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题 “阅渎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勒鲁说:“法国革命把政治恰当地归结为三个神圣的词:自由、平等、博爱。”……而它们的直接来源,就是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则以...” 主要考查您对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称霸欧洲(雾月政变,奥斯特里茨战役)
拿破仑一世改造法国(称帝,《法典》)
走向末日(莱比锡会战,滑铁卢决战)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三权分立:
亦称三权分治,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其核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三权分立具体到做法上,即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权力分属三个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机构,由三者互相制衡。
天赋人权:
自然权利源于拉丁文jusnafural,中文习惯译为天赋人权,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自然权利源自于古希腊哲学的自然法理论。文艺复兴以来,成为西方法律与政治思想的重要议题。
伏尔泰: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①代表作:
《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②思想主张:
A.猛烈抨击天主教会
B.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C.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D.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
①代表作:
《论法的精神》
②思想主张:
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③影响:
孟德斯鸠的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卢梭:
①代表作:
《社会契约论》
③思想主张:
A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
B.社会契约;
C.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伏尔泰:
法国启蒙思想家中的领袖人物。他一生写出大量的著作,通过科学论文、艺术作品及小册子无情地揭露法国社会的黑暗面。他对天主教会作了大胆的攻击。在他看来天主教是“迷信的恶魔和狂狺的九头蛇”,罗马教皇是“魔鬼一样的骗子”,把天主教专横的教士称为“恶棍”。他认为教会造成了社会的无知和黑暗,号召为科学和进步而奋斗。伏尔泰虽以反对天主教为己任,但他又没有完全摆脱神权思想的影响,仍主张信仰上帝,保留宗教。他有一句名言,即“如果没有上帝,那么也要捏造出一个来”。因为他认为宗教可以维系人心,有助于巩固社会秩序。为了批判当时法国社会,伏尔泰提倡自然权利学说。在他看来,自然赋予人类以自由平等的权利,他所强调的平等是人人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而不是社会生活上的平等。伏尔泰也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赞成实行“开明专制”,认为“开明”的君主实行改革,就可以过渡到君主立宪制。但又希望通过“开明”的君主实行改革。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受到了伏尔泰的影响,自称是伏尔泰的朋友和庇护者。伏尔泰在他的早期成功剧作《布鲁杜尔》《采儿》中,讽刺了封建专制,颂扬了民主制度。1734年他写了惊世之作《哲学通讯》(或称《英国通讯》),其中斥责了法国的君主专制,颂扬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这本书很快被列为禁书。1764年编辑了文章汇集《哲学辞典》一书,书中涉及的领域不仅有哲学,还有自然科学、历史等,显示了他是一个多才的思想家。他以犀利的笔锋、辛辣的语言,大胆揭露法国社会旧制度的一切弊端,并且向愚昧和无知宣战,这在当时的确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孟德斯鸠:
出身于贵族家庭,曾任波尔多法院院长。在对英国等欧洲国家进行了考察和研究了洛克学说的基础上,他得出了结论:法国应走英国的道路。1748年他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经过长达27年的辛勤劳动终于问世了。这部书中表达了批判法国旧政权的立场,又充实和发展了洛克分权的思想。他主张实行三权分立,把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权力分开,使其分属三个不同的机构;并强调三个权力互相制约的重要性。分权学说的目的,是使国家机器内部权力均衡,互相制约。它既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又为实现资产阶级争取的“自由”“民主”和“人权”提出了可行又可靠的保证,为资产阶级以法制对抗封建专制指出了道路,为资产阶级法学奠定了基础。他的三权分立原则锋芒直指君主专制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进步意义。
卢梭:
祖籍法国,出生于瑞士一个钟表工人家庭。幼年的不幸生活遭遇及同下层人民的不断接触,使他成为最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1762年卢梭发表的《社会契约论》是他的政治思想的代表作。卢梭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社会存在着人们共同利益的“公益”,为了维护这种利益,人们都要遵守契约。他主张在社会契约面前,人们遵守同样的制约,享受同样的权利,以此反对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他提倡当统治者撕毁社会契约时,人民有权用暴力推翻暴君。这一主张不仅反对君主专制,而且为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理论。他认为立法权应属于人民,人民有能力建立起体现公共利益的法律。他明确提出了“人民主权”说,反对君权神授论。卢梭提出人人享有主权——社会中的最高权力,因而将人权学说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认为在人民主权之上,决不允许再设一个指挥者,官吏、政府、政体都要根据人民的意愿决定,从而名正言顺地阐明了革命权利说,说明了推翻法国封建专制政府、反抗压迫的合理性与正义性,在法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即将到来的大革命进行了思想动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卢梭就没有法国大革命。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大致奠定了他的政治学说的观点,直接论述了社会不平等的起源是出自财产的私有制,但他并不主张废除私有制,这表现了他的小资产阶级观点。《社会契约论》是他的学说的核心。
雾月政变含义:
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以解除雅各宾派过激主义威胁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为借口,开始行动,他派军队控制了督政府,接管了革命政府的一切事务,开始了为期15年的独裁统治。这一天是法国共和历雾月18日,所以,历史上称拿破仑在这天发动的政变为“雾月政变”,史上通称“雾月18日政变”。
奥斯特里茨战役含义:
奥斯特里茨战役,也叫奥斯特利茨之战,是1805年12月法国拿破仑军队与俄国、奥地利联军在奥斯特里茨(在今斯洛伐克境内)进行的决战。因参战方为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所以又称“三皇之战”。
称霸欧洲:
(1)战争铸就强权
1796年2月,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国远征意大利方面军的总司令。欧洲历史上新的一章──持续20年的拿破仑战争揭开了。他率军队翻越阿尔卑斯山天险,进入意大利,与奥地利军队交战,迫使奥地利退出反法联盟。第一次反法联盟实际上瓦解了。他回到巴黎,此时他成了军队的化身,胜利的象征,人们对他的崇拜到了极点。
1798年5月,他奉督政府之命远征埃及,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在埃及站住了脚。与此同时,国内政局动荡,拿破仑意识到自己大显身手的时机来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毅然丢下部队,秘密赶回法国。
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导演了一场举世闻名的“雾月政变”,一举推翻督政府,自称法国第一执政,1802年为终身执政。局势稍稳后,他重返前线,夺回法国在意大利的失地,迫使奥地利和英国承认法国在欧洲占领的土地。
(2)奥斯特里茨战役
1805年10月到12月的奥斯特里茨战役不仅是拿破仑的军事杰作,也是其外交杰作。大战前夕,远离本土的拿破仑军队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他们必须在俄奥援军未到、普军未参战前在这里举行大会战。拿破仑认为首先要迅速击败承担主攻任务的奥地利,为此必须尽可能使德意志的另一个强国──普鲁士中立,他利用外交手段成功地做到了这点。
1805年12月2日,会战开始,俄奥联军在普拉岑高地以南运动,拿破仑立即意识到这是敌人犯了放弃中央高地的严重错误。拿破仑命令两个师占领了高地,从而把敌军切成两段,俄国沙皇和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以及司令部都跟在这支纵队之后,因而失去了对联军的控制。拿破仑利用压倒的局部优势将敌军包围,并压缩到狄尔尼兹和察特卡尼之间半结冰的萨地斯冰湖上,湖泊上的冰块被法军炮火击碎,致使敌军整团整团地淹死、被击毙和生俘。俄奥联军在几个小时内被歼,亚历山大一世和弗兰茨二世两个皇帝狼狈逃跑,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受伤,险些被俘。此役中俄奥联军损失三万多人,而法军只有六千余人的伤亡,结束了第三次反法联盟的进攻,并导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终止。
拿破仑的政治生涯是同对外战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从1799年上台到1815年间,历经六次反法联盟的战争。在战争的进程中,法军每到一处,都进行一些资产阶级改革,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加速了欧洲各国的历史变革,这是拿破仑战争前期的主要方面。但是帝国成立后,除英国外,法国在大陆上已没有任何敌手。拿破仑的扩张欲望迅增,希望通过战争独霸欧洲,并夺取英国的东方殖民地。因此,拿破仑战争的性质发生变化,资产阶级的掠夺和争霸成了战争的主要方面。1807年,他占领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并从占领地区掠夺大量财富运回法国。1810年,奥地利公主玛利亚?路易丝嫁给拿破仑。拿破仑登上了欧洲大陆霸主的宝座,他梦想建立世界帝国。
雾月政变(1799年):
①原因:督政府统治软弱无能,资产阶级需要强权,拿破仑军事威望高;
②过程:拿破仑潜回巴黎,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建立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
③实质:“雾月政变”是一次典型的利用武力威胁来控制政权,然后以合法的形式确认结果的军事政变。(这一政变模式,以后在世界上不断被沿用)
简介法国民法典:
《法国民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近代民法典,是第一部资本主义国家的和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民法典,于1804年3月21日通过。它在1804年公布时的名称是《法兰西人的民法典》。1807年9月3日法律赋予它《拿破仑法典》(CodeNapoléon)的尊称。该法典有1804年、1807年、1816年3次的官方版本,特别以1816年的王政复古版留传下来。所以我国商务印书馆的译本中保留着"国王"和"王国"字样。别的版本则在"国王"下有"(共和国总统)"字样。
拿破仑一世改造法国:
(1)钢铁般的毅力
1804年拿破仑再次修改宪法,宣布法兰西帝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12月2日他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举行加冕典礼,自称皇帝,为拿破仑一世。
拿破仑具有惊人的旺盛精力和广泛的活动才能。他亲临前线,果断行动,和士兵同甘共苦。他连续十几个小时处理文件,决不积压。他在仓促之间口述的内容,非常简洁通顺,充满警句美词,从中就可以了解他知识渊博和智力超凡。
拿破仑有一句名言:“在我的字典里没有难字”,也就是法国历史学家泰纳所说的:“他的毅力远比他的智力更可怕”。他的钢铁般的意志是他在这么短时期里完成这么多任务的一个重要因素。
(2)“替才能开路”──知人善任
拿破仑在用人方面的气魄是很大的。他重视人才,只要有才能并愿意为他的政权服务,都会录用。同时他也善于容人,对反对过或伤害过他的人,只要有真才实学,也能使用。讲究用人所长。
“替人才开道”这是拿破仑的名言。他的用人政策帮助他建立了一个强盛的帝国,使他在国家活动的各个领域都有一批得心应手的执行者。
(3)改造法国的政策
拿破仑对内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保护资产阶级和农民的利益。 为
实现稳定,拿破仑首先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中央各部部长完全听命于拿破仑;全国88个郡的郡守由他任命,取消了地方自治机构,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拿破仑对当时的民主派力量采取高压政策,剥夺人民民主,同时对王党势力也进行坚决镇压。在经济政策上,为解决财政危机,中央统一管理税收。创立法兰西银行,实行重商主义的政策,增加出口,保护关税。在思想领域中重视发挥宗教的作用,将天主教会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教会必须遵守国家法律,不得收回革命中已没收的财产。教会人员的薪金、主教的任命、教皇的宗教活动必须经法国政府批准,从而将天主教变成为新政权服务的工具。在军事上,拿破仑继承大革命初期的传统,废除雇佣兵制,代之以征兵制,广泛动员和征集农民当兵,恩格斯称之为“资产阶级出钱,农民当兵”,是当时比较先进的兵役制度。小农阶层成为拿破仑统治的社会支柱之一。在法制建设上,颁布《拿破仑法典》。拿破仑为将自己的统治原则法律化,他关心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并且直接敲定了若干条目,1804年3月21日法典正式公布实行。法典明确肯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度,规定动产或不动产的私人所有权受到法律严格保护,并以具体的条文排除封建法规。法典以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为依据,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典。恩格斯说,这部法典“总括了革命的全部法规,在法律上承认了整个这种完全改变了的秩序”。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
拿破仑在短短的几年中,以过人的才能和精力为法国资产阶级赢得了稳定、发展和荣誉,在极大程度上扭转了督政府末期的困境。
拿破仑执政时期的内外政策:
(1)稳定政局
①对内:打击、镇压、安抚
②对外:平息第二次反法同盟,获得广泛而短暂的和平
③作用:稳定局势;有利于成果的巩固和经济发展
(2)改革措施:
①宗教:不受罗马教廷干涉;宗教宽容
②经济:……举办博览会、政府订货、奖励发明、改进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发展
③法制建设:颁布《民法典》
《民法典》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a、《民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
b、确定了人们在法律上的平等和在革命中形成的财产权,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c、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成为世界法律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④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建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等。
拿破仑帝国的兴衰:
1、建立:1804年
2、性质: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帝国
不同于过去的封建波旁王朝,所代表和捍卫的仍然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革命果实;特别符合大资产阶级要求稳定和保护既得利益的愿望。
3、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1)奥斯特里茨战役(“三皇会战”):粉碎第三次反法同盟
(2)粉碎第四、五次反法同盟:几乎控制了除英国、俄国外的整个欧洲
(3)远征俄国
①目的:为了打败俄国,扩大欧洲大陆霸权
②结果:战争失败,被迫撤退。归国时军队消耗殆尽,蕴藏覆灭的危机
③败因:战略谋略上的失误(根本);后方供应不足;气候寒冷
④影响:战争失败,拿破仑军事力量受到重创,帝国由盛而衰,是帝国崩溃的起点。
(4)莱比锡大会战(即与英、俄、普第六次反法同盟会战):被流放厄尔巴岛
(5)百日王朝 波旁王朝竭力恢复特权,报复革命党人(后人评价:“什么也没有学会,什么也没有忘记”),欧洲各国首脑分配战利品,1815年3月拿破仑回到巴黎,推翻波旁王朝,迅速恢复帝国,史称“百日王朝”。
(6)兵败滑铁卢
4、拿破仑帝国灭亡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力量大于资本主义(早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②主要原因:法国连年战争,消耗了国力,国内人民厌战。 大陆封锁政策既打击了英国,也葬送了法国,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 两线作战,削弱了进攻的力量. 被奴役国家人民的反抗。
③直接原因: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寡不敌众失败
莱比锡会战含义:
莱比锡会战是拿破仑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发生在莱比锡城下,战争的一方是俄国、奥地利、普鲁士、瑞典组成的联军约30万人,另一方是拿破仑一世统帅的法军及莱茵联邦的军队约20万人。最后拿破仑失败,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
滑铁卢战役含义:
滑铁卢战役(BattleofWaterloo),是1815年6月18日大英帝国、荷兰联合普鲁士王国与法兰西第一帝国在布鲁塞尔南部的滑铁卢进行的一次战役。这是拿破仑战争中的最后一次战役,也是军事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中威灵顿公爵和布吕歇尔指挥的英普联军击败了拿破仑指挥的法军,这标志着拿破仑帝国的彻底覆灭。后世因此将重大的失败比喻为滑铁卢。此次战役的战场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东南13公里,距离滑铁卢村1.6公里。为纪念这次战役在这里树起了巨大的狮子铜像。
走向末日:
(1)大陆封锁令
拿破仑军事上的胜利,使他自我意识极度膨胀,做出了狂妄的决策。1806年11月22日,拿破仑在柏林颁布了“大陆封锁令”,强迫整个欧洲大陆顺从他的意志,同英国在经济上打一场殊死战。英国是当时世界上头号工业国,拥有比法国强大得多的海军,能够强有力地控制住辽阔的海洋。法国经济力量和海上力量大大落后于英国,这一事实预告了拿破仑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中必然要遭到失败。
(2)东侵俄国
称霸的野心使拿破仑的头脑发昏,为了打败称霸欧洲大陆的最后对手俄国,他做出了一个在战略和谋略上都是错误的决定──远征莫斯科。这场远征使60万大军陷入两面作战的危险境地。俄军避开法军锋芒,把拿破仑引进莫斯科空城。俄国人点起漫天大火,几乎使全城化为灰烬。拿破仑在莫斯科期间多次呼吁议和,沙皇不予理睬。无奈他只得冒着严寒撤退,然而为时已晚。俄国的冬天残酷无情,法军供给短缺,归国时军队几乎消耗殆尽。盛极一时的法兰西帝国蕴藏着覆灭的危机。
(3)莱比锡大会战
欧洲反法联盟国家认为现在是他们摆脱法国政治的妙时良机。他们共同会师攻打拿破仑,对被法国奴役的各国人民而言,这是一次“民族会战”。1813年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法兰西帝国开始瓦解。1814年反法盟军开进巴黎,4月4日拿破仑宣告退位。被放逐到意大利沿海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上。
(4)“百日”政权
拿破仑退位后,路易十八复辟了,并进行各种报复,其倒行逆施激起人民的极大愤恨。1815年3月,被囚禁在地中海小岛上的拿破仑,带领一小队几乎没有武装的队伍,逃离小岛,渡过大海,在法国南部登陆,在农民和老部下的支持下向巴黎进军,奇迹般地又登上皇帝宝座。俄、英、奥等国很快又组织了第七次反法联盟,以70至80万大军向法国扑去,拿破仑在仓促间竟然募集了70万军队。但是,由于武器、马匹短缺、真正带到战场上的不过12万人,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从此结束了他的政治生命。6月22日第二次宣告退位,被终身囚禁在南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这位戎马一生,纵横一世的人物默默地去世了,终年52岁。1840年,拿破仑的遗体从圣赫勒拿岛的墓地迁葬于巴黎荣军院。见教材“历史纵横”中提供的材料。
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完全不是计划本身或计划执行上的原因,而是政治方面和战略方面的原因”,法国这样“一个在四分之一世纪内连年战争,故而力量消耗殆尽的国家,已不可能单独抵抗整个武装起来的世界对它的进攻”。也就是说拿破仑所以失败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仍然据有优势,资产阶级革命之路仍然漫长。
与“阅渎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勒鲁说:“法国革命把政治恰...”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