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地理

首页
  • 材料分析题
    2011年3月,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发生地震海啸和利比亚遭受多国部队军事打击等事件,导致全球石油价格大幅震荡。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世界核电站分布图。图中A为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发生地;图中B为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2011年3月11日因地震海啸导致泄漏;图中C为利比亚,3月19日开始遭受多国部队军事打击。

    材料二 下图为2011年2~3月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图。

    材料三 利比亚是北非重要产油国,石油生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 ~70% ,原油出口占出口总值的95% 以上。除石油外,还有铁、钾、锰、磷酸盐、铜等资源;利比亚有2 700 多年的历史,有古罗马的斗技场遗址和其他朝代的古堡、宫苑、清真寺等名胜古迹,同时地中海沿岸是夏季游览和疗养胜地,多年来都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
    (1)当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发生时,该地吹________风,污染空气首先飘往________洲;被日本福岛核泄漏污染的海水将首先流往________洲。
    (2)世界核电站分布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
    (3)3月11日至3月25日期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特点为:________;根据材料,分析其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________
    (4)根据材料三,试分析利比亚产业结构存在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专项题地理材料分析题难度较难 来源:王千锁(高中地理)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2011年3月,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发生地震海啸和利比亚遭受多国部队军事打击等事件,导致全球石油价格大幅震荡。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下图...” 主要考查您对

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性位移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区域空间结构及产业结构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性位移
  •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 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 区域空间结构及产业结构

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性位移:

1、定义: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
2、作用: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3、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4、在地球球面均一,地球自转的条件下,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共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具体图示如下:(春、秋分日时)  

5、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就北半球而言,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如下图所示:



气压带的形成:

气压带

纬度位置

形成过程

成因类型
赤道低气压带 赤道附近,南北纬5°之间 接受太阳辐射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热力原因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地区,南北纬30°附近 赤道上空气流流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成西风,在副热带上空集聚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 动力原因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地区,南北纬60°附近 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在副极地地区相遇,盛行西风主动爬升,近地面气压降低 动力原因
极地高气压带 南北纬90°附近 接受太阳辐射最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气压升高 热力原因

风带的形成:

风带

形成

极地东风带 由极地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的寒冷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左)偏成东北(南)风
中纬西风带 近地面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南)流出的一支,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向右(左)偏转成西南(北)风,称为盛行西风带
低纬信风带 由于气压差的存在,近地面气流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动,向南(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南)风逐渐向右(左)偏转成东北(南)风

特别提示:

(1)从气压带来看,全球七个气压带是高低相间分布的,且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2)风带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即南北半球的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3)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主要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式,即上升和下沉,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必定为高气压带,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则为低气压带。
(4)低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是热力环流,中纬环流是动力环流。
(5)风带中风向的确定: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风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一、淡水资源短缺

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淡水资源总量有限:在全球水储量中,淡水只占2.53%。
②可直接利用的有限:所有淡水中99%难以直接利用。
i淡水中绝大部分储存在两极冰帽和大陆冰川中,占淡水总量的86%,因地处偏远,难以获取;
ii还有12%的淡水为地下水,必须凿井提水方能获取;
iii在无人区或人烟稀少地区降水所形成的地面流水,也未能被人们利用。
人类最容易获取的是江河湖沼中的水。
③淡水资源在陆地上分布很不均匀
受气候等地理条件的影响,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国水资源丰富。
北非和中东很多国家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每年总水量和人均水量都低。
2、人为原因:
①不合理开发利用:人们在利用水资源过程中,有时采取了不合理的开发与管理措施,以致浪费水的现象相当普遍,加上许多地方出现水体严重污染,使原来不充足的淡水资源更为紧缺。
②世界淡水的需求量大:各国各地各种用水量以及它们分别在总用水量中所占比例差别显著。
a.从总水量来看,亚洲、北美、欧洲多,大洋洲、中美、南美洲和非洲少。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径流量的多少、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状况等,如南美洲的径流量十分丰富,但由于水资源丰富地区与人口的分布地区不协调,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
b.从各部门的用水比例来看,欧洲和北美的用水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工业、农业、生活,而非洲、亚洲、中东的用水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农业、工业、生活,且农业用水比例远远高于工业。这主要是由各地区经济的部门结构来决定的。
c.从生活用水的角度看,欧洲、北美、大洋洲、南美洲的比例较高,非洲、亚洲和中关的比例较低。这主要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关。
③世界总需水量增长很快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工农业生产发展,以及其他社会用水扩大,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水资源短缺的影响
水资源短缺制约着经济发展,影响着粮食产量,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并且直接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为争夺水资源,在一些地区还引发国际冲突。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中东、非洲等地区国家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同一条河流的上游与下游国家,常因为水的问题发生争执。

二、耕地日渐减少

1、世界耕地需求趋势
全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为29.5亿公顷,其中容易开垦的部分已被耕种,面积为15.4亿公顷。其余虽有潜在的被开垦的可能性,但是或由于土壤肥力水平不高,或由于通达性受到限制,必须有较大投入才能有效利用。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正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2、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压力
耕地面积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
中国土地资源中耕地面积有1.28亿公顷,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3.7%。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5%。
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①我国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
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发展和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影响,耕地中日8.4%分布在东南半壁,11.6%分布在西北半壁。
②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只有黑龙江、内蒙古人均耕地多于0.3公顷。自然条件较好和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广东和福建等省市,人均耕地面积小于0.07公顷。
随着经济的发展,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加剧了人均耕地的减少。
近年来,我国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城市建设、能源、交通、水利、工矿建设用地均不断增加,占用了不少耕地,使得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

三、一些矿产濒临耗竭

矿产泛指一切埋藏在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或岩石风化的、或岩石沉积的)可供人类利用的天然矿物或岩石资源。
1、世界矿产资源现状: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矿产资源的特性之一是其非可再生性,但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3/4的矿产资源,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矿产消费量只占世界的1/4。随着矿产资源消费量的急剧增长,有些矿种发生短缺甚至耗竭。
2、我国矿产资源的紧迫性表现:
①中国矿产资源总量大,居世界第三位,而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②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贫矿多,加之开采中采富弃贫,使矿产品位下降。
③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矿产品的加工消费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矿产资源主要富集在中部或西部地区。
到目前为止,我国45种主要矿产的探明储量有相当部分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020年,资源保证程度更低,特别是绝对需求量大的石油、铁、铜、铝、硫、磷等重要矿产缺口大,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四、能源问题:

1、世界能源状况
①世界能源消费现状及特点:
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
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
世界能源资源仍比较丰富,但能源贸易及运输压力增大;
②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趋势: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市场化
③具体国家和地区的做法:
欧洲:随着能源供应变得更为严峻和全球环境气候的日趋恶化,欧盟国家在多年努力推进和实施京都议定书的基础上,在2007年制定了欧盟能源方针纲要。这是继在1951年形成欧洲煤炭和钢铁同盟,和在1957年达成欧洲核能协定50年之后,再次把能源问题提高到欧洲的核心发展战略。
日本:在追寻提高能源效率和能源供应多样化的领域一直走在世界最前列的日本,在2006年5月公布了新的国家能源战略。
美国:面对世界众多新经济势力的崛起和扩张,美国的战略是竭力在21世纪继续保持其在高科技和经济实力在全球领先的超级大国地位。
2、世界能源安全问题
①世界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巨大压力。
②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威胁国际能源市场稳定。
③围绕着能源产地、能源通道的竞争更趋激烈。
④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3、我国能源状况
①自然状况:
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
②发展状况:
供给能力明显提高
能源节约效果显著
消费结构有所优化
科技水平迅速提高
环境保护取得进展
市场环境逐步完善
③存在的问题:
资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
能源消费以煤为主,节能减排任务仍然艰巨
市场体系不完善,各项改革有待深化
能源结构亟需进一步优化
国际市场剧烈波动,安全隐患不断增加
农村能源问题突出,滞后面貌亟待改观
④我国能源政策:
我国的能源战略: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依靠科技、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淡水供应与需求

(1)总特点: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很少。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① 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总规律: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丰富,但在部分人口稠密地区,由于河流水污染与湖泊富营养化等原因,使水质不能符合要求,也存在淡水资源短缺问题。
长江以北外流河区的广大地区:水资源相对较少,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
内流河区:属于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单位土地面积水资源占有量少,经济用水大量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为该区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
② 时间分配不均:
我国降水量在时间分配上,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更给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
③ 我国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在许多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超过了水环境的承受能力。
2000年全国总用水量已增至5497亿立方米,与1949年相比,净增4.34倍。
(2)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农业和城市缺水状况已备受关注。缺水已经成为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问题。
目前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1.2%,近一半的耕地得不到灌溉。全国600多个城市中,2001年有近400个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城市达130多个。
中国存在的水问题,从现象上看,可概括为水多、水少、水脏和水浑等问题。
①水多:共涝灾害多,是部分地区发展的心腹大患。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每年在洪涝灾害上的损失平均为100亿美元,其中洪水占三四成,涝灾占五六成。
②水少:供给和需求不平衡。河道外用水较多,造成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
③水脏:水环境污染、水质下降等。
④水浑:包括水土流失、沙尘暴等引发的一系列水环境问题。

区别土地、土壤、耕地的概念:

土地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与基础地质、水文与植物。
土壤是由土壤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等。
耕地是指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土地,它是人类所需食物的主要源泉,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土地资源利用中的常见问题:


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我国能源发展措施:

1、全面推进能源节约:
推进结构调整;加强工业节能;实施节能工程;加强管理节能;倡导社会节能
2、提高能源供给能力:
有序发展煤炭;积极发展电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农村能源建设
3、加快推进能源技术进步:
大力推广节能技术;推进关键技术创新;提升装备制造水平;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开展基础科学研究
4、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大力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积极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
严格能源项目的环境管理
5、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加强能源立法;强化安全生产;完善应急体系;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价格机制改革
6、加强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
完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对外合作;鼓励外商投资勘探开发非常规能源资源;鼓励外商投资和经营电站等能源设施;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领域


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生态环境因素等。
不同的工业部门、工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些区位因素是不一样的,同一因素也会发生变化。
主要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工业区位选择:

我们可以从区位选择的主体、需要考虑的因素、要达到的目的、需要遵循的原则等方面认识这一问题。

项目 内容
区位的含义 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里;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
区位选择的主体 企业和政府
考虑的因素 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
遵循的原则 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从经济效益看,选择优势条件明显、生产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高的区位;
根据主导因素确定工厂区位

工业区位因素与影响:

1、自然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另外,还有信息、技术等因素影响。

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不同的工业部门,其生产过程和生产特点不同,生产投入的要素不同,生产成本的构成也就不一样。因此,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如下表所示:


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其中科学技术是决定性因素。

1、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及其原因如下所示:

区位变化 变化的原因
对原料地的依赖减弱 ①工业原料的范围扩大;
②原料替代品增多;
③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对动力基地的依赖减弱 ①超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
②核电技术的发展
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降低,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提高 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现代化发展
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达性的影响增强 ①原料的运人、产品的运出都离不开运输;
②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缩短,对运输的时效性要求提高
环境标准成为重要区位因素 人类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注:
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如宝钢。
交通运输仍对工业布局很大吸引力,但在发达国家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已不再成为主要因素,如日本沿海,我国沿江沿海。信息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突出。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加。

2、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已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工业部门对环境的要求不一样,排放的废弃物也不同,工业区位选择应根据工业部门的环境要求特点和环境污染的性质进行具体分析。

3、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要素: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3、成因:生产力是产业空间结构发展的原动力,劳动地域分工是形成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直接原因,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核心,外围地域的发展状况是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发 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网络是促进区域一体化的纽带和桥梁,条件决定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个性。
4、空间分布形式:农业呈现面状,交通运输线路呈现线状和网状,城市和工业呈现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呈现岛状。
5、区域空间发展变化:

区域的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类型:
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指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包括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及其他服务产业。
3、指标差异:三次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就业的比重、三次产业内部构成等。
4、空间差异: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的三次产业比重的不同。 5、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①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③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④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⑤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发现相似题
与“2011年3月,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发生地震海啸和利比亚...”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