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西汉初年实行的“无为而治”最初源于老子的主张。
    [     ]

    本题信息:2010年江苏期末题历史判断题难度一般 来源:魏铭洁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西汉初年实行的“无为而治”最初源于老子的主张。[ ]” 主要考查您对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从“无为”到“有为”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从“无为”到“有为”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②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③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④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⑤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2、流派和主要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3、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4、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并非偶然,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在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全归周王室所有,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田亩收税,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原有的经济秩序遭到很大破坏。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原来的周天子统一号令天下,但这时原来受周天子所封的诸侯现在成了许多各自为政的国家,互相兼并、争霸,大国凭借实力争得盟主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国内部也出现兼并、夺权的现象。
文化上,经济政治的变动造成文化下移。学校原来设在官府,文献典籍和学习工具也为官府所垄断,这就是所谓的“学在官府”。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王室衰微,政局变化,官学败坏,原来掌管文化的官员许多都流散到民间。其中,一些人开始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别人,出现了私学。由于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从“无为”到“有为”: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因此,在汉武帝之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的四步历程。

从“无为”到“有为” :

(1)汉初的“无为而治”: 
①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②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③措施:
A.减轻田租;
B.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C.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D.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①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
②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发现相似题
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西汉初年实行的“无为而治...”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