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意志放弃它在东非的要求……承认英国保卫桑给巴尔……英国把海利哥兰岛让给德意志……德意志应……对大英帝国……在非洲的反法政策……在亚洲的反俄政策……给予帮助。
    ——引自1890年7月1日英德关于殖民地的协定

    材料二:我们德意志人相信我们的力量……我们必须用尽一切办法,努力争取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政治权威……如果我们只是欧洲大陆的强国,并偎依英国的恩惠而求得一些殖民地的话,我们将限制在1866年的政治卑微地位。
    ——引自1911年4月本哈第著《我们的前途》

    材料三:德国要求法兰西共和国把……广大地区(注:这里指刚果)让出。……法国放弃它在那块土地邻近区域享有的权利,而由德国控制这一区域,这将会……使英国的北非与南非分离开来。德国当政人士……必须明白,任何一个英国政府……也不会容许在分配非洲政权上有这样巨大的变更!
    ——引自1917年7月14日《泰晤士报》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英国对德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本哈第的态度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说明英国对德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3年同步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吴彤(高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德意志放弃它在东非的要求……承认英国保卫桑给巴尔……英国把海利哥兰岛让给德意志……德意志应……对大英帝国……在非洲的反法政策……在...” 主要考查您对

世界市场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动荡不安的世界

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世界市场的发展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动荡不安的世界
  • 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世界市场的发展:

1870~1913年,世界贸易增长了3倍多。在生产力大发展的基础上,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获得极大提高,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国际间的联系更趋密切。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资本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资本输出成为金融资本向全球扩张的主要经济手段。相应地,资本主义列强加快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步伐,直至最后将世界瓜分完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发展:

1、形成原因
(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通讯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巩固和扩大了机器大工业,提高了生产效率,推进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源。市场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载体,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实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
(3)交通运输业的空前发展,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依托。
(4)以机器大工业为中心的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对立的国际分工体系趋于成熟,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2、阶段:
第一阶段:从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是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此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原先仅局限于地中海、波罗的海的贸易,扩展到了大西洋。伴随着西方殖民者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欧洲、亚洲、美洲、非洲逐渐联系在一起。
第二阶段: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期。此时期具有决定作用的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资本主义各国为夺取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世界。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工业化尚处于早期阶段,世界还未被瓜分完毕,所以世界市场只是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时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加紧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世界市场最终确立。资本输出成为国际经济往来的主要特征。

3、历史影响
首先,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其次,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使东方国家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壮大。
再次,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促进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许多技术上的发明都是一些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的工匠依据实践经验而取得的成果。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几乎所有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发现的影响。
(2)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扮演重要角色。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通过新技术的逐步传播来带动后进国家,其发展进程缓慢而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德国、美国等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具有更广泛的规模,发展的进程也是比较迅速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联系:

(1)就生产力发展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更加迅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2)就生产方式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分散的手工工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3)两次工业革命都是在科技发明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得到充分体现。
(4)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工业部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都得到了技术改造,焕发了更强的生命力。
(5)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世界形成看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6)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大变革,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个直接对立的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更趋明显和激烈。

第二次工业革命概况:

1、条件: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
(3)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4)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2、表现:
(1)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
(3)化工技术的发展;
(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3、成就:
(1)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2)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4、意义:是人类跨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方面带动了一个新工业群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使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它们开始由轻工业为主导转化为重工业为主导,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并为其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2)垄断组织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或者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复杂,或者由于需要大型的生产设备,只有大批量生产才能赢利,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垄断组织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出现的。
(3)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进步,使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垄断组织的形成推动了殖民扩张。垄断资本的胃口更大,它不但继续要求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及原料供应地,而且也要求扩大资本输出地,因此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有更多的国家、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动荡不安的世界: 

1、背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时间:20世纪初) 
2、原因:
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殖民地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意义:是宗主国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表现:新老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德国——英法) 
3、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4、解决问题的途径:一方面欧洲列强通过谈判和幕后交易解决彼此间的矛盾,纠集军事集团;一方面它们把更大的赌注放在扩军备战上。 
5、结果:随着欧洲列强之间矛盾不断加剧,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 

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原因:

1、普法战争后得到法国的大笔赔款——资金; 
2、得自法国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原料; 
3、后起之秀,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新老资本主义国家矛盾的根源: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发展迅速。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性决定了其对海外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由于在普法战争后得到法国的大笔赔款为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得自法国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又为德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加上作为后起之秀,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避免了重复建设,经济发展更为迅速,赶上和超过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其国内市场的狭小,对海外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需求更加强烈。随着国力的增强,德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在全球扩张的过程中,德国发现无论走到哪里,它都会被英国广阔的殖民地所阻挡,德国要想获得更多“阳光下的地盘”,必须从英法等国手中夺取,重新瓜分世界。列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欧洲列强的扩军备战:

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欧洲列强大肆扩军备战。在这场军备竞赛中,德国的行动最引人注目。德国拥有一支庞大的装备精良的陆军。同时,它感到要同英国争霸,必须掌握制海权。因此,德皇威廉二世叫嚣:“海神的三叉戟必须握在我们手里。”德国通过了庞大的海军建设计划,决心与英国在海上一争高下。殖民霸权和海上霸权是英国得以称霸世界300年的两大法宝,英国海军一直维持着“双强标准”,即英国海军的总吨位不少于在它之后的两个大国海军吨位的总和。对德国海军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英国十分担心德国的海军力量超过自己,决心不惜血本,保持自己的海军优势。由此引发了一场英德海军竞赛。英国率先造出了新型的“无畏舰”,使得旧式军舰的作用相形见绌。德国不甘示弱,很快就造出了自己的“无畏舰”。德国的急起直追对英国海上霸权的威胁与日俱增,英国决定,德国每造一艘大型军舰,英国就造两艘,以保持“双强标准”。到大战爆发前,德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海军强国。这样,德国在殖民霸权、海上霸权两方面都对英国构成了挑战,英德矛盾就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1、两大军事集团:  
同盟国:德、意、澳;  
协约国:英、法、俄 
2、法德、英德、俄澳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矛盾的双方   内容
法德矛盾  争夺欧洲大陆(普法战争) 
英德矛盾  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 
俄澳矛盾  争夺巴尔干半岛
3、同盟国的建立:1882年,德、奥、意 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4、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主要矛盾:

(1)法德矛盾。
法德矛盾由来已久。普法战争中,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皇帝被俘,德军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在法国引以为骄傲的路易十四修建的凡尔赛宫镜厅里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战后,法国被迫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还支付了50亿法郎的赔款。法国从此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这些对法国人来说是奇耻大辱,复仇主义思想弥漫在整个法国。德国被法国视为最大的敌人。德国深怕法国崛起和复仇,拼命扩充陆军,试图压制法国。从1911年起,德国每年都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增加军事预算。其常备军增加到89万,并有可以广泛利用的预备役兵员,军队中军官成分所占比例很大,这就使德军可能在战时迅速扩编。德军在技术装备上也占有优势,特别是它拥有大量的野战重炮。此外,德国稠密的铁路网,使它能够迅速实行内线调动,更好地掌握战场机动权。由于扩军备战,德国的军费开支也从1899年的9.3亿马克,猛增到1913年的21亿马克。
法国的备战活动开始也较早。在德国使用77毫米速射野炮之后,法国紧跟着发明了75毫米野炮装备陆军。1913年,法国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常备军增加到80万。1914年的军费开支达到15亿法郎,占全部预算开支的38%。法德两国为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已是磨刀霍霍了。
(2)英德矛盾。
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是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希望欧洲大陆上出现强国对峙的局面,便于自己插手欧洲事务。英国首相帕默斯顿曾说过:“大英帝国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不变的国家利益。”英国在欧洲大陆上的朋友和敌人是经常变化的:当拿破仑称雄于欧洲时,法国对英国构成了最大的威胁。英国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终于打败了拿破仑,消除了法国的威胁;拿破仑失败后,俄国成为欧洲强国,对英国的霸权构成挑战,英国于是联合昔日的敌人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了昔日的盟友俄国,又消除了俄国的威胁。普法战争后,欧洲大陆法、德、俄、奥、意群雄并立,正是英国施展传统外交政策维持欧洲大陆均势的好机会。英国同法国争夺非洲殖民地,同俄国在东亚又有激烈的矛盾。本来英国同欧洲大陆诸国保持等距离外交,但随着德国在殖民霸权、海上霸权两方面都对英国构成了挑战,英德矛盾就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3)俄奥矛盾。
俄国同奥匈帝国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多为信奉东正教的斯拉夫人,与俄罗斯人同种同教,沙俄挥舞着“泛斯拉夫主义”的旗帜,以“斯拉夫民族的保护者”自居,向巴尔干渗透。而奥匈帝国一向把巴尔干半岛看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俄奥矛盾因为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而激化了,双方也开始大力扩军备战。1913年奥匈正规部队达到56万,军费开支达到5.83亿克朗。在这一年,俄军达到130万人,沙皇政府还通过了新的扩军方案,准备将常备军扩充至230万人。1912年俄国陆军预算已达5.72亿卢布,海军预算也达到了3.5亿卢布。俄国与奥匈帝国的争夺,使巴尔干半岛的各种矛盾更为激烈和复杂。

同盟国的形成:

在1871年以前,法国是西欧和中欧的霸主。但普法战争使法国失去了霸主地位,遭到沉重的打击。法国在战后重整军备,寻找时机发动复仇战争。德法矛盾成为当时欧洲大陆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德国为了进一步削弱法国,使其长期孤立而不能复兴,开展了一系列积极的外交活动。
德国首先积极改善同俄国的关系。两国皇帝有着姻亲关系,又一道瓜分了波兰。俄国当时正与英国在西亚、中亚地区进行激烈的争夺,为了加强自己在同英国对抗中的地位,俄国也感到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德关系。
德国同奥匈帝国的关系在普法战争后也发生了变化。奥匈开始同德国接近,以求得德国对它在巴尔干扩张政策的支持。德国也想利用奥匈对俄国施加压力,使俄国脱离不了德国。共同的利益把德奥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经德国的多方斡旋,1873年俄、德、奥三国组成了“三皇同盟”。但由于缔约三方同床异梦,同盟极不稳定。在以后发生的几次国际冲突中,它便无形中瓦解了。三皇同盟中,德奥关系比较稳固,俄奥在争夺巴尔干的控制权上矛盾尖锐,俄德对法国的政策也有分歧。俄国在结盟之后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强烈反对德国对法国的战争意图,俄德关系恶化了。已经到期的三皇同盟盟约没有续签。
俄德关系恶化后,德国加紧拉拢奥匈。1879年10月,德奥同盟协定签定。这个同盟针对法俄两国,它使俄国感到孤立,促使俄法同盟建立。
德奥同盟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成员是意大利。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因此同德奥结盟。1882年,三国同盟条约签订。这个同盟的核心是德奥同盟,德国是这一同盟的领导者,奥匈是依附德国的小伙伴,意大利只是一个暂时的和动摇的同盟者。

协约国的形成:

为了与三国同盟抗衡,法俄两国互相接近。法国为了摆脱普法战争后的孤立处境,急欲寻找同盟者。俄德关系的恶化,为俄法接近提供了机会。19世纪80年代后半期,法国资本渗入俄国,法国的投资在俄国的工业中占有主导地位,共为俄国提供了100亿法郎的贷款,这些经济上的往来为法俄结盟奠定了基础。1892年,两国签订了军事条约草案,矛头指向三国同盟,特别是其盟主德国。法俄协定构成了另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基础。
英国原本一直奉行“大陆均势”政策,但随着德国实力的增强,在殖民地、海洋霸权以及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等方面同英国展开竞争,使英国的霸主地位受到严重威胁,英德矛盾日益加深。特别是两国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海军军备竞赛,使双方的矛盾冲突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到20世纪初,英德之间的矛盾不仅成为欧洲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而且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的对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德国,英国放弃了传统外交政策,开始积极结盟。虽然英国在东亚同日本结成英日同盟,但这一同盟无法帮助英国对付德国,英国需要在欧洲的伙伴,而德法之间的矛盾促使法国向英国靠拢。1903年英王访问巴黎,发表了友好的讲话,两国关系迅速得到改善。1904年签订了《英法协定》,双方在殖民地问题上达成协议,实际上建立了同盟关系。这标志着英国正式同法俄集团勾结,准备共同对付德国。
英法协约的签订为英俄接近创造了条件。英俄一向多仇恨,尤其是在争夺东亚和中东的斗争中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德俄关系的恶化和英德矛盾的激化,使德国成为英俄两国共同的敌人。1907年签订的《英俄协定》,调整了两国在中亚的矛盾。
1892年的法俄同盟、1904年的英法协约再加上1907年的英俄协约,构成了英、法、俄三国协约。它的形成使欧洲分裂为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简称一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原因:
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
1、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3、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二、过程:
1、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三次陆战和一次海战,即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日德兰海战,大战的主动权开始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3、第二阶段:1917~1918年,美国参战,俄国革命,德国投降。
三、性质:
总体上是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为独立而战,具体有民族解放性质,但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由各交战国的参战目的决定的。而各帝国主义参战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四、影响:
1、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1)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
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         
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 
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2)美日的崛起体现在:
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  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国 
2、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 
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①原因: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松控制引起的本国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影响: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3、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 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等等; 
② 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 
③ 一战改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德意志放弃它在东非的要求……承...”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