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改错题
    【捍卫国家主权】(6分)
    材料一: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在绵延2000多年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进步与发展。……中日两国长达2000多年友好交往曾被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所阻断。
    ——摘自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上的演讲
    材料二:2012年9月,由于日本右翼势力的“购岛”闹剧,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愤怒。本就脆弱的中日关系一下子降到了冰点。作为中学生,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壮语声中,我们更应该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和探索。
    (1)请举一例唐朝与日本友好交往的史实。(1分)
    (2)元末明初,日本倭寇在我东南沿海烧杀掳掠,明政府派往浙东沿海抗倭的年轻将领是谁?(1分)
    (3)日本发动和参与了哪些侵华战争酿成了“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至少写出两场战争2分)
    (4)不屈的中国人民通过哪次战争的胜利摆脱了这段“不幸的历史”?(1分)
    (5)“2000年友好,50年对立”的中日关系,证明了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作为两国政府,应该领先而不称霸,强盛而不扩张;领先不忘睦邻,强盛更要友邦。作为中学生,我们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壮语声中应怎么做?(1分)

    本题信息:历史改错题难度一般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答案解析
    查看解析
本试题 “【捍卫国家主权】(6分)材料一: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在绵延2000多年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进步与发展。……中日两国长...” 主要考查您对

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

汉与欧洲的往来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
  • 汉与欧洲的往来
汉与朝鲜的交流:
秦汉之际,“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两汉时期,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了汉武帝和汉光武帝,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其中的辰韩,引进中国的先进文化,“嫁娶以礼”,语言和称谓与秦类似,有人称之为“秦韩”。那时中国与朝鲜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特产的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质生产工具等输出朝鲜。

汉与日本的交流:
中日隔海相望,很早就有了密切联系。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时期,“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后来,倭国又“遣使奉献”。通过不断的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
“汉委奴国王”金印:

汉朝时的日本:
在古代,日本称“倭”。《汉书·地理志》记述了倭人的生产生活和习俗。这说明我国那时对日本已经有了初步了解。秦汉时期,不少人渡海去日本。中日两国流传的徐福东渡的故事,反映了这一历史现象。
1784年。在日本出土了“汉委奴国王”金印、这证实了汉光武帝赐给倭奴使者金印记载的真实性。一般认为,倭奴国在北九州,这说明,公元1世纪中期,日本北九州一带已经于汉朝交往。


甘英出使大秦:
汉朝与大秦,地处路上丝绸之路的两端,双方都想直接交往,无奈受到安息等国的阻碍。公元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行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后来,大秦将目标转向海上,间接地与中国开展丝绸贸易。《后汉书》记载,166年,大秦人到达东汉,将象牙、犀角等礼物赠给东汉皇帝。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发现相似题
与“【捍卫国家主权】(6分)材料一: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在绵延20...”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