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语文

首页
  •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17-24题。(25分)
    父亲的爱有多长
    (1)她对父亲的记忆,是从5岁开始的。那天晚上,他和母亲吵架,她被吵醒后睡眼惺忪的从自己的卧室里走出来,迎面飞来一只杯子,正打在她的额角上,鲜红的血,顺着眼睛流下来。她还没哭,母亲已经吓得大哭起来,他也慌了,愣了片刻,才醒悟过来,慌忙地抱起她往医院跑。医院离家,大约有十几公里的路程。他一路飞奔,不断的有水珠落在她的脸上。他不停的叫她的名字,声音温柔而急切。她故意不理他,身体软软得瘫在他温暖的怀里。他急了,丫丫,你别吓我啊。她猛地用手攀住他的脖子,附在他耳边轻声说:"爸爸,以后别再和妈妈吵架好吗?"
    (2)父亲笑了,笑着又哭了,他说:"丫丫,以后不许再吓爸爸……"他的声音有些哽咽,把她搂得更紧了。
    (3)那以后,他果然在没和母亲吵过架。
    (4)进入青春期,她长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课桌的抽屉里常常有男孩子偷偷放进去的纸条。那一天,她慌慌张张地拿起书包上学,书包带突然断了,书本掉了一地。他蹲在地上帮她捡书,一张纸条悠悠的从树立掉出来,上面写着:"星期天一起去郊游,我等你。"纸条的主人,是她一直暗恋的男生。他将纸条拿在手里,看了又看。她脸红心跳,低眉垂眼不敢看他。他却什么也没说,将纸条折叠好,重新夹进去。
    (5)星期天,她骑车跑了二十多公里,到郊外和那个男生会合。路上,天突然变了,雷鸣电闪,大雨如注。她冒雨赶到约好的地点,却空无一人。一个人站在荒郊野外,满怀的热情被雨水一点点浸湿,失望和恐惧交织在一起,终于忍不住哭了。却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丫丫别怕,爸爸来了。"
    (6)那以后她再也没有对学校的男生动过心,她在心里发誓,以后找男朋友,一定要找他这样高大俊伟坚实可靠的男人。
    (7)高二的暑假,和同学一起去玩。路上,她坐的那辆车和另一辆车相撞。父亲赶到医院时,她已经躺在手术室。手术清醒后再见到他,她几乎认不出他,他的容变得苍老而憔悴,眼角和嘴角一直在剧烈的跳动,一头黑发全变成了苍灰色,高大的身躯突然就佝偻起来。不过一夜之间,他就老了十几岁。
    (8)医生的诊断结果:中枢神经损伤,截瘫,以后的日子将在床上过。他没敢把这个结果告诉她,自己在医院的厕所里抱着她的鞋号啕大哭,铁骨铮铮的他,完全像个无助的孩子。他整整在她的床前守了三个月,给她翻身,喂她吃饭,
    (9)几个月后,他发现她腿上的肌肉开始萎缩。他终于不顾医生的高洁,执拗的要为她穿上鞋让她下地。他说:"丫丫,咱不能就这样认命,你得站起来!"他慢慢地把她移到床边,他和母亲一人扶她一只胳膊,努力的想让她站起来。可是她的身体不停的打颤,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滴落下来,他们也累得气喘吁吁。但是他依然坚持着不肯放弃,坚持的结果是他摔倒在地,她也重重的跌倒在他的身上。
    (10)她终于绝望,伏在他的身上歇斯底里地哭了起来。
    (11)他长叹一声,老泪纵横……
    (12)她的脾气变得格外暴躁,不过是妹妹穿了她以前穿过的裙子,她便不依不饶,掀翻了桌子,顺手操起一个酒瓶便往她身上砸去。他把妹妹挡在身后,酒瓶结结实实的砸在他的胳膊上,锋利的玻璃片划破了他的胳膊,血一下子就流了出来。他的手高高抬起,巴掌似乎就要落到她的脸上。她闭上眼睛,歇斯底里地喊:"打吧打吧,打死才好……我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他的巴掌并没有落下来,脚狠狠跺了一下,冲她怒吼:"你还要闹到什么时候?你瞧你那点儿出息!"
    (13)那天晚上她辗转不眠,他在窗外拉了一夜的二胡,他把所有的愁绪都放进了曲子里,把二胡拉的凄切苍凉。她在他的哀伤里愧然落泪,她分明看到一颗被辜负的父亲的心,向外淌血。
    (14)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她对他说:"爸,到图书馆给我办个借书证吧。"他看着她,眼角和嘴角的肌肉又剧烈的跳动起来。他的手明显得颤抖了一下,夹的菜全掉在了桌子上。
    (15)此后,每天午后,在通往图书馆那两条长着高大的银杏树的路上,常常看到一个中年男人推着一个女孩子。有时候女孩儿兴致勃勃地讲书里的故事,男人听着,安详的笑。
    (16)她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市报上。他跑到报摊上,买光了当天所有的报纸,然后傻呵呵的站在街上,见人就发一份,重复着一句话:"今天的报纸上,有我女儿的文章。"他远远的看着,泪水一次次湿了双眼。
    (17)那天父亲做了一桌的好菜,他还喝了酒。那时她病后父亲第一次喝酒,他醉了。醉意中,他抓住她的手,语无伦次地说:"丫丫,你是爸爸的骄傲……你不知道,爸当初有多担心你……"他趴在桌子上,像个孩子似的,"呜呜"的哭了。
    (18)她用手轻轻抚过父亲满头的银发,那每一根发丝上,都写着一个父亲的煎熬与挣扎,担忧与呵护。她的泪水潸然而下。
    (19)她恋爱了。对方是个中学教师,脾气很好,人也细心。结婚那天,按照当地的习俗,她是应该由父亲抱上车的,可她却到处找不到父亲。她很想跪在地上,给父亲磕个头,认认真真地跟他说一声:"爸,我走了。"可是父亲,并不给她这样的机会。
    (20)婚车从父亲给她折白玉兰的小花坛旁经过,她突然看见父亲正在那个花坛前的台阶上蹲着,目光空洞地看着来往的车辆和行人,手在脸上抹了一下,很快又抹了一下,像是在擦泪。车走得很快,她不断地回头看着那个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的身影,泪一滴滴落在洁白的婚纱上。
    (21)结婚第二年,她怀孕了。她的身体状况,是不允许生孩子的,丈夫和母亲轮番劝说她,她不为所动。于是母亲便"搬"来了父亲,父亲看着她只是说:"丫丫,你自己要当心啊!"
    (22)她的反应很厉害,父亲便住在她家里,买了书,一天到晚研究怎样吃对她好,吃什么对孩子好。8个月,她被父亲养得面色红润,娇美如花。 
    (23)将近预产期了,有一天晚上她突然心烦意乱,2点多起来去书房,打开客厅的灯,猛然发现父亲正在沙发上坐着。看见她,父亲紧张地问:"是不是不舒服?要不要去医院?"她看见茶几上的烟缸里满满的都是烟头,父亲笑笑说:"反正也睡不着,怕你有事情……" 
    (24)临产,医生说要剖腹产,让丈夫在手术单上签字,父亲一再叮嘱:"如有意外,一定保大人。"那天夜里,父亲说什么也不肯回去,他在病房外面的长椅上坐了一夜。凌晨3点,终于听到孩子响亮的哭声,护士出来说:"是个女孩儿,母女平安。"父亲激动地在走廊里搓着手来回地走,却只走了两圈,就晕倒了。醒来后医生埋怨他,这么大年龄了,血压还这么高,跟着折腾什么?他却拉住医生问:"我女儿,她怎么样了?" 
    (25)爱一个人,究竟能爱多长?张小娴说:"我们能够爱一个人比他的生命更长久,却不可能比自己的生命更长久。我们爱的人死了,我们仍然能够永远的爱他,但是只能够爱到我们自己生命终结的时候。"
    (26)她想说,不,不是这样的。有一种爱,是会比他的生命更长久的,哪怕有一天,他的生命已经终结,他的宠爱和心疼,仍会长长久久地伴他一生--那是世界上最深沉博大的父爱啊。
    小题1:.文章运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和记叙顺序?(2分)
    小题2:.(14)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根据文中(20)段划线的句子,揣摩父亲此时的心理活动,试将其写出来。(3分)
    小题4:.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她看见茶几上的烟缸里满满的都是烟头,父亲笑笑说:"反正也睡不着,怕你有事情……" 
    小题5:.阅读文章第(7)段至第(17)段,将下列表格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出来。(3分)
    主要情节       让女儿站起来   女儿绝望脾气暴躁   
    父亲感情变化   悲伤            不放弃          无奈怒吼   
    小题6:.试举例分析分析父亲的性格特点。(4分)
    小题7:.结尾段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8:.你是如何理解父爱的?请举例说明。(3分)

    本题信息: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一般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17-24题。(25分)父亲的爱有多长(1)她对父亲的记忆,是从5岁开始的。那天晚上,他和母亲吵架,她被吵醒后睡眼惺忪的从自己的卧室里...” 主要考查您对

记叙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
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
记叙文的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记叙文特征:
记叙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
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
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
1.写人的记叙文;
2.叙事的记叙文;
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
4.状物的记叙文。
三、记叙的要素:
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
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五、记叙的线索:
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六、记叙的人称: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
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
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九、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
准确,生动。
十、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十一、记叙文的写法: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及主要经过
5、反映的道理(主题)
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7、侧面描写
记叙文表达方式区分:
1叙述:
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2描写:
是对人物的外貌、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3说明:
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4抒情:
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
5议论:
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为了让记叙生动,在写记叙文的时候,还需要辅之以描写表达方式;
为了让记叙过程流露感情色彩,还需要辅之以抒情表达方式;
为了让记叙的人和事有意义,还需要辅之以议论表达方式。
在记叙的过程中,有些地方需要说明,还需要辅之以说明这一表达方式。综合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可以使记叙文变得更有表现力,更具感染力。

叙述人称的特点及作用区分:
第一人称:
以“我、我们”的角度展开叙述;便于直抒胸臆,增加对人物和事件叙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第二人称:
用“你、你们”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一般多出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形成面对面的交流,便于直抒胸臆,增加文章的亲切感。
第三人称:
用“他、他们”的旁观者的身份叙述。能客观展示生活,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
记叙文的阅读题步骤: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
2.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
3.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6.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7.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体会散文“行散而神聚”的特点。
8.阅读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
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
----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
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
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
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
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
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
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
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
答题有三步:
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
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
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
,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
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记叙文写作结尾法:

1、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 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
,什么。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 趋势结束全局。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 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如《枣核》结尾写道: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
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 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 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花市》的结尾写道:
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 有其规律可循。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 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17-24题。(25分)父亲的爱有多长(1...”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