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统治时期,由于连年征战,赋税沉重导致人民负担加重,社会出现动荡,西汉统治一度出现危机。汉武帝勇于承认错误,下“罪己诏”,及时减轻剥削,与民休息,使西汉统治平稳度过危机。因此,后代史书称赞他说:“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后人将他与秦始皇并称为“秦皇汉武”。
    请回答:
    (1)汉武帝促进和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政治、军事措施有哪些?
                                                                                                                    
    (2)汉武帝在促进农业发展和实现经济大一统的做法有哪些?
                                                                                                                      
    (3)请将汉武帝与秦始皇做一简单的比较,简要评价一下汉武帝。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秋香(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统治时期,由于连年征战,赋税沉重导致人民负担加重,社会出现动荡,西汉统治一度出现危机。汉武帝勇于承认错误,下“罪己诏...” 主要考查您对

汉武帝的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封国势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朝治理黄河

汉朝的经济措施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汉武帝的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封国势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汉朝治理黄河
  • 汉朝的经济措施

中朝:
中朝又叫内朝,由皇帝左右亲信近臣构成,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中朝实际上是在宫廷内逐渐形成的新决策机构。由侍中、常侍、给事组成中朝之职。

外朝:
以丞相为首组成的官僚机构处理一般政务的机关。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他不但首倡儒学独尊,而且把孔子的学说宗教化,把封建专制制度理论系统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他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的实质是相同的:
秦朝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是确立的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比较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
1、政治方面:
(1)改革官职,组成内朝和外朝,加强皇权。
(2)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与考核;实行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僚的控制。
(3)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4)强化完善封建法治,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5)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设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
2、军事方面:
三次反击匈奴,改变了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中的被动地位;进军西南地区,征服东越南越,设置南海等九郡。
3、经济方面:
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盐铁官营,由国君垄断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均输平准”平抑物价,征收大商人,高利贷者的财产税。
4、思想方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提倡大一统,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汉武帝还创建了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了封建官学制度。此外还崇尚法治。尊儒尚法是他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
汉武帝:
 

如何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时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的五十多年里,西汉国力最为强盛。他破格任用的人才,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大一统逐渐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出现了封建大一统的鼎盛局面。但是到汉武帝后期,他连年征战,迷信奢侈,重用酷吏,导致了社会动荡,农民暴动。在这种状况下,汉武帝主动颁布承认暴政的《罪己诏》,着手于恢复民力,避免了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汉武帝时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汉朝两次治理黄河:
第一次:西汉初期,黄河下游决口,十几个郡县遭受洪灾,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的文官武将都去背柴草,堵塞决口。影响:经过这次治理,有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第二次:西汉末年,黄河水患又严重起来,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经过几次十万人一年的辛勤劳动,疏通黄河,修建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影响:黄河下游几十个县,被淹的土地又变成了良田,而且在以后的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两汉时期的水利特色:
两汉水利事业发展迅速并且有着明显的特色,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为主;江汉之间以修天然的陂池为主;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地为良田;西北则是利用雪水或者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两汉针对黄河泛滥,西汉武帝和东汉明帝都进行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取得良好效果。


汉朝治理黄河:
秦汉时期,因为森林破坏严重,黄河开始泛滥。汉武帝时,黄河下游决口,汉武帝发动数万人抢修,还亲临现场,命令文武官员参与堵塞决口。东汉时,汉明帝命令水利专家王景治理黄河,使黄河下游两岸被淹没的土地又成为了良田。

五铢钱:
又称上林钱或者是三官钱,为汉武帝时期唯一合法货币。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币,将钱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是为三官钱。因钱币重五铢,上有“五铢”二字,故又称五铢钱。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通行全国,一直沿用到隋朝。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
经济方面,采取重农抑商,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统一铸造五铢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五铢钱: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统治时期,由于连年征战,...”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