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20世纪60年代苏联工人反过来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羡慕对方的理由是
    [     ]

    A.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B.苏联工人当家作主;美国工人的民主自由
    C.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D.苏联工人的自由快乐;美国工人的民主自由
    本题信息:2011年专项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20世纪60年代苏联工人反过来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羡慕对方的理由是[ ]A.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B.苏联工人...” 主要考查您对

空前严重的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新经济政策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空前严重的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 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 新经济政策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影响:

(1)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国政坛丑闻层出不穷,政府信誉扫地;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善生活状况,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法西斯分子利用人们对现状的不满,兴风作浪,促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2)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也尖锐起来。危机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竭力压低殖民地、半殖民地原料和农产品价格,并向这些地区倾销工业品,殖民当局还增加捐税,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日益恶化,这就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高涨。印度国大党于1929年12月首次提出争取印度完全独立的口号,开展了第二次不合作运动。
(3)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惊恐万状的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转嫁和摆脱危机,加紧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经济战,形成激烈的关税战、市场战、货币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金本位,形成英镑区、美元区、黄金本位区。
(4)危机打破了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德国为防止金融体系崩溃,要求取消赔款。美国担心自己在德国的投资和贷款安全,支持德国的要求。1933年协约国赔款会议宣布废除赔款,这就打乱了各国债务关系。法国宣布停止向美国偿还战债,英国等美国的其他债务国也效法法国,从而更加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及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
(5)危机导致国际格局发生急剧变化。德、日、意这三个地盘较小、资源相对不足的帝国主义国家,建立起法西斯专政,企图从战争中寻求出路。德日意法西斯侵略国与一切遭受侵略、威胁的国家和人民的矛盾逐渐上升为世界主要矛盾。


“新经济”的“新”:

1、是不同于传统经济──工业经济的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美国的“新经济”表现出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社会财富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巨大贡献。
2、“新经济”包括了三个要素: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
3、“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第三产业的兴起:

1、主要原因:
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公众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消费需求多样化。
2、主要表现:
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部门;产值和就业人数超过物质生产部门。
3、主要作用:
促进经济竞争力提高;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缓和经济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美国的新经济: 

1、时间:20世纪90年代 
2、背景:克林顿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取得成功 
3、具体措施: 
①克林顿政府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干预经济的重要目标。
②通过缩减政府开支、裁减政府雇员、适当增税、鼓励消费等措施,解决了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 
③克林顿政府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新技术、教育、健康保险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很好地解决了失业问题。
 4、成就: 
①经济持续以4%左右的速度增长 
②巨额财政赤字消失 
③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在逐年走低 
5、局限性:  
克林顿政府的确创造了经济 扩张的奇迹,但是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因此改变,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中依然占据支配地位,左右着国家政策,美国社会依然是一个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两极社会。


美国“新经济”:

战后西方国家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暂时摆脱了三十年代那种严重的大萧条局面,但由于长期实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和对社会需求进行管理的政策,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又出现新的危机,即“滞胀”(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由此走向没落。八十年代里根政府利用供应学派理论,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结构性财政政策,美国逐步从“滞胀”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然而,好景不长,1987年10月19日,美国迎来其历史上的“黑色星期一”,美国股市遭到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打击。危机迫使里根政府在第二任期内调整经济政策,转而用增加税收、扩大政府开支等手段来缓解危机,实际上又重拾凯恩斯主义刺激经济增长、改善就业的主张。
老布什上任后基本延续里根时期的经济政策,然而由于其任期内发动了第一次伊拉克战争,因此经济调整后的效果并未显现出来。1992年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实施被称为“克林顿经济学”的经济政策,借助以往历届政府的产业调整和新“知识经济”出现的优势,美国经济真正步入稳定发展时期,这就是美国“新经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在1918~1921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战争结束后,鉴于形势的变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重新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于1921年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两种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1)在目的方面: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在内容上: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关系,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
(3)在成效方面: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社会动乱;后者则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4)实施证明,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则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其中的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两种政策的交替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肯定了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作用,采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新经济政策概况:

1、背景:
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但是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实施: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会上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3、内容:
(1)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
(2)在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3)在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4、意义:
(1)理论意义:
它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实践意义: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新经济政策分析:

(1)从原因看,其出现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主要从两方面分析。
首先,直接原因是为了克服由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其次,从深层次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2)从本质特征看,新经济政策是坚定的无产阶级政策,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其本质特征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治、经济领导权的前提下:
第一,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
第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第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利用物质利益,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发现相似题
与“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20世纪60年代苏联工人反过来...”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