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化学

首页
  • 单选题
    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能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一种装置
    B.当室内发生火灾时,应迅速开启门窗通风
    C.香烟的过滤嘴可滤出一些有害物质,故吸烟对人体无害
    D.西瓜榨成汁的变化时物理变化

    本题信息:2013年德阳化学单选题难度容易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能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一种装置B.当室内发生火灾时,应迅速开启门窗通风C.香烟的过滤嘴可滤...” 主要考查您对

化学元素和人体健康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和判别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化学元素和人体健康
  •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和判别

在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
①碳、氢、氧、氮主要以水、糖类、蛋白质、维生素和脂肪的形式存在。
②其他的元素主要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于水溶液中。
③钙元素主要以羟基磷酸钙[Ca10(PO4)6(OH)2] 晶体的形式存在。


常量元素:
常量元素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有11种,它们约占人体质量的99.95%。在人体中含量超过0.01%的元素,称为常量元素。

①人体中的常量元素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质量分数%
O 65.0
C 18.0
H 10.0
N 3.0
Ca 2.0
P 1.0
K 0.35
S 0.25
Na 0.15
Cl 0.15
Mg 0.05

②一些常量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及每天适宜摄入量
使骨骼和牙街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 800—1200mg 缺钙主要影响骨骼的发育和结构,临床症状表现为青少年的佝偻病和成年人的骨质软化症及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钙是无毒的元素,但摄入过量会导致高血钙,从而引起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的疾病 海产品、豆类、奶类、各种绿叶蔬菜等 其中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主要以羟基磷酸钙 [Ca10(PO46(OH)2晶体的形式存在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中的Na+和K+各自保持一定的浓度,维持人体内的水分和体液恒定的pH 2000—2500mg 缺钠会引起肌肉痉挛、头痛等;过量会引起水肿、高血压、贫血等 食盐 其中一半以Na+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外液中
1850—5600mg 缺钾会引起肌肉不发达、心律小齐等;过量会导致恶心、腹泻等 香蕉、柑橘、橙子、山楂、蘑菇、豆炎及其制品等 主要以K+的形式萍在干细胞内液中
促进骨骼发育、细胞遗传物质合成等 300—400mg 缺镁会引起肌肉不发达、抽搐、痉挛、心律不齐等;过量会引起神经系统紊乱、肾病等 坚果、大豆、牛奶等 70%的镁以磷酸盐和碳酸盐形式参与骨骼和牙齿的组成,25%的镁存在于软组织中

微量元素:
在人体中含量在0.01%以下的元素。
①一些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Fe
Co
Cu
Zn
Cr
Mn
Mo
F
I
Se

②一些必需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14—18岁人群每天的适宜摄入量
元素 人体内的含量 对人体的作用 适宜摄入量(每天) 摄入量过高,过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5g 是血红蛋白的成分,能帮助氧气的运输 20—50mg 缺铁会引起贫血
2.5g 影响人体发育 15.5—19mg 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14—21mg 有防癌、抗癌作用 50μg 缺硒可能引起表皮角质化和癌症。如摄入量过高,会使人中毒
25—50mg 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 150μg 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缺碘会影响生长发育,造成思维迟钝。过量也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2.6g 能防治龋齿 1.5mg 缺氟易产生龋齿,过量会引起氟斑牙和氟骨病

知识拓展:
如果人体所需的元素仅从食物中摄取还不足时,可通过食品添加剂和保健药剂来予以补充。
如在食品巾添加含钙、锌、硒、锗的化合物,或制成补钙、补锌等的保健药剂或制成加碘食盐,来增加对这些元素的摄人量。但要注意即使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也要注意适宜的摄入量,摄人量过高和过低对人体健康都有不良的影响。
定义:
      化学反应不仅有物质的变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有些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称为放热反应),如燃烧、镁和盐酸反应等;也有些反应会吸收热量(称为吸热反应),如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CO22CO)。

常见的吸热反应:
化学上把最终表现为吸收热量的反应叫吸热反应,初中化学所涉及的吸热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C+CO22CO
C+2CuO2Cu+CO2
CaCO3CaO+CO2
3CO+Fe2O32Fe+3CO2
可见,一般反应条件为高温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化学上把最终表现为放出热量的反应叫放热反应,初中化学所涉及的放热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燃烧:所有燃烧均会放热,如CH4+2O2CO2+2H2O,H2+Cl22HCl;
②酸碱中和: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同时放出热量,如H2SO4+2NaOH==Na2SO4+2H2O
③活拨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H2,同时放出热量,如Mg+2HCl==MgCl2+H2↑,Zn+H2SO4== ZnSO4+H2↑。
④缓慢氧化也是放热反应,如铁生锈、食物腐烂过程中均放出热量。
⑤其他:如双氧水分解是放热反应

人类生活对能量的利用:
①生活燃料的利用:做饭、取暖等;

②利用燃料烧烧产生的能量:发电、制陶瓷、冶炼金属和发射火箭;

③利用爆炸产生的巨大能量:开山炸石、拆除违规建筑;

④食物在体内发生缓慢氧化放出热量,维持体温
灭火的原理
破坏燃烧的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
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中任何一个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灭火原理的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 现象 分析
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稀盐酸如下图:
①在倒扣烧杯中的蜡烛熄灭
②正放在烧杯中的蜡烛正常燃烧
③加入适量碳酸钠和稀盐酸的烧杯中的蜡烛很快熄灭
①在倒扣烧杯中的蜡烛因钮气不足而熄灭
②正放存烧杯中的蜡烛与氧气接触,温度保持在蜡烛的着火点以上,因此能正常燃烧
⑧稀盐酸与碳酸钠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蜡烛很快熄灭。

 灭火方法:
①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如液化气、煤气起火,首先要及时关闭阀门,以断绝可燃物的来源;扑灭森林火灾,可用设置隔离带的方法使森林中的树木与可燃烧区隔离

②将燃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如厨房油锅起火,盖上锅盖就能灭火;二氧化碳灭火器能火火的原因之一是灭火器喷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在燃烧物表面形成一层二氧化碳气体层,使燃烧物与在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

③用大量的冷却剂(如水、干冰等)冷却可燃物,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如建筑物起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等。

易错点:
灭火时降低温度不是降低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
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灭火器 灭火原理 适用范围
泡沫灭火器 灭火时.能喷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它们能黏附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 可用来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灭火
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出干粉(主要含有碳酸氧钠)来灭火 具有流动性好,喷射率高、不腐蚀容器和不易变质等优良性能,除可用来扑灭一般失火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在加压时将液态二氧化碳压缩在小钢瓶中,灭火时再将其喷出,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 火火时不会因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因此可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使用时,手一定要先握在钢瓶的木柄上,否则.会把手冻伤。

泡沫灭火器的灭火原理:

1. 泡沫灭火器的灭火原理:

现象:当把吸滤瓶倒置后,浓HCl与Na2CO3溶液剧烈反应,产生大量CO2气体夹带着水从导管喷出。
方程式:Na2CO3+HCl==2NaCl+H2O+CO2↑(泡沫灭火原理)

2. 实际使用的泡沫灭火器,常用硫酸铝来代替盐酸(或硫酸),用碳酸氢钠来代替碳酸钠,为了产生泡沫,常放入甘草或皂角等原来制取液体。把泡沫灭火器倒转时,两种药液相互混合,发生如下反应:Al2(SO4)2+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大量的二氧化碳跟发泡剂形成泡沫,从喷嘴中喷射出来,覆盖在燃烧物上,使燃烧物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但是,因为泡沫中含有水分,不宜用于扑救遇水发生燃烧或爆炸的物质(如钾、钠、电石等)引起的火灾;对于电器火灾,要在切断电源后才能使用泡沫灭火器。
物理变化:
1.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 实例:灯泡发光,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碘,干冰的升华,汽油挥发,蜡烛熔化等都是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1. 定义: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 实例:木条燃烧,铁生锈,食物腐烂
3. 现象:化学变化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时常伴随着一些反应现象,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哈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物理变化:
1. 特征:没有新物质生成。
2. 微观实质:分子本身没有变(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主要指形状改变或三态变化。

化学变化
1.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2. 微观实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反应物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分成了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构成新分子。


物理变化概念的理解:
(1)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摩擦生热,升温,活性炭吸附氯气等都是物理变化

(2)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因为变成了另一种物质

(3)物理变化前后,物质的种类不变,组成不变,化学性质不变

(4)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聚集状态发生了改变,导致物质的外形或状态随之改变。
成语、俗语、古诗词蕴含的化学知识
(1)成语、俗语中的变化
①物理变化:只要功夫深,铁柞磨成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木已成舟;滴水成冰;花香四溢等。
②化学变化:百炼成钢、点石成金、蜡炬成灰等。

(2)古诗词中的变化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物理变化
烈火焚烧若等闲—化学变化
粉身碎骨浑不怕—化学变化
要留清白在人间—化学变化

物质的三态变化
(1)物态变化是指同一种物质可在固态,气态,液态三种状态发生转化的过程,如下图,物态变化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名称和热量变化
变化过程 名称 热量变化
固态→气态 升华 吸热
气态→固态 凝华 放热
固态→液态 熔化 吸热
液态→固态 凝固 放热
液态→气态 汽化 吸热
气态→液态 液化 放热


发现相似题
与“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能电...”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