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青海省为我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简称青,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青海西北邻新疆,北和东接甘肃,东南紧靠四川,南和西南毗连西藏。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
青海省主要地理信息:1.青海省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地貌以山地为主,兼有平地和丘陵。
2.青海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雨少而集中、日照长、太阳辐射强等特点。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
3.青海省境内的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海拔3200米,是本省重要的渔业基地。
4.青海省农业作物以旱作为特色。粮食作物主要有春小麦、青稞、蚕豆、豌豆、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以油菜籽为主。青海省畜牧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全省牧区均以草原牧业为主。
5.青海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雄奇壮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汉、藏回、蒙古、土、撒拉等民族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别具一格,极富情趣。
青海湖卫星遥感图片:
青海湖鸟岛:
青色的海——青海湖
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西宁市的西北部,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青海湖水平均深约21米多,最大水深为3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260米,
青海湖岸边有辽阔的天然牧场,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对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有着良好的条件。早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就是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产地。青海湖一带所产的马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出名,当时被称为“秦马”。古代名著《诗经》曾描写过“秦马”的雄壮和善驰。以后,隋唐时代,这里产的马经过与“乌孙马”、“血汗马”交配改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良马。它不仅以神骏善驰而驰名,而且以能征惯战而著称。青海湖周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生产也有着广阔的前景。当地人民在优先发展牧业的同时,还有计划地开垦饲草饲料基地,办起了国营农场,发展以油料、饲料为主的农作物生产,并且在昔日荒凉的寂寞的草原,相继建起了倒淌河等一批新兴城镇,接着还办起了一批工厂、矿山,其中有煤、建材、机械修理、皮毛加工、民族用品等。
青海湖湖区鸟禽有163种,分属14目35科,总数在16万只以上,其中斑头雁2.13余万只、棕头鸥4.5万余只、鱼鸥8.74万余只、鸬鹚1.12万余只。此外有凤头潜鸭、赤麻鸭、普通秋沙鸭、鹊鸭、白眼鸭、斑嘴鸭、针尾鸭、大天鹅、蓑羽鹤、黑颈鹤等。
甘肃省: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区,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域辽阔。甘肃省大部分位于中国地势二级阶梯上。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甘肃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特点:1.以市场为导向;
2.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结构调整为重点;
3.以壮大城市经济为龙头,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发挥比较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
甘肃省西部大开发建设目标:把甘肃建成全国重要的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综合性高新石化基地、中药材加工基地、林牧业基地和旅游大省,充分发挥甘肃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甘肃省主要地理信息:
1.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
2.甘肃省气候多样,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3.甘肃省少数民族数量很多,全省现有54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总人口219.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7%。
4.甘肃省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开发已成为甘肃的重要经济支柱。在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种中,甘肃省列全国第一位的矿产有10种之多。
5.甘肃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省份,全面开发的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具备,良性开发机制初步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框架基本形成,几大特色明显的支柱产业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
6.甘肃省历史悠久,景色秀洗,著名的景点有张掖丹霞地貌,敦煌莫高窟等。
甘肃省资源分布图: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山西省:简称晋,地处太行山以西的黄土高原地区,北界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位于黄河东岸与陕西相望,南部以黄河为界与河南相连,总面积16万平方千米。山西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内部地势起伏不平,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40%,丘陵占40.3%,平原和台地面积占19.7%
山西煤炭资源分布特点:储量大,埋藏浅,煤质好。
山西煤炭资源运输的线路特点:1.北通道有大秦、丰沙大、京原三条铁路,约承担西煤东运总运量的55%,除供应京、津、冀地区外,大部分在秦皇岛港运海运,并有一定数量运往东北地区。新建的神木-黄骅铁路也是西煤东运的主要线路,煤炭在黄骅港转海运。
2.中通道有石太铁路,约承担西煤东运总运量的25%,大部分经石德铁路转青岛港海运。
3.南通道有太焦、邯长、侯月和南同蒲铁路,约承担西煤东运总运量的20%,经新菏兖日铁路从日照港转海运。
山西省主要地理信息:
1.山西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内部地势起伏不平,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40%,丘陵占40.3%,平原和台地面积占19.7%;
2. 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阻隔,夏季风影响不大,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14°C,昼夜温差大,南北温差也大。
3.山西拥有多种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120种,其中34种矿产位于全国前10,其中炼焦用煤占全国的56.5%,无烟煤占全国的43%,是中国的矿产资源大省。
4.山西省水资源比较贫乏,人均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5 。
5.山西省农业生产独居特色,主要以小杂粮、干鲜果、草食畜和反季节蔬菜作为主要农业产业。山西是我国核桃的主要产地之一。
6.山西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以采矿、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为支柱,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7.山西历史文化悠久,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主要疆域,省内遍布各种名胜古迹,著名的有平遥古城、五台山、云冈石窟等。
山西省近年发展目标规划:
1.实现由煤炭大省向新型能源和煤化工大省的跨越。
2.实现由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基地和精品原材料基地的跨越。
3.实现由自然人文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跨越。
山西省煤炭资源分布图:
平遥古城:
河南省:河南省,简称豫,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东接安徽省、山东省,北界河北省、山西省,西接陕西省,南临湖北省,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中国经济由东向西推进梯次发展的中间地带,也是全国重要的铁路、公路大通道和通信枢纽。
河南人口问题主要特点:1.就业压力大;
2.人才的培养水平较低;
3.人才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不健全是目前人口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南主要城市人口对比表:河南省主要地理信息:1.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环绕,间有陷落盆地,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大平原,山区丘岭面积占44.3%,平原面积占55.7%。
2.河南省属北亚地带与暖温带过渡型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其中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地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均与湖北省等亚热带地区类似;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暖温带,降雨量比较少,热量充足,适宜冬小麦、夏玉米等暖温带作物生长。
3.河南省平原面积广阔,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河南是小麦、棉花、油料、烟叶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也是重要的食品工业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9、油料产量占全国的1/7、牛肉产量占全国的1/7、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6。
4.河南省工业门类覆盖了国民经济行业的39个大类,形成了食品及饮料、机械、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烟草等一批重点产业。
5.河南省交通网络发达,截至2012年底,河南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800公里,居全国第一位,继续领跑全国。
6.河南省人口众多,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
7.河南省历史文化悠久,是我国古代中原核心地区,保留了大量名胜古迹,著名的旅游经典有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等。
河南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途径:
1.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同时加速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实现以工带农;
2.发挥交通网优势,成为全国的交通的枢纽和商品集散地区;
3.发展文化产业优势,打造文化旅游经济;
4.发展教育事业,转变人口大省为人力资源大省。
河南早期人口分布情况:
河南平原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