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子产(?~公元前522年)春秋时政治家,公元前554年任郑国卿后,实行一系列改革,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
    材料一  子产在担任郑国相的时候,把法律条文铸在金属鼎上,公诸于世,让国人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孔子知道后,仰天长叹说:“晋国就要灭亡了!他们不守唐叔和晋文公的旧法,造作刑鼎。老百姓只看鼎上的条文不看贵人面孔了,贵人还能做什么!贵贱没有次序,怎么立国啊!”
    ——据《左传》编译

    材料二  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日:“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买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子产提出了什么改革措施?孔子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子产提出了什么改革措施?理由是什么?根据材料回答孔子对子产改革的这项措施如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看待孔子反对子产的举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江西省模拟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子产(?~公元前522年)春秋时政治家,公元前554年任郑国卿后,实行一系列改革,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材料一 子产在担任郑国相的时候,把法律条文铸在金属...” 主要考查您对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春秋战国:

(1)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
(2)东周的分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的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
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
大发展:随着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的大变革:

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政治:上层建筑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军事: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
文化: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

1、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1)表现:
1)农业:
①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小结: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私田的大量开垦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创造了条件。
②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等。
③农田施肥:沤肥技术
④荒地开垦:
2)手工业: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
3)商业: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
(2)影响: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②产生新的阶级力量: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2、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1)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
(2)目的: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3)途径:变革
(4)措施:
①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取代世卿世碌制;
②以实行俸禄制取代封邑制;
③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3、军事: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1)春秋:诸侯争霸战争
(2)战国:以兼并战争为主
(3)变革动力:
富国强兵战国时期,群雄角逐,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进而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
4、思想文化:
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
(2)表现:
①私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学在官府是指奴隶主阶级垄断教育)
②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3)影响:
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


发现相似题
与“子产(?~公元前522年)春秋时政治家,公元前554年任郑国卿后...”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