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1964年斯坦利·库布里克在电影《核战狂人》中,将美国和苏联领导人塑造为极为愚蠢的人,正是他们的不合理政策使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受到核战争的威胁。这部电影拍摄的背景是
    [     ]

    A.冷战
    B.东欧剧变
    C.俄国十月革命
    D.戈尔巴乔夫改革
    本题信息:2013年辽宁省中考真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1964年斯坦利·库布里克在电影《核战狂人》中,将美国和苏联领导人塑造为极为愚蠢的人,正是他们的不合理政策使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受到核战争的威胁。这部电影拍...” 主要考查您对

十月革命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东欧剧变

美苏争霸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十月革命
  • 戈尔巴乔夫改革
  • 东欧剧变
  • 美苏争霸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是俄国1917年革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的重要阶段。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这次革命导致了1918年至1920年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的成立。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儒略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四月提纲》:

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即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国内人民内部有一定的骚动。正当人民不知道何去何从之时,列宁同志从芬兰回到彼得格勒,对人民作了及时的指导。在1917年4月17日(俄历四月四日)的塔夫利达宫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四月提纲》。
《四月提纲》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的手中,第二阶段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
十月革命的特点:
1.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小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2.十月革命采用的是武装暴力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形式。
3.它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4.十月革命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联、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阶段。
十月革命与二月革命的对比:

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
1.俄国二月革命以后,临时政府坚持参战,形式严峻;
2.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要求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并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3.“七月流血事件”后,形式更加严峻,无产阶级革命一触即发。

十月革命最早在俄国发起的原因:

1.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中最薄弱的一环;
2.俄国国内矛盾,特别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
3.一战对俄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同时激化了社会矛盾。

十月革命的主要事件:
1.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确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2.1917年7月,在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大型示威活动中,临时政府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七月流血事件”革命形式变的越发严峻;
3.1917年11月,伴随着阿芙乐尔号上的炮声,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革命爆发后的次日凌晨,布尔什维克攻占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大本营,十月革命宣告胜利。


阿芙乐尔号:


攻占克里姆林宫: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领导人后,开始的在经济、政治、外交上的一些列改革措施,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但由于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改革路线,导致民众思维混乱,最终改革失败,苏联解体。

修正主义:

修正主义一词,是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歪曲、篡改、否定的一类资产阶级思潮和政治势力,是国际工人运动中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潮。
戈尔巴乔夫改革主要内容:
1.对内改革:先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提出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的方针。但由于对困难估计不足,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效果不佳。后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1988年6月提出了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过渡,对政治体制进行“根本变革”。
2.对外:开展“新思维外交”,追求苏美合作和所谓“欧洲大厦”,幻想得到西方大量的经济援助,实行妥协和退让。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1.导致苏联民众思想混乱,民族分裂主义,反对派层出不穷;
2.直接引发东欧社会动荡,并导致东欧聚变,社会主义政权相继下台;
3.同美国的外交关系转变,导致苏联在国际地位明显下降。

戈尔巴乔夫改革带来的启示:

第一,在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建设中,经济工作的中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经济改革的成就是其他改革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第二,苏联的剧变和解体说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人们日益清楚地认识到,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育与建立,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各民族之间经济利益的调整,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是为将来各民族走向接近和融合创造条件。
苏联解体后分离出来的主要国家:
立陶宛:1990年3月11日
格鲁吉亚:1991年4月9日
爱沙尼亚:1991年8月20日
拉脱维亚:1991年8月21日
亚美尼亚:1991年8月23日
乌克兰:1991年8月24日
白俄罗斯:1991年8月25日
摩尔多瓦:1991年8月27日
阿塞拜疆:1991年8月30日
乌兹别克斯坦:1991年8月31日
吉尔吉斯斯坦:1991年8月31日
塔吉克斯坦:1991年9月9日
土库曼斯坦:1991年10月27日
哈萨克斯坦:1991年12月16日
俄罗斯:1991年12月25日
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又称苏东剧变,西方社会也称为1989年革命。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这个事件以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东欧聚变的原因:
1.苏联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偏离,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的误导,导致东欧各国思想混乱;
2.长期的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让各国经济陷入困难,民众生活困难,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相继失去领导权;
3.西方的和平演变促使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的影响:

1.标志着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结束,华约瓦解;
2.标志着冷战结束,战后的雅尔塔体系终结;
3.社会主义在东欧的改革实验失败。

东欧聚变示意图:

东欧剧变的先后顺序:
波兰—1989年12月29日
罗马尼亚—1990年5月
匈牙利—1990年5月
捷克—1990年6月
保加利亚—1991年7月
苏联—1991年12月(解体)
阿尔巴尼亚—1992年3月
南斯拉夫—1992年4月(解体)


冷战:
冷战是指:1947年—1991年间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阵营除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

遏制战略:

1946年2月22日,身为美国驻苏联代办的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必须把苏联看作政治上的敌手,采取强硬政策,这为遏制对象奠定了理论基础。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向国会提出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苏联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遏制战略的正式形成。

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提出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计划,并发起对苏联的强硬政策,进而提出全面的遏制苏联的计划,成为冷战的开端。

华沙条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是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成员国包括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冷战的主要特点:
1.美苏之间没有直接的战争冲突,而是通过扶植代言人,在世界局部发生战争;
2.科学技术领域的竞争十分激烈;
3.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形成了多国集团对峙
4.冷战时间跨度长达44年


美国在冷战时期的主要政策:
1.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反苏扩张;
2.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支援被战争破坏的欧洲,扶植反苏势力;
3.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在东线遏制苏联。

苏联在冷战时期的主要政策:

1.政治上,组织“共产党情报局”,联合主要社会主义国家,反击美国冷战策略;
2.经济上,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给与东欧经济援助;
3.军事上,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与北约形成两大军事对立。

美苏争霸的的起因:
战后,美国的军事,经济实力均居世界第一,而苏联在经历二战后,已经成为欧洲第一强国,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唯一对手,故而美国为了遏制苏联,提出冷战政策。

美苏争霸的历程及影响:

1、开始的标志: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关系破裂,冷战开始。
2、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苏联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美国占据优势。
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苏联加强了对外扩张势头,美国转攻为守。
第三阶段:80年代,美对苏采取强硬方针,苏联转向全面收缩。
3、影响:
美苏争霸长达30多年,给世界和平带来严重威胁。但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也使世界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4、美苏争霸的实质:
美苏争霸的实质是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同时也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争夺国际霸权的较量。


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地图:


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
星球大战计划20世纪80年代初,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核武器数量和质量都处于均势,走入军备竞赛的死胡同时,美国国防情报局前局长丹尼尔·格雷厄姆中将首先提出了“高边?闭铰浴?981年,里根就任总统后不久,立即召集了三十多位著名科学家、经济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军事战略家组成研究小组,对“高边疆”战略进行研究,并于1982年3月正式确认了这一战略。这项战略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美国的高技术优势,建立空间武器系统,提供对付战略核武器攻击的空间防御手段,以消除苏联日益增长的核威胁。与此同时,加紧开拓太空工业化领域,以获取宇宙空间的丰富资源。
1983年,美国国防部向里根总统和国会提交了一项新的战略防御技术研究计划,并编制出1984~1989年财政年度数额高达二百六十多亿美元的技术研究经费预算。1984年1月,里根签署了第116号国家安全指令,正式批准“星球大战计划”。这年夏天,“星球大战计划”开始进入全面研究阶段。“星球大战计划”在战略防御方面,是一个以宇宙空间为主要基地,由全球监视、预警与识别系统、拦截系统以及指挥、控制和通讯系统组成的多层次太空防御计划。在武器装备的研制方面,它是一个由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各种雷达和传感器、微电子和计算机设备等高技术组成的耗资巨大、结构复杂的武器系统。在高技术方面,它是一个包括火箭技术、航天技术、高能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在内组成的高技术群。
美国政府为此组织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社会活动家、军事战略家对“星球大战计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证,动员了国内的科技力量和陆、海、空三军的有关研究机构、国家实验室、有关公司及许多理工科大学投入这项研究工作。里根总统称“星球大战计划”是一个可使对方进攻性武器失效的“空间绝对盾牌”。

发现相似题
与“1964年斯坦利·库布里克在电影《核战狂人》中,将美国和苏联领...”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