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中国的历史文化始终处于发展进步之中……也是通过同世界各国的相互交往、相互学习而进步的”可以证明这一论断的明朝史实是:
    ①佛教传入中国②欧洲殖民者侵略我国沿海地区③郑和下西洋与各国友好交往④玉米、甘薯等传入中国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本题信息:2012年北京同步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中国的历史文化始终处于发展进步之中……也是通过同世界各国的相互交往、相互学习而进步的”可以证明这一论断的明朝史实是:①佛教传入中国②欧洲殖民者侵略我国...” 主要考查您对

郑和下西洋

明清经济发展(作物,商品经济,晋商、微商)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郑和下西洋
  • 明清经济发展(作物,商品经济,晋商、微商)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郑和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下西洋:
1、背景: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积极遣使到亚非各地,促进中外交流。
2、目的:(1)宣扬国威,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2)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3)为宫廷购回奢侈品。
3、经过: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郑和下西洋历史评价:
1、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2、其规模、航行时间、航程在世界航海史上市空前的,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早半个世纪;
3、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4、局限性;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因而不计经济效益,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长久。

废止了远洋航行的原因: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用来输出的物品也大都由官府督造或低价强征硬派,造成大量手工工匠逃亡。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远洋航海的壮举也最终被当成“弊政”而遭废止。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郑和下西洋的隐藏目的:
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出了宣扬国威,加强联系外,还有一个隐藏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1402年,朱棣率军攻下南京城。南京陷落时,“宫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终”。有的说“建文帝为僧遁去”。《明史·郑和传》则直截了当地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许立群在《中国史话·三宝太监下西洋》一节中写道:“永乐皇帝派郑和航海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因为永乐篡了建文帝的帝位后,建文帝失踪了,永乐怕他逃到国外,将来回来复辟,所以派人去找他。”其他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吴晗的《明初对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等也认为,郑和下西洋除了经济方面因素以外,还带着皇上的秘密使命,这秘密使命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明清经济发展:
1.明代引进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清代不断推广种植。
2棉花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丝织业中心;清代南京后来居上。
3.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4.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著名。



明清经济发展: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2.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3.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4.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6.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7.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徽商:
徽商是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是商人集团的总称。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清乾隆末年,封建统治日趋于没落,课税、捐输日益加重,徽商的处境越来越难。尤其是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外资深入,国外商品倾销,徽商经营的行业大多被替代。
发现相似题
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始终处于发展进步之中……也是通过同世界各国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