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化学

首页
  • 填空题


    A【物质结构与性质】纳米技术制成的金属燃料、非金属固体燃料、氢气等已应用到社会生活和高科技领域。
    ⑴A和B的单质单位质量的燃烧热大,可用作燃料。已知A和B为短周期元素,其原子的第一至第四电离能如下表所示:
    电离能(kJ/mol)
    I1
    I2
    I3
    I4
    A
    932
    1821
    15390
    21771
    B
    738
    1451
    7733
    10540
    ①某同学根据上述信息,推断B的核外电子排布如右图所示,
    该同学所画的电子排布图违背了                
    ②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测A和氯元素形成的简单分子空间构型为    
    ⑵氢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必须解决它的储存问题,C60可用作储氢材料。
    ①已知金刚石中的C-C的键长为154.45pm,C60中C-C键长为145~140pm,有同学据此认为C60的熔点高于金刚石,你认为是否正确并阐述理由    
    ②科学家把C60和K掺杂在一起制造了一种富勒烯化合物,其晶胞如图所示,该物质在低温时是一种超导体。该物质的K原子和C60分子的个数比为    
    ③继C60后,科学家又合成了Si60、N60,C、Si、N原子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Si60分子中每个硅原子只跟相邻的3个硅原子形成共价键,且每个硅原子最外层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则Si60分子中π键的数目为    
    B【实验化学】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测定果汁中Vc含量,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Ⅰ 实验原理
    将特定频率的紫外光通过装有溶液的比色皿,一部分被吸收,通过对比入射光强度和透射光强度之间的关系可得到溶液的吸光度(用A表示,可由仪器自动获得)。吸光度A的大小与溶液中特定成分的浓度有关,杂质不产生干扰。溶液的pH对吸光度大小有一定影响。
    Ⅱ 实验过程
    ⑴配制系列标准溶液。分别准确称量质量为1.0mg、1.5mg、2.0mg、2.5mg的标准Vc试剂,放在烧杯中溶解,加入适量的硫酸,再将溶液完全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定容。
    上述步骤中所用到的玻璃仪器除烧杯、容量瓶外还有     
    ⑵较正分光光度计并按顺序测定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为了减小实验的误差,实验中使用同一个比色皿进行实验,测定下一溶液时应对比色皿进行的操作是     。测定标准溶液按浓度     (填“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
    ⑶准确移取10.00mL待测果汁样品到100mL容量瓶中,加入适量的硫酸,再加水定容制得待测液,测定待测液的吸光度。
    Ⅲ 数据记录与处理
    ⑷实验中记录到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根据所给数据作出标准溶液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曲线。
    标准试剂编号




    本题信息:化学填空题难度一般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答案解析
    查看解析
  • 本试题 “A【物质结构与性质】纳米技术制成的金属燃料、非金属固体燃料、氢气等已应用到社会生活和高科技领域。⑴A和B的单质单位质量的燃烧热大,可用作燃料。已知A和B...” 主要考查您对

    晶体、非晶体

    晶胞

    原子晶体

    金属晶体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晶体、非晶体
    • 晶胞
    • 原子晶体
    • 金属晶体

    晶体与非晶体:

    晶体 非晶体
    微观结构 原子在三维空间里呈周期性有序排列 原子排列相对无序
    实例 白磷、硫黄、固态碘、高锰酸钾、干冰、金刚石、金属铜等绝大多数常见的固体 玻璃、石蜡、沥青等固体
    自范性 有(能自发呈现封闭的、规则的多面体外形)
    各向异性 有(晶体在不同的方向上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
    对称性
    熔点 固定 不固定
    鉴别方法 对固体进行X一射线衍射实验。当单一波长的 X一射线通过晶体时,会在记录仪上看到分立的斑点或谱线


    晶胞:

    1.定义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叫做晶胞。
    2.结构一般来说,晶胞为平行六面体,晶胞只是晶体微观空间里的一个基本单元,在它的上、下、左、右、前、后无隙并置地排列着无数晶胞,而且所有晶胞的形状及其内部的原子种类、个数及几何排列是完全相同的。“无隙”是指相邻晶胞之间没有任何间隙,“并置”是指所有晶胞都是平行排列的,取向相同。


    晶胞中微粒数目的确定:

    计算晶胞中微粒数目的常用方法是均摊法。均摊法是指每个晶胞平均拥有的粒子数目。如某个粒子为n个晶胞所共有,则该粒子有属于这个晶胞。
    (1)长方体(或正方体)形晶胞中不同位置的粒子数的计算。
    ①处于顶点的粒子,同时为8个晶胞所共有,每个粒子有属于该晶胞。
    ②处于棱上的粒子,同时为4个晶胞所共有,每个粒子有属于该晶胞。
    ③处于面上的粒子,同时为2个晶胞所共有。每个粒子有属于该晶胞。
    ④处于晶胞内部的粒子,则完全属于该晶胞。
    (2)非平行六面体形晶胞中粒子数目的计算同样可用均摊法,其关键仍然是确定一个粒子为几个晶胞所共有。例如,石墨晶胞每一层内碳原子排成许多个六边形,其顶点(1个碳原子)对六边形的贡献为,那么每一个六边形实际有6×=2个碳原子。
    (3)在六棱柱晶胞(如图所示 MgB2的晶胞)中,顶点上的原子为6 个晶胞(同层3个,上层或下层3个) 共有,面上的原子为2个晶胞共有,因此镁原子个数为12×+2×=3,硼原子个数为6。

    特别提醒:在晶胞中微粒个数的计算过程中,不要形成思维定式,不同形状的晶胞应先分析任意位置上的一个粒子被几个晶胞共用,如六棱柱晶胞中,顶点、侧棱、底面上的棱、面心上的原子依次被6、3、4、2 个晶胞共用。

    有关晶胞密度的计算步骤:

    ①根据“分摊法”算出每个晶胞实际含有各类原子的个数,计算出晶胞的质量m:
    ②根据边长计算晶胞的体积V:
    ③根据进行计算,得出结果。


    原子晶体:

    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而形成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熔沸点高,导热性、延展性不良,导电性差,硬度大。如:金刚石、石英。

    晶体的基本类型与性质:


    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比较规律:

    (1)不同类型晶体的熔、沸点高低规律:一般,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熔、沸点有的很高,如钨、铂等;有的则很低,如汞、铯等。
    (2)同种类型晶体,晶体内粒子间的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
    ①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
    a.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熔、沸点越高。如沸点:O2>N2、HI>HBI>HCl(含氢键的除外)。
    b.相对分子质量相等或相近的分子,极性分子的范德华力大,熔、沸点高。如沸点:CO>N2。
    c.含有氢键的分子熔、沸点比较高。如沸点:H2O >H2Te>H2Se>H2S,HF>HCl,NH3>PH3。
    d.在烷烃的同分异构体中,一般来说,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如沸点: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芳香烃及其衍生物苯环上的同分异构体熔、沸点大小一般按照“邻位>问位>对位”的顺序。
    e.在高级脂肪酸形成的油脂中,油的熔、沸点比脂肪低,烃基部分的不饱和程度越大(碳碳双键越多),熔、沸点越低,如:
    (C17H35COO)3C3H5>(C17H33COO)3C3H5
    硬脂酸甘油酯               油酸甘油酯
    ②原子晶体:要比较共价键的强弱。一般来说,原子半径越小,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牢固,晶体的熔、沸点越高.如熔点:金刚石(C—C)>金刚砂 (Si—C)>晶体硅(Si—Si)>锗(Ge—Ge)。
    ③离子晶体:要比较离子键的强弱。一般来说,阴、阳离子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熔点:MgO>NaCl,KF>KCl>KBr> KI。离子晶体的晶格能越大,其熔、沸点越高。
    ④金属晶体:要比较金属键的强弱。金属晶体中金属原子的价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静电作用越强,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如熔点:Na<Mg<Al。
    (3)元素周期表中ⅦA族卤素的单质(分子晶体) 的熔、沸点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升高;笫IA族碱金属元素的单质(金属晶体)的熔、沸点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降低。如熔、沸点:Li>Na>K>Rb>Cs。
    注意:上述总结的是一般规律,不能绝对化。在具体比较晶体的熔、沸点高低时,应先弄清晶体的类型,然后根据不同类型晶体进行判断,但应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MgO为离子晶体,[大]为离子半径小且离子电荷多,离子键较强,其熔点(2852℃)要高于部分原子晶体,如SiO2(1710℃)。


    金属晶体:

    通过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较强作用(金属键)形成的单质晶体,熔沸点(除Hg外)高,导热性、延展性良好,易导电,硬度一般较大。
    如:金属单质金属晶体原子堆积模型:
    (1)简单立方堆积 (2)体心立方堆积 (3)六方最密堆积和面心立方最密堆积

    晶体的基本类型与性质:


    金属晶体的原子堆积模型:


    发现相似题
    与“A【物质结构与性质】纳米技术制成的金属燃料、非金属固体燃料...”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