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如今,大多数历史学家已能分清曾在数十年里一直起作用的背景原因和在1914年6月28日弗兰兹?斐迪南大公被刺后的紧张的数星期中开始起作用的直接原因。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四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
    ——摘自《全球通史》

    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一战”爆发的四个背景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云南省同步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如今,大多数历史学家已能分清曾在数十年里一直起作用的背景原因和在1914年6月28日弗兰兹?斐迪南大公被刺后的紧张的数星期中开始起作用的直接原...” 主要考查您对

动荡不安的世界

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巴尔干火药桶”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动荡不安的世界
  • 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 “巴尔干火药桶”

动荡不安的世界: 

1、背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时间:20世纪初) 
2、原因:
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殖民地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意义:是宗主国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表现:新老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德国——英法) 
3、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4、解决问题的途径:一方面欧洲列强通过谈判和幕后交易解决彼此间的矛盾,纠集军事集团;一方面它们把更大的赌注放在扩军备战上。 
5、结果:随着欧洲列强之间矛盾不断加剧,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 

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原因:

1、普法战争后得到法国的大笔赔款——资金; 
2、得自法国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原料; 
3、后起之秀,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新老资本主义国家矛盾的根源: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发展迅速。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性决定了其对海外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由于在普法战争后得到法国的大笔赔款为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得自法国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又为德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加上作为后起之秀,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避免了重复建设,经济发展更为迅速,赶上和超过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其国内市场的狭小,对海外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需求更加强烈。随着国力的增强,德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在全球扩张的过程中,德国发现无论走到哪里,它都会被英国广阔的殖民地所阻挡,德国要想获得更多“阳光下的地盘”,必须从英法等国手中夺取,重新瓜分世界。列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欧洲列强的扩军备战:

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欧洲列强大肆扩军备战。在这场军备竞赛中,德国的行动最引人注目。德国拥有一支庞大的装备精良的陆军。同时,它感到要同英国争霸,必须掌握制海权。因此,德皇威廉二世叫嚣:“海神的三叉戟必须握在我们手里。”德国通过了庞大的海军建设计划,决心与英国在海上一争高下。殖民霸权和海上霸权是英国得以称霸世界300年的两大法宝,英国海军一直维持着“双强标准”,即英国海军的总吨位不少于在它之后的两个大国海军吨位的总和。对德国海军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英国十分担心德国的海军力量超过自己,决心不惜血本,保持自己的海军优势。由此引发了一场英德海军竞赛。英国率先造出了新型的“无畏舰”,使得旧式军舰的作用相形见绌。德国不甘示弱,很快就造出了自己的“无畏舰”。德国的急起直追对英国海上霸权的威胁与日俱增,英国决定,德国每造一艘大型军舰,英国就造两艘,以保持“双强标准”。到大战爆发前,德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海军强国。这样,德国在殖民霸权、海上霸权两方面都对英国构成了挑战,英德矛盾就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1、两大军事集团:  
同盟国:德、意、澳;  
协约国:英、法、俄 
2、法德、英德、俄澳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矛盾的双方   内容
法德矛盾  争夺欧洲大陆(普法战争) 
英德矛盾  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 
俄澳矛盾  争夺巴尔干半岛
3、同盟国的建立:1882年,德、奥、意 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4、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主要矛盾:

(1)法德矛盾。
法德矛盾由来已久。普法战争中,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皇帝被俘,德军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在法国引以为骄傲的路易十四修建的凡尔赛宫镜厅里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战后,法国被迫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还支付了50亿法郎的赔款。法国从此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这些对法国人来说是奇耻大辱,复仇主义思想弥漫在整个法国。德国被法国视为最大的敌人。德国深怕法国崛起和复仇,拼命扩充陆军,试图压制法国。从1911年起,德国每年都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增加军事预算。其常备军增加到89万,并有可以广泛利用的预备役兵员,军队中军官成分所占比例很大,这就使德军可能在战时迅速扩编。德军在技术装备上也占有优势,特别是它拥有大量的野战重炮。此外,德国稠密的铁路网,使它能够迅速实行内线调动,更好地掌握战场机动权。由于扩军备战,德国的军费开支也从1899年的9.3亿马克,猛增到1913年的21亿马克。
法国的备战活动开始也较早。在德国使用77毫米速射野炮之后,法国紧跟着发明了75毫米野炮装备陆军。1913年,法国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常备军增加到80万。1914年的军费开支达到15亿法郎,占全部预算开支的38%。法德两国为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已是磨刀霍霍了。
(2)英德矛盾。
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是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希望欧洲大陆上出现强国对峙的局面,便于自己插手欧洲事务。英国首相帕默斯顿曾说过:“大英帝国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不变的国家利益。”英国在欧洲大陆上的朋友和敌人是经常变化的:当拿破仑称雄于欧洲时,法国对英国构成了最大的威胁。英国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终于打败了拿破仑,消除了法国的威胁;拿破仑失败后,俄国成为欧洲强国,对英国的霸权构成挑战,英国于是联合昔日的敌人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了昔日的盟友俄国,又消除了俄国的威胁。普法战争后,欧洲大陆法、德、俄、奥、意群雄并立,正是英国施展传统外交政策维持欧洲大陆均势的好机会。英国同法国争夺非洲殖民地,同俄国在东亚又有激烈的矛盾。本来英国同欧洲大陆诸国保持等距离外交,但随着德国在殖民霸权、海上霸权两方面都对英国构成了挑战,英德矛盾就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3)俄奥矛盾。
俄国同奥匈帝国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多为信奉东正教的斯拉夫人,与俄罗斯人同种同教,沙俄挥舞着“泛斯拉夫主义”的旗帜,以“斯拉夫民族的保护者”自居,向巴尔干渗透。而奥匈帝国一向把巴尔干半岛看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俄奥矛盾因为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而激化了,双方也开始大力扩军备战。1913年奥匈正规部队达到56万,军费开支达到5.83亿克朗。在这一年,俄军达到130万人,沙皇政府还通过了新的扩军方案,准备将常备军扩充至230万人。1912年俄国陆军预算已达5.72亿卢布,海军预算也达到了3.5亿卢布。俄国与奥匈帝国的争夺,使巴尔干半岛的各种矛盾更为激烈和复杂。

同盟国的形成:

在1871年以前,法国是西欧和中欧的霸主。但普法战争使法国失去了霸主地位,遭到沉重的打击。法国在战后重整军备,寻找时机发动复仇战争。德法矛盾成为当时欧洲大陆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德国为了进一步削弱法国,使其长期孤立而不能复兴,开展了一系列积极的外交活动。
德国首先积极改善同俄国的关系。两国皇帝有着姻亲关系,又一道瓜分了波兰。俄国当时正与英国在西亚、中亚地区进行激烈的争夺,为了加强自己在同英国对抗中的地位,俄国也感到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德关系。
德国同奥匈帝国的关系在普法战争后也发生了变化。奥匈开始同德国接近,以求得德国对它在巴尔干扩张政策的支持。德国也想利用奥匈对俄国施加压力,使俄国脱离不了德国。共同的利益把德奥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经德国的多方斡旋,1873年俄、德、奥三国组成了“三皇同盟”。但由于缔约三方同床异梦,同盟极不稳定。在以后发生的几次国际冲突中,它便无形中瓦解了。三皇同盟中,德奥关系比较稳固,俄奥在争夺巴尔干的控制权上矛盾尖锐,俄德对法国的政策也有分歧。俄国在结盟之后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强烈反对德国对法国的战争意图,俄德关系恶化了。已经到期的三皇同盟盟约没有续签。
俄德关系恶化后,德国加紧拉拢奥匈。1879年10月,德奥同盟协定签定。这个同盟针对法俄两国,它使俄国感到孤立,促使俄法同盟建立。
德奥同盟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成员是意大利。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因此同德奥结盟。1882年,三国同盟条约签订。这个同盟的核心是德奥同盟,德国是这一同盟的领导者,奥匈是依附德国的小伙伴,意大利只是一个暂时的和动摇的同盟者。

协约国的形成:

为了与三国同盟抗衡,法俄两国互相接近。法国为了摆脱普法战争后的孤立处境,急欲寻找同盟者。俄德关系的恶化,为俄法接近提供了机会。19世纪80年代后半期,法国资本渗入俄国,法国的投资在俄国的工业中占有主导地位,共为俄国提供了100亿法郎的贷款,这些经济上的往来为法俄结盟奠定了基础。1892年,两国签订了军事条约草案,矛头指向三国同盟,特别是其盟主德国。法俄协定构成了另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基础。
英国原本一直奉行“大陆均势”政策,但随着德国实力的增强,在殖民地、海洋霸权以及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等方面同英国展开竞争,使英国的霸主地位受到严重威胁,英德矛盾日益加深。特别是两国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海军军备竞赛,使双方的矛盾冲突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到20世纪初,英德之间的矛盾不仅成为欧洲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而且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的对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德国,英国放弃了传统外交政策,开始积极结盟。虽然英国在东亚同日本结成英日同盟,但这一同盟无法帮助英国对付德国,英国需要在欧洲的伙伴,而德法之间的矛盾促使法国向英国靠拢。1903年英王访问巴黎,发表了友好的讲话,两国关系迅速得到改善。1904年签订了《英法协定》,双方在殖民地问题上达成协议,实际上建立了同盟关系。这标志着英国正式同法俄集团勾结,准备共同对付德国。
英法协约的签订为英俄接近创造了条件。英俄一向多仇恨,尤其是在争夺东亚和中东的斗争中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德俄关系的恶化和英德矛盾的激化,使德国成为英俄两国共同的敌人。1907年签订的《英俄协定》,调整了两国在中亚的矛盾。
1892年的法俄同盟、1904年的英法协约再加上1907年的英俄协约,构成了英、法、俄三国协约。它的形成使欧洲分裂为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



巴尔干火药桶 :

1、1912年秋,由巴尔干同盟发动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一次民族解放战争 
2、1913年,第三次巴尔干战争— —为抢夺胜利果实 
3、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婓迪文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的首府萨拉热窝被一名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原因: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2、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4、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5、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两次巴尔干战争:

自14世纪土耳其入侵巴尔干半岛以来,统治该地区达500年之久。巴尔干人民经过英勇的斗争,在19世纪初,许多国家赢得了独立。但直到20世纪初,土耳其仍控制着巴尔干的大片领土。巴尔干半岛上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四国组成了反土耳其的联盟。
1912年10月,四国联军对土耳其发动了进攻,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全面爆发。联军拥有70万人马和1500门大炮,士气旺盛,与土耳其相比处于优势。土耳其很快被联军打败,失去了在欧洲的绝大部分土地,面临着军事上的全面崩溃。土耳其要求列强调停议和,帝国主义乘机干预巴尔干战争。德奥不愿塞尔维亚强大,俄法则支持塞尔维亚。巴尔干战争有转为德奥对俄法的欧洲大战的危险。
由于英国表示在欧洲大战发生时不会保持中立,奥匈不得不同意把这次争端交付国际会议解决。次年5月,签订伦敦条约,土耳其在欧洲500年来所有的领土完全丧失,只保留了首都和它附近的地方。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一次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原来土耳其统治下的一些巴尔干人民获得解放。
巴尔干同盟虽然取得了反土耳其战争的胜利,但由于战果分配不均,同盟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塞尔维亚和希腊结成了反保加利亚的同盟,罗马尼亚随后也加入这个同盟,准备对保加利亚作战。保加利亚在奥匈怂恿下,先发制人,向塞尔维亚和希腊宣战。门的内哥罗和罗马尼亚站在塞尔维亚一边,不久,土耳其也加入反保战争,想捞回一些在上次战争中的损失。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了,这是争夺领土的王朝战争。仅一个月,保加利亚便战败求和。
两次巴尔干战争,使这一地区的斯拉夫人民基本上摆脱了土耳其的民族压迫,推动了奥匈帝国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特别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两地斯拉夫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他们要求和塞尔维亚合并,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国家。但奥匈和沙俄取代了土耳其向巴尔干半岛渗透,奥匈企图消灭塞尔维亚,沙俄则把塞尔维亚视为自己在巴尔干争霸的前哨阵地,竭力支持塞尔维亚对抗奥匈。这就加剧了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巴尔干的争夺,使之成为最敏感、最易爆发战争的地方,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萨拉热窝事件:

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是一个积极主张进行战争的军国主义代表人物,他极力鼓吹对塞尔维亚进行战争,因此被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视为凶恶的敌人和压迫者,对其深恶痛绝。
奥匈帝国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进行威胁,决定在临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举行军事演习,把塞尔维亚作为假想敌。这种蓄意挑衅行为,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极大愤怒,决定刺杀斐迪南。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夫妇在检阅完军事演习后,乘敞篷车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的市政厅。车队返回时,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击了斐迪南夫妇,斐迪南夫妇当场毙命。萨拉热窝事件点燃了欧洲的“火药桶”。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如今,大多数历史学家已能分清曾在数十年里一直...”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