返回

初中二年级语文

首页
  •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理解。
    遗传与智力的关系

    ①智力是一个诱人的话题,也是科学家和哲学家致力探讨的难题。人类发展史上,类似爱迪生、达尔文等智力超群的科学家、发明家应该更多,但现实情况是这样的人寥若晨星,太少了。
    ②人的智力高低究竟与什么相关呢?是否与家庭遗传有关呢?科学家、哲学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英国人类高尔顿曾调查过300位名人的家史,认为这些高智商的社会名流都是家族遗传的。他说,4位著名法学家的儿子中,有一个可能成为法学家,如果是普通工人家庭,要4000人中才可能有一个法学家。
    ③遗传学家托尔曼为验证高尔顿的观点,曾用大白鼠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首先将白鼠放进迷宫“考试”,看谁进去后出来最快。然后选出最“聪明”的雌雄鼠,让其交配生子。同时选出“最笨”的老鼠作对照。繁殖一代,考察一代,7—8代后发现,“聪明”的鼠生下的子代,一代比一代“聪明”,“笨”鼠的子代,则一代不如一代。
    ④瑞士生理学家海登,对这些实验老鼠的脑细胞进行化学分析后发现,“聪明”鼠脑中的DNA比“笨”鼠至少要高10%。如果将这种神经多肽的物质,注射到“笨”鼠体中,奇迹出现了:笨鼠变得聪明起来了。以福尔克为首的几位学者,对245位青少年进行为期7年的跟踪研究,也证明了智力与遗传密切相关。
    ⑤不过,也有科学家发现,尽管是“聪明”的白鼠,若将其关进小笼子,生活富裕,但无所事事;同时,将另一只“聪明”的白鼠与其它的老鼠生活在一起,(     )有丰富的食物,(     )可以进行游戏活动,尽情享受。几个月后再进行“考试”,结果发现,每天生活丰富多彩的要比生活呆板无所事事的白鼠“聪明”的多。教育家凯洛夫曾说:天赋仅给予一些种子,而不是现成的知识和德性。这些种子需要发展,而发展必须借助教养和教育才能达到。
    ⑥中国著名作家夏衍说得更富有哲理。他说:“勤能补拙,业精于勤。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人的任何一点成就,都是从勤学、勤思、勤问中得来的。”众所周知,爱迪生在学生时代就曾被老师和家长看成是没有发展前途、不受欢迎的学生,甚至还被学校除名。但他们发奋图强,都功成名就。当人们称爱迪生是位天才时,他却用亲身的经历阐述了智力先天和后天的关系。他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⑦华罗庚虽然出生在农村,但却 成了举世文明的科学家。达尔文在神学院并非是初中的学生,但经历27载的考察研究,最大限度开发了自身潜在智能,写出了划时代的《进化论》。木匠齐白石,半路出家学画画,日日磨砺,成了一代国画宗师。李时珍30年修出了《本草纲目》。歌德58年终成《浮士德》。显然,这些都不能用“遗传”来解释。
    ⑧总之,天资聪慧这是幸运的,因为遗传注入了大器的胚胎。但遗传的天赋只是智力发展的内部条件,并非是成才的决定因素。当然,想真正解开智力之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作者认为“遗传与智力”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教育家凯洛夫的话说得有道理吗?请结合实例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第⑤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语段中有一句话在内容表述上出现了问题,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本段所列举的老鼠的实验中,科学家们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聪明’鼠脑中的DNA比‘笨’鼠至少要高10%。”一句中“至少”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⑦段中列举了华罗庚、达尔文、齐白石等大量名人事例,体会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真正成才的关键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0年湖北省同步题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较难 来源:李彩霞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理解。遗传与智力的关系①智力是一个诱人的话题,也是科学家和哲学家致力探讨的难题。人类发展史上,类似爱迪生、达尔文等智力超群的科学家、发明家应该更...” 主要考查您对

病句辨析

关联词语

说明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病句辨析
  • 关联词语
  • 说明文阅读

病句辨析: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是中学语文的重要基础知识点,在许多省市的中考乃中占有一定的分值,因而是语文学习的关键环节。
所谓病句就是有毛病的句子。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的句子都是病句;
凡是表达意思不能做到简明、连贯、流畅的句子,就叫病句。
病句辨析就是对这些句子的辨别和分析。


常见的病句类型:
(1)句子成分残缺:
句子缺少了应该具备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就成了一种结构不完整的病句。
常见的成分残缺通常有主语残缺、定语中心语残缺等。
例:半夜里在旷野中听到了那种咯咯咯的声音,使我毛骨悚然。
解析:前半句省主语,后半句不能再省主语。如用“声音”做主语,可将“了”改为“的”,如用“我”做主语,可删去“使”。

(2)句子成分搭配不当:
主语和谓语的搭配,要注意谓语能不能正确的陈述主语;
动词和宾语的搭配,要注意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能否支配宾语表示的事物;
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要注意对中心语的修饰是否合适。
例:挖土方开始了,我们的任务和工期都十分沉重和紧张。
解析:这个句子主语的中心语是并列词组“任务和工期”,它和谓语中心语“沉重和紧张”搭配不当。应当分开说:“任务艰巨,工期紧张”。

(3)语序不合理:
汉语的各种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较固定的,如主语在谓语前面,宾语、补语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面,几个递加的定语、状语也有一定的排列顺序。
例:电视台频繁地在观众等待下一个节目的时候播送广告,使观众很有意见。
解析:这个句子有一个比较复杂的状语,其中的“频繁”应放在动词“播送”前面。

(4)句式杂糅:
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每次表达只能使用一种句式。把两种说法,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往往会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例:明天,由两车鬼子荷枪实弹押送下的车队要经过一条山沟,这可是伏击的好机会。
解析:这个句子把两个介宾词组杂糅在了一起,句子的结构混乱。
可以改为:明天,在两车鬼子荷枪实弹押送下的车队要经过一条山沟,这可是伏击的好机会。
或者:明天,由两车鬼子荷枪实弹押送的车队要经过一条山沟,这可是伏击的好机会。

(5)前后表达不一致:
在表达上不合情理,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也容易造成病句,前后矛盾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用词前后矛盾,同一句内使用了两个含义相反的词语。另一种是前后意思的表达,互相矛盾。

(6)关联词语使用不当:
应该成对使用的关联词语缺少呼应,或者误用关联词语,都会造成句子表意不明。

(7)其他情况:
指代不明、误用词类、重复罗嗦、滥用否定词、用词不当等。
病句辨析方法:
病句辨析题的考查类型较多,但不管哪种出题形式都意在考查对句子整体结构正确与否的辨别,做题中我们常用的辨析方法有:
一、使用语感审读法辨析病句
语感审读法是指:
在审读的过程中,调动语感,感知病因,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注意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加以辨析或修改。
病句: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辨析:例句中的“不管……都……”不合表达习惯,“不管”后面跟的情况是不确定的或未然的,而“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是一种确定性的或已然的。因而此句有语病,可将“不管”改为“尽管”。

二、使用结构紧缩法辨析病句
结构紧缩法是指:
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
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
像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病句,都可以用此法去辨析。
病句: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
辨析:运用提取主干法,将主干变成“‘生物入侵’是‘物种’”,由提取的主干可知,该句的主语和宾语不搭配。

三、使用逻辑分析法辨析病句
有的病句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只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
即从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等方面去考虑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
病句: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顾客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该给以严厉打击。
辨析:产品可以伪劣,但劣质产品绝对没有人会去仿造,所以“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

四、使用标志识记法辨析病句
标记识记法是指:
识记病句的常见标志词,通过多做题,掌握一般病句的基本症状,找出病源的出现规律。
病句的常用标志词有:数量词、否定词、关联词、介词、两面词、代词、多义词等。
1.若句子出现数量词,便可考虑是否犯搭配不当、前后矛盾或赘余、表意不明等语病。与数量词有关的搭配原则如下:
倍数不能“减少”,只能“增加”。
病句:这个炼钢车间,由十天开一炉,变为五天开一炉,时间缩短了一倍。
辨析:表降低、减少不能用倍数,只能用分数。“缩短了一倍”应改为“缩短了二分之一”。
2.概数不能连用。概数的表述方式有三种:由系数或系数与位数组成,如三四个、五六个;
在数词前加“成、上、约、近”等,如成百、上千、近一万;数词后加“多、来、左右、上下”。
我们在运用这三种用法时,只能用其中的一种,不能杂糅使用。
病句:小王住院已经十四几天了。
辨析:“几”本身是个概数,不能与表示定数的“四”连用。根据两个相邻数目表示概数的要求,应当删去“几”,改成“十四五”。
3.注意“提高了”与“提高到”,“增加了”与“增加到”的区别。“提高了”、“增加了”表示净增加数,“提高到”、“增加到”表示在原数基础上的增加。要根据语境的具体情况,判断使用是否正确。
病句:今年以来,全厂工人干劲十足,生产热情高涨,产量提高到百分之二十至三十。
辨析:“提高到”表示增长后的总量,应改为“提高了”。
4.“最多、至少”后面只能跟具体数字。
病句:他的年龄不大,最多五十岁以下。
辨析:“最多”后面只能跟具体数字,可将“以下”删除。
5.句中出现否定词(包括含有否定意味的词语)时,应考虑是否误用多重否定(包括与反问句连用)造成表意不符,是否有否定副词与具有否定意味的动词、形容词等连用造成表意相反等语病出现。类似“无时无刻”“不明不白”等格式的词表述一重否定的意思。
病句:考试有三忌:一忌考前不过度紧张;二忌考中不能心浮气躁;三忌考后不可置之不理。
辨析:“忌”也可视为含有否定意味的词语,后面又分别用“不过”、“不能”、“不可”来否定,意思正好与句意相反。
6.有些复句的病因,往往出现在关联词上,因此,一要考虑关联词与主语的位置是否颠倒。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一致,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后;
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前。关联词语的误用主要表现在搭配不当、位置不当、关联词错用、赘余或残缺、不合逻辑等方面。
病句:未来的教育不仅要更加尊重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要重视自身发展的规律。
辨析:“不仅要……”与“而且要……”是表示自身发展的规律“对换位置。属不合逻辑。
7.句子以介词开头,要考虑句子是否缺主语。因介词造成的语病主要有:
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介词造成主客体颠倒,介词残缺或搭配不当等。
如:介宾结构+使令句或动宾结构+使令句,往往都缺主语尤其注意使令句掩盖主语的情况。
病句:自从他回家看了病危的父亲后,一直闷闷不乐,不说一句话,不吃一点东西。
辨析:“自从……后”掩盖了后面句子的主语,应该去掉“自从”。
8.一个句子若出现“能否”“是否”“有没有”“成败”“好坏”“优劣”之类的两面词或短语应仔细审查是否有“一面对两面”或“两面对一面”的语病。
病句:我校能否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是关系到我校的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我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辨析:“能否”是两面词,而后面对应的“根本任务”是一面词,搭配不当。
9.句中有代词,可考虑是否指代不明。一般情况下,文中涉及两个以上的对象,而使用的代词称代其中之一,就易造成歧义;
另外远指与近指错用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病句:远处山上的灯塔,这应是夜行者的希望。
辨析:“这”指代“远处山上的灯塔”,错用了,应换为“那”。
10.有些词语因其意义具有多义性或词性具有多样性,出现在句子中往往会造成表意不明的情况。
病句:他背着父亲和哥哥悄悄跑到后山捣鸟窝去了。
辨析:“和”可作连词,理解为“他一个人悄悄地跑到后山捣鸟窝去了”;
也可作介词,理解为“他与哥哥一起悄悄地跑到后山捣鸟窝去了”。

五、使用造句类比法辨析病句
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一时拿不准,这时就需要用到造句类比法。
即:仿照原句的结构造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问题就清楚了。
病句: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辨析:原句结构复杂,先压缩化简为“这值得他们的重视”。
再比照它的结构造句:“这值得他们的学习”。“这值得我们的参观。”这三个句子和日常说法相比多了一个“的”字,原句要将“教师的重视”中的“的”删去。
辨析病句的口诀:
看到多重定与状,思考语序当不当;句有并列的内容,种属搭配与照应;
反问再加多重否,表意相反经常有;能否是否好不好,后面一个对不了;
他它这那还有此,指代不明含糊辞;句中数字要细判,约数倍数经常乱;
是与不是表判断,主宾搭配合习惯;对和对于前后看,谁是主动要分辨;
个作量词要小心,既修定语又饰宾;和与二字现句中,断句不同意不同;
连动逻辑必须审,连宾概念定要分;谓语后带长串宾,一般残缺宾中心;
关联词语要搭配,准确再审主语位;语感感知语法析,再看修辞和逻辑;
规律标志一望知,造句类比是好事;病句判断很容易,记牢口诀得成绩。
关联词语
是复句中用来联结分句与分句,标明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的词语。

关联词语特点:
第一:作为联结分句、标明关系的词语,关联词语总是标明抽象的关系,可以作为某类复句的特定的形式标志。
第二:关联词语性质复杂,能在复句中起关联作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类词语:
1、连词:
连词是用来做关联词语的主要词类,但并非所有连词都能充当关联词。
有的连词不能连接分句,不能连接分句的连词当然不能做关联词;
有的连词能连接分句,但如果在某个句子中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关联词。
2、副词:
某些副词可充当关联词。但如果在某个句子中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关联词。
起关联作用的副词仍旧保留原有的修饰作用。
3、有些短语也可以充当关联词语,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关联词语是在复句中才能确认的,离开复句,就无所谓关联词语了。

关联词语类别:
选择关系中的关联词有:
是……还是、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麼……要麼 、与其……不如、宁可……也(决)不。
转折关系中的关联词有:
可是、但是、虽然……可是、虽然……但是、尽管……还、虽然(虽是、虽说、尽管、固然)……但是(但、可是、然而、却) 、却、不过、然
而、只是。
因果关系中的关联词有:
因此、因为……所以、既然……就、因为(由於)……所以(因此、因而)、之所以……是因为、既然(既)……就(便、则、那麼)。
条件关系中的关联词有:
只要……就、只有……才、凡是……都、不管……总、只有……才、除非……才、只要……就、无论 (不论、不管、任凭)……都(也、还) 。
递进关系中的关联词有:
不但……还、不仅……还、除了……还有、不但……而且、不但 (不仅、不光)……而且(并且)、不但……还(也、又、更)、何况、而且、况且
、尤其、甚至。
假设关系中的关联词有:
如果……就、要是……就、即使……也、哪怕……也、如果 (假使、假如、要是、倘若、要是)……那麼(就) 、即使(就算、就是、哪怕、纵使)
……也(仍然、还是) 。
取舍关系中的关联词有:
宁可……也不、与其……不如。


关联词语使用常见错误:
1、错用
例:宋徽宗赵佶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踢球,就把一个破落弟子(高俅)封为殿帅府太尉。
【应把“为了”改为“因为”;也可以把“就”移到“因为”前面】
2、搭配不当
例: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
【“只有”与“才”搭配,应把“就”换成“才”】

关联词语的辨别:
有些短语看起来比较像关联词,但是并非关联词。譬如像“一下子……一下子……”等等,这些都不是关联词,也不是排比句。
排比句是拥有三个或三个地方以上的相同词语或句子组成的句群。
像这种词语相同却不到三个的词语只能算是连带词或者连续词。
下面列举一些常用的表示不同关联关系的关联词:
1、转折关系
虽然……但是……
尽管……还是……
尽管……但是……
…… 却……
……然而……
……但是……
即使……也……
2、假设关系
如果……就……
要是……那么
不管…也……
倘若……就……
要是……就……
倘若......便......
3、并列关系
一边……一边……
一会儿…… 一会儿……
不是......而是......
既……又……
4、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
不光……也……
不仅……还……
不但……还……
5、选择关系
是……还是……
要么……要么……
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或者......或者......
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由于……因此……
6、承接关系
先……再……
首先……接着……然后……再……又
先……然后……
接着……最后……
一……就……
7、条件关系
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 (不论、不管、任凭)……都(也、还) 。
不仅……还……
……却……
……是……是……


关联词语的作用及搭配原则:
(一)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
例如:“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取得胜利。”这个句子没有使用关联词语,可以看作是并列关系。
如果加上不同的关联词语,句子的关系就起了变化:
1.因为我们共同努力,所以竞赛取得胜利。
2.如果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就能取得胜利。
3.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就能取得胜利。
这样,第一句成了因果关系,第二句成了假设关系,第三句成了条件关系。
在我们平时的说话、造句或作文当中,究竟选用什么关系,这就要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来确定。

(二)要注意配对使用关联词语
有些关联词语是要求配对使用的,不可随意改换。
例如:
1.只要经常锻炼身体,才会增强体质。
2.他宁可挨打,不如泄密。
3.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他却是按时到校学习 。
第一句,“只要”应与“就”相配,“只有”应与“才”相配,“只要”与“才”搭配不当,应把“才”改为“就”。
第二句,“宁可”应与“也不”相配,“与其”应与“不如”相配。
句中“宁可”与“不如”搭配不当,根据两个分句的意思,最好是把“不如”改为“也不”。
第三句,“不管”与“却”搭配不当,应把“却”改为“都”。

(三)关联词语的位置不能放错
例如:
1.虽然今天天气十分寒冷,却清洁工流下了汗。
2.今天,我们班搞演讲比赛,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不但上台演讲了,而且从小不爱说话的小明也上去演讲了。
第一句,“却”表示转折的意思并没有错,可是,一念原句就给人不通顺的感觉。
如果把“却”放在“清洁工”之后,句子就通顺了。
第二句,让人念起来感到很别扭,如果把“不但”放在“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前面,句子就顺畅了。

(四)该用关联词的地方不能缺少关联词
有一部分配对使用的关联词,可根据情况省略其中的前一个,如“不但……而且……”,可省去“不但”、“虽然……但是”,可省去“虽然”。
但一般不能省去后一个的“而且”、“但是”。
如果只用前一个关联词语,而省去了后一个关联词语,句子间的关系就会不明确,句子的意思也会表达不清。例如:
1.自从开展“一帮一”的活动以后,不但加深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2.如果我们齐心协力,把这件事情办好。
第一句在意思上有递进的关系,但缺少了一个与“不但”配对使用的关联词语,让人读了以后,感觉话没有说完,递进的关系也不清楚。
如果在“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前面加上“而且”或者“并且”,不但递进的关系明确了,句子的意思也清楚了。
第二句是假设关系的句子,前面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后一分句表示结果。
因为缺少与“如果”配对使用的关联词“就”,句中的结果就不明确,让人读后也有一种话未说完的感觉。
要是在“把这件事情办好”之前加上“就能”,句子的意思就清楚了。

(五)不要乱用关联词
例如:
1.他自己不跟老师讲,并且要我讲。
2.我的成绩差,可是我能虚心地向老师请教,但是诚恳地向优秀同学学习,所以我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一句应该是转折关系,不是递进关系。乱用“并且”,使语意表达不清,应把“并且”改为“却”。
第二句,乱用“但是”,应删去。
一、读下面的句子,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括号内。
“不仅……还……”、“虽然……还是……”、“尽管……还……”、“因为……所以……”、“只有……才……”、“宁可……也不……”。
“重载货车驶过桥面时,行走在桥上的行人能够感受到大桥的轻微震动,伊犁河对岸建成火电厂后,拉煤的货车更让大桥不堪重负。2004年伊犁河二桥开始在距离大桥以西不远的下游修建,并在2007年建成通车,桥梁路面全长1580米,桥面宽27米,成为新疆目前跨度最大的钢构式公路桥。
既……又……”、“不仅……而且……”、“如果……就……”、“不是……就是……”、“不管……总……”、“一边……一边……”、“可是”、“因而”、“并且”、“所以”。
还有,一边,一边,一边。
用好关联词可以大大提高句子的美感,使句子更加生动。

说明文:
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说明文是三大实用文体之一,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明过程和事理的,使读者对这一事物或事理有所了解,给人以知识。

说明文类别划分:
一、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
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但是,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述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1.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2.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
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因此,不管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要求作者对说明的对象进行真实的介绍,这其中,我们不乏感受到文中的科学精神。
事物说明文是对事物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而事理说明文是对道理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

区别是前者针对事物,后者针对道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你要说明的事物。


二、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科学小品文或知识小品文)。


三、根据说明文的体系不同,还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
中国石拱桥》)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

1.总分式

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分,如《苏州园林》(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

————总,如《故宫博物院》
——总。

2.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为递进关系。如《向沙漠进军》。

3.分清说明文结构的方法

理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认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是怎样组合的,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不同:

1.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国石拱桥》。语文课本上的《恐龙》《海底世界》等等。

2.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的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敬畏自然》。同程序说明文一样,写作事理说明文也需要遵遁三个原则:
①了解事理。可以通过亲自观察研究或是查阅资料来了解事物的道理。只有自己先弄懂了道理,才可能向别人介绍;
②安排写作顺序。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首先是
逻辑顺序(事物的因果递进等关系),也就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认识事物的规律。
逻辑顺序不但要运用在段落关系上,句子之间也要按照这种顺序来写;
③选用合适的使用方法。


说明文阅读步骤及技巧:
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掌握为说明对象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和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还需要掌握文章中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以及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另外说明文阅读中也会考察说明文的结构形式,如总分式(总—分、总—分—总、分—总)、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


说明文是以
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根本任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
因此,阅读此类文章,自然也应该抓住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看看它是如何来
的。
 
三读
(一)、读抓纲——整体把握说明点

说明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某个事物或某个事物的某方面的知识。
而作者传达的这个知识,就是说明,也就是说明文的中心思想。方法主要有三点:

1.首先可抓住文章的标题明确说明点。
俗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说明文的标题往往揭示了说明的中心。
2.其次可抓住文章的结构归纳说明点。
一般说明文往往都会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内容进行说明,而有的说明文则需要我们把小说明点归纳起来,构成全文的说明点。
另外可抓住说明的顺序弄清说明点。
事物事理的本身是有其顺序的,人们认识事物事理也有一定的顺序,因此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也就有助于弄清说明的中心。
(二)、读精细——细部研讨方法点

要想把事物事理说清说透,就肯定离不开说明方法。
因此阅读说明文,就应当抓住主要的说明方法,并搞清楚各种说明方法的联系和作用,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内容和文章的结构。

(三)、读品味——捕捉咀嚼情感点

与其他文体一样,说明文中也同样着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这也正是我们理解课文所不可或缺的。

说明文阅读结构思路:
(一)、把握说明对象,辨识说明方法
1、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拟标语、提建议等。
2、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
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文的事物和特征。
(二)、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
 1、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
 2、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
 4、抓逻辑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常见方法有以下两种:①看内容,辨顺序。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②找重点词句辨顺序。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词语。▲理清了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就可根据顺序来划分。
(三)、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常见题型有如下两种:
1、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
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为什么?
③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2、分析、体味语言。说明文中文句的理解与品位主要有两种题型:
①请找出一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句子来分析。
②“ⅩⅩⅩ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答题时语言要规范:
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
答题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
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
答题三步走:
A.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
B.结合语境结实该词;
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
答题格式:
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不能,删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ⅩⅩⅩⅩ”词,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文写作:
说明的目的在于“以知益人”,它在很大程度上显示着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的精确性、明晰性、条理性。要准确地运用说明方法,必须有清醒的头脑,细微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要介绍清楚这一事物,必须把握住它的特征,才有准确性可言;不单写作说明文如此,阅读说明文也同样要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
2.要选好说明角度
事物的特征,往往是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同一事物,就会发现,它的特征不止一个。事物特征的多样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因为如此,要求我们在说明事物时要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读者对象,选好角度,确定重点,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
3.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要能把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特点准确、清楚地说明,还必须根据事物本身的条理和它的固有特征,选取合理的顺序来进行剖释。
所谓合理,是指在根据事物的特点和符合认识规律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种便于说清楚,也容易使人看明白的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以说明某一事物构造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构成部分的组合顺序或人们观察事物的先后顺序来进行说明;
(2)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形成的时间顺序来进行说明;
(3)以说明某些事物相互关系及其特点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先总体后局部来进行说明;
(4)以说明科学实验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实验本身的顺序进行说明。
最后指出,合理的顺序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多实践、勤总结积累。
4.要恰当地使用各种说明方法
恰当地、灵活地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有利于把事物(或事理)介绍清楚、剖释生动。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概括说明;定义说明;诠释说明;分类说明;举例说明;引用说明;比较说明;数字说明;图表说明;形象说明等等。
选用哪种方法要从需要出发,还要看作者本人的写作习惯,但大都是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对介绍事物(或事理)的认识和理解。
5.要运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说明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理解。遗传与智力的关系①智力是一个诱人的话题,也是科学...”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