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盛世外交

    问题:
    (1)唐和清乾隆时期,西欧分别处于怎样的形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分析,从唐到清,中国的对外政策发生怎样的逆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上海期末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盛世外交问题:(1)唐和清乾隆时期,西欧分别处于怎样的形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考查您对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唐与新罗的关系

玄奘西游(唐僧)

“海禁”与“闭关锁国”

中世纪的封建制度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 唐与新罗的关系
  • 玄奘西游(唐僧)
  • “海禁”与“闭关锁国”
  • 中世纪的封建制度

遣唐使:

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来华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

鉴真:

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到日本讲授佛经。同时还向日本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


和日本友好交往:

1、表现:
① 互谴使臣:隋朝时,中日互派使臣。唐朝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多次。
②贸易往来:日本出土大量唐币,中国出土大量日本银币。
2、影响:
①政治:在唐初回国留学生协助下,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参考隋唐的制度,如,参照中国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了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
②教育:在京都设立大学,学科设置和学习内容基本上与唐制相仿,考试内容就是中国的儒家经典。
③科学技术: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版印刷等陆续传入日本。日本模仿唐长安,建成了平城京(今奈良)、平安京(今京都)等。
④历史人物:吉备真备(日本);鉴真(中国)。

遣唐使和留学生:

1、隋朝时,日本曾几次派遣使臣来隋结好,给隋炀帝带来了“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无恙”的国书,并派人来华学佛法。隋炀帝也派使臣回访了日本。
2、唐朝时,遣唐使和迎送唐朝到日本的使节有十几次。遣唐使团组织完备,规模不断扩大,到玄宗时,人数曾达到五六百人。日本派出的遣唐使经常带领许多留学生、学问僧到唐朝来学习中国文化和佛教经典。


平城京:

平城京即今日本奈良,位于本州中西部。710~784年,日本曾建都于此,日本史称这一时期为奈良时代、奈良朝。建筑仿中国的长安。城内东大寺是唐朝鉴真到日本后的最初居住处,唐招提寺为鉴真设计创建,也是鉴真的圆寂地。

吉备真备:

日本奈良时代学者。717年与阿倍仲麻吕等作为留学生来到唐朝,积极吸取唐代文化精华。十多年后携大量历学、音乐等文化典籍回国。752年,以遣唐副使身份再度来中国,后官至右大臣。他知识渊博,通晓天文、军事、历数、音韵之学,著有《私教类聚》50卷。他采用汉字偏旁创造了日本文字“片假名”,对传播中国文化,推动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贡献卓越。   

鉴真:

扬州人,唐代高僧,日本律宗的始祖。俗姓淳于,4岁出家,法名鉴真。后到长安等地遍研佛经。26岁在扬州专修戒律。742年在扬州大明寺(今法净寺)接受日本僧人邀请,东渡传教。5次渡海均受挫,致双目失明,仍矢志不渝。753年第6次航行于次年初抵日本九州,随后在平城京东大寺筑戒坛传戒法,开日本佛教徒登坛受戒之先河。759年,建唐招提寺,传布律宗,并广为介绍中国的建筑、雕刻和医学知识。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和新罗的友好往来表现和影响:

1、双方交流频繁:
①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多。仅848年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就有一百多人。新罗人崔致远进士及第后曾留在唐朝做官。留学生在吸收和传播唐文化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②新罗商人来唐贸易的很多。北起登州,南至扬州,都留下他们的足迹。在唐都长安、楚州(江苏淮安)、莱州(山东莱州)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专门接待来自新罗的客人。新罗的特产、工艺品、药材等大量传入中国,在唐朝外贸输入总额中,新罗物产居各国首位。唐朝的丝绸、茶叶、书籍、手工技艺等,大量输出新罗。
2、对新罗的影响:
新罗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新罗文化因而十分昌盛,当时被称为“君子之国”。


崔致远:   

崔致远(857—?),字孤云。新罗学者和诗人。少年时曾到中国唐朝留学,并中进士。回国后,曾任侍读兼翰林学士,晚年因对朝政不满而隐居。他致力于传播儒家文化,促进了新罗的学术和文学的发展。著有诗文集《桂苑笔耕》12卷,受到中国文学界的重视。 


玄奘西游:

7世纪后期新罗与唐朝往来频繁,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著名的崔致远。唐朝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新罗与唐朝经济文化交流甚多。

和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

印度半岛国家主要指今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在唐代,尼泊尔称为尼婆罗,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统称为天竺。唐与印度半岛国家的交往,均以佛教为纽带,佛教徒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印度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汉代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盛行起来。

与天竺的往来:

1、唐初,天竺的戒日王不时遣使来中国通好,天竺商船经常到广州、泉州贸易,郁金香、菩提树、棉布等传入中国。唐太宗一再派出使者回访。中国商人把绢、瓷器输往天竺。
2、友好往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如法炮制,结果“色味愈西域远甚”(《新唐书·摩揭陀》),提高了我国的制糖技术。我国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塑,都受到古印度北部艺术风格的影响。我国的造纸术传入古印度,古印度从此结束了用树皮和贝叶写字的时代。


赤土国:

古国名,故地大多认为在今马来半岛。气候炎热,因其土地呈赤色而得名。简称“赤土”。607年,隋炀帝遣常骏等人访问其国,受到隆重接待,并派王子回访,建立友好关系。《隋书》《唐书》和《通典》等史书都记录了此国。   

骠国:
  

古国名,故地在今缅甸境内。《新唐书》《旧唐书》中说它位于“永昌故郡南二千余里,去上都一万四千里”。国土范围东西长3000里,南北宽3500里,统治着298个部落,9个城镇和18个属国。802年,其王太子舒难陀曾率乐队和舞蹈家到长安表演,唐代著名诗人曾写《骠国乐》以纪其事。     

那烂陀寺:   

梵文Nalanda的音译,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的著名寺院,在今巴腊贡地方。建造于公元5至6世纪,寺内有八大院,僧徒人数众多,学习大小乘佛教和医方等,是古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唐代玄奘、义净等都曾在该寺研佛。12世纪末以后被毁。   

玄奘:

唐代高僧,常称为“三藏法师”,俗称唐僧。他是我国佛教的著名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俗姓陈,名,法号玄奘。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在洛阳出家。因当时国内佛教各宗派说教不一,决心到印度取经,寻根究底。贞观初年,西出玉门赴天竺,第二年到达北印度。他先学习印度语言文字,收集各种佛教经典,然后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大师学习佛经。历时5年,成为学问博大的佛教学者。642年参加戒日王举行的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以其学识名震天竺。645年,携带大量佛经返回长安。随后在长安慈恩寺专心译经,共译出经、论75部共1335卷。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典籍,丰富了祖国文化。他曾将中国的音乐《秦王破阵乐》和《道德经》介绍给印度人民。他还将西游沿途各地的风土、人情、物产、信仰和历史传说等,写成《大唐西域记》12卷。这部书成为今天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中西交通以及考古的重要资料。

义净:

唐代高僧,俗姓张,字文明,齐州(今山东济南)人。幼时出家,遍访名师,专研戒律。他敬慕法显、玄奘业绩,立志西游。671年,37岁时,他只身自广东番禺搭乘波斯船赴印度,两年后在印度登岸。他在印度13年,历30余国。其间在那烂陀寺留学时间最久。先后得经书400部。685年,仍走海路归国,又在南海滞留十年,于695年到达洛阳,受武则天的礼遇,使他专心译经,先后译出佛典56部,230卷。他著述的《南海寄归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是研究7世纪中外交通史的重要典籍。



“海禁”与“闭关政策”政策:

1、原因:
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它使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味于世界大势,盲目排外。
②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明朝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清朝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倭寇骚扰与西方殖民者的扩张。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日益严重,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日益疯狂,威胁中国沿海安全和清政府的统治,这是清政府实行此政策的客观原因。
从根本上看,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2、表现:
①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②清朝:海禁、迁界;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对外贸易。
3、影响:
①曾起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②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交流,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 


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分析:

1、原因:
①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
③从根本上看,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2、后果:
①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封建自然经济,使之难以瓦解;
②“海禁”的后果:日本对中国的商品需求量扩大,“海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
③清代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隔绝了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世纪概念:

①内涵:特指欧洲的封建社会时代;
②时段: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开始的一千多年时间(结束无特定标志); 
③特点:天主教神学统治下的黑暗时代 。


中世纪的封建制度:

5世纪末,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了几个日耳曼国家,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法兰克王国是其中最大的封建国家。800年前后,查理帝国建立,9世纪分裂为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三个国家。这一时期,英吉利王国建立。
(1)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建等级制度。
(2)查理·马特改革:
①时间:公元8世纪前期
②内容:改革采邑制,实行土地分封。
③影响:经过层层分封,形成了国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和骑士等不同爵位的封建主等级。
构成一座封建等级金字塔。塔的最底层是农奴。
发现相似题
与“盛世外交问题:(1)唐和清乾隆时期,西欧分别处于怎样的形势...”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