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一年级政治

首页
  • 单选题
    2009年12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纷纷正式启动。亿万农民将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沿袭几千年的农民“养儿防老”传统,将逐渐被具有基本性、公平性、普惠性的新农保制度所取代。回答1—2题。
    1、只要年满60周岁,符合相关条件,均可领取基本养老金。中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

    [     ]


    ①表明社会保障的对象只是社会弱势群体 ②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③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 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2、国家在农村推行普惠式养老金制度,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这表明国家正致力于

    [     ] 


    A.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B.统筹区域发展
    C.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D.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本题信息:2010年0115期末题政治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王曼丽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2009年12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纷纷正式启动。亿万农民将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沿袭几千年的农民“养儿防老”传统,将逐渐被具有基本性...” 主要考查您对

科学发展观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主义的本质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科学发展观
  •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 社会主义的本质

科学发展观含义: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基本介绍: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正式将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2012年11月14日,中共十八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主要内容: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思想: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地位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必要性: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的战略思想。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GDP的增加,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主旨是更好地发展。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A全面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B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C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与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注意鉴别: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社会保险是为工薪劳动者在养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社会救济属于低层次的社会保障,是政府对生活在社会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贫困地区或贫困居民或遭受意外灾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所给予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福利是最高保障,包括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的公共福利,对国家职工的福利和对孤老残幼等社会困难成员的特殊福利;社会优抚是特殊的社会保障方式,是对烈军属、伤残军人、复员专业军人优待抚恤。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2)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
(3)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又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
(4)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也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5)当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原则:
①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好吗?社会保障水平高,有利于实现社会安定,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社会保障资金来自国民收入,生产的发展是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在生产一定的情况下,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造成政府的负担过重,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则会损害劳动者积极性。因此社会保障的基本点要从国情出发,要考虑生产水平,考虑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本着兼顾发展生产与保障劳动者基本社会的原则施行。)
②权利与义务相统。(不能认为任何社会成员都同等地享受社会保障。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任何权利的实现都是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的。公民在享受社会保障的基本权利的同时公民又有缴纳圣约翰保障费用的义务。对那些有能力履行义务而不履行者,社会有权利把他们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
(2)目标:要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讲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又讲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一,社会主义社会像人类历史上的其他社会形态一样,是一个由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构成的矛盾统一体。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来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
其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倾向,反映了中国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尤其是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发展生产力的迫切要求,明确了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全部科学体系和全部发展历史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代替资本主义,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解放被资本主义束缚的生产力;将来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发展到共产主义,也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说,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和其他一切剥削制度,并不在于它与生产力发展不产生矛盾,而在于社会主义能够始终自觉地改革和调整自身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某些方面和环节。
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做“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做“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强调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不能叫社会主义。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其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突出地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指出了我们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不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就是要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条件。当这个物质条件提供得还不够充分的时候,剥削现象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以往社会,当一种新兴的社会形态取代以前腐朽的社会形态时,都是通过一种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更为文明的剥削形式,取代过时、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剥削形式。资本主义是以往社会中最发达、最成熟,也是最后一种剥削形式。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针对过去“左”的、以贫穷为荣的社会主义观念,邓小平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针对右的主张资本主义的观念,他又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总之,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邓小平在谈到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个论断时,并没有把它限定在死板的定义中,而是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生动地描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即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也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邓小平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时,把社会主义本质逐步体现的过程更加具体地描述出来。这个战略步骤是通过分三个阶段实现的三个阶段性的目标来表述的。每个目标又都包含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另一方面是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这就具体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过程与社会主义本质逐步体现的过程统一起来。

共同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的历史过程: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逐步推进的过程。
首先,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本身会产生富裕程度的差别。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而必然造成收入分配上的差别。

其次,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区域富裕程度的差别。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差别很大。特别是不同地区资源分布不同,科技教育水平不同,发展程度不同,导致社会生产力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从而造成富裕程度的差别。

再次,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与竞争机制的作用,使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生产和经营效率。这种按照优胜劣汰规则展开的竞争必然形成各企业及劳动者之间在收益上的差距和在富裕程度上的差别。

最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自然会产生分配收入上的差别。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

收入差距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其利,又有其弊。
一方面,合理的收入差别有积极作用。因为它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改变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使那些对社会贡献较大的人得到较多的收入报酬,这有利于发挥分配制度的激励作用。合理的收入差距对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对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不合理的收入差距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一是收入差距过大影响社会稳定;
二是收入差距扩大会制约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妨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是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拉大会造成人们的价值观扭曲,使唯利是图等思想得以蔓延。


发现相似题
与“2009年12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纷纷正式启动。亿...”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