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地理

首页
  • 材料分析题
    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经济和海洋运输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材料一:下表是世界海洋运输的区域集散趋势表。
    世界海洋运输的区域集散趋势表(运量比重:%)
    材料二:下图是世界主要港口航线分布图。
    材料三:下图是南海区位示意图

    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运输的空间格局发生了从以________为中心,向以________为中心的转变,并逐步形成以________洋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新格局。
    (2)根据材料三,南海地处________洲和________洲,________洋和________洋之间的交通要道。南海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的"海上生命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太平洋经济圈中,亚洲货物运往北美一般采用M航线(如材料二所示)。请分析其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N国吸引我国制鞋、纺织等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广东省模拟题地理材料分析题难度极难 来源:王勐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经济和海洋运输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材料一:下表是世界海洋运输的区域集散趋势表。世界海洋运输的区域集散趋势表(运量比重:%)材料...” 主要考查您对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世界经济全球化

产业转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 世界经济全球化
  • 产业转移

交通运输:

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它是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四种交通工具的比较:

选择交通工具的原则——多快好省:


世界经济全球化:

(1)经济活动的扩散
发达国家:即所谓的北方:主要是一些欧美国家和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它们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产品、资本和技术。
发展中国家:即所谓南方,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主要向发达国家提供原料和燃料。从全球看,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首先出现在西欧、通过对外掠夺和殖民进行扩散,使核心地区扩散到北美、日、澳等地,拉美、非洲和亚洲变成边缘地区。
(2)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科技进步(缩短世界距离,加强了全球联系)。跨国公司(推动经济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
发达国家具有制造业和金融业发达、科学技术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法制健全等优势,主导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发展中国家: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需要引进资金和技术。加上政局动荡,南北差距扩大。
拉美地区发展较快;东亚、东南亚吸引外资较多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南亚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特别是纺织品的供应地;撒哈拉以南非洲基础薄弱、吸引外资条件差、北非和西亚困难较多,发展中国家差距将扩大。

区域经济一体化

(1)世界经济区域化
特点:区域经济集团具有内向的保护性和外向的竞争性,在集团内部实行关税互惠,实现互补合作
地理位置靠近,经济联系密切,有共同的经济利益
形成原因大国为了扩大势力范围,实现竞争优的
发展中国家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对抗发达国家
(2)主要区域经济集团
欧盟:1948年“荷比卢经济联盟”;1952年“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1933年“欧洲联盟”,是世界最早的区域化集团,从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一体化。经济货币联盟、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共同的司法和警务合作是欧洲联盟的三大支柱,目前有15个成员国,2004年5月1日又有10个国家加入。
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开始运转,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成为和欧盟抗衡的共同市场。
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我国在1991加入,是一个比较松散的非正式集团,开始向投资和贸易自由化迈进。


产业转移:

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分类:区域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产业转移的目的:企业生产追求更高的利润。
(2)其他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可分析如下:

产业转移规律:

产业转移就地域来看,在国内由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在国际由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就产业类型来看,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产业转移的影响:

1.产业结构与经济水平的关系
(1)经济发达地区:资金、技术、知识、人才密集,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优势明显,第三产业比重高。
(2)经济欠发达地区: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明显,创新能力差,第三产业比重低,第一、二产业比重大。
(3)一般来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遵循基本产业结构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的特点。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影响存在着差异,其差异可列表比较:

微笑曲线:

对现代产业价值链的研究表明,产业链利润呈现一个“V”字形,即所谓的微笑曲线。在这个曲线中,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中间则是加工生产。一般而言,处在两头的产业利润在20%~25%之间,而处在中间的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只有5%。

“微笑曲线”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现象:在抛物线的左侧(价值链上游),新技术研发的投入,产品附加值逐渐上升;在抛物线的右侧(价值链下游),随着品牌运作,销售渠道的建立附加值逐渐上升;而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中间制造、装配环节不但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而且市场竞争激烈,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所替代,因此成为整个价值链条中利润最低的部分。
近十年来我国的产业转移
1.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
原材料价格、工资与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会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这种类型的产业转移,在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同时,也会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的迁入,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2.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大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投资环境的改善,台湾的一部分产业大规模转移到大陆,例如机电、IT、化工等行业。廉价的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空间,对台商有很强的吸引力。台商大举投资办厂,加速了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3.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为了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协调发展,以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实施区域内的协调发展,区域内部的产业转移现象也经常发生。近年来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一部分劳动、资源密集型企业向粤东、粤北和粤西一带逐步转移,在广东边远地区形成现代化产业集群。这对于加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缩小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差距,具有重大意义。
发现相似题
与“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经济和海洋运输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