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语文

首页
  • 阅读理解与欣赏
    伯夷颂  韩愈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②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注】①伯夷:殷朝孤竹君之子,放弃君位隐居周山。曾阻止武王伐纣,殷亡,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阴山。②微子:殷纣王之兄。
    小题1: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不人之是非(回头看)B.信道而自知明者也(深厚)
    C.乃以为不可(偏偏)D.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没有)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
    A.一凡人誉之,自以为有余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B.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不知鱼之乐全矣
    C.抱祭器去之夫环攻之
    D.夫圣人,万世之标准也当立者公子扶苏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
    ②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
    小题4:本文作者高度称颂伯夷的“适义”、“信道”;也有人认为,伯夷是一个对国家、人民不负责任的人,韩愈“颂错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述理由。(4分)

    本题信息: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一般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答案解析
    查看解析
本试题 “伯夷颂 韩愈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 主要考查您对

文言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文言文文体分类
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文体都有不同的分类法。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文体分类研究的开始,相关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李充的《翰林论》、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昭明太子主导的《昭明文选》等。其中《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4类:
奏议
书论
铭诔
诗赋
而《昭明文选》是一本分类很繁杂的选集,将所选的文章分成37类之多。

明朝:
明朝的吴讷著《文章辨体》、徐师曾著《文体明辨》,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都是讨论文体的重要著作。
其中《古文辞类纂》将文体分为13类:
论辨
序跋
奏议
书说
赠序
诏令
传状
碑志
杂记
箴铭
颂赞
辞赋
哀祭

现代:
由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分析,文体分类有三种标准:
依语言形式分、依内容分、依应用范围分。依语言形式,《古代汉语》先将古代文体分为3大类:
散文
韵文:包括诗词歌赋、铭箴颂赞
骈文:讲究平仄对仗却不押韵,不能归于散文也不能归于韵文,自成一类
在此分类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为4类:
史传文
说理文
杂记文
应用文


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中考中文言文阅读是必考内容,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等)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
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①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②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③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文言文与现代文比较:

比较 文言文 现代文(白话文)
长短 言简意赅 较长篇
出处用法 书面语为主 “我手写我口”为主,亦经修饰
语感 古雅精炼 通俗易明
文法词组词序 弹性较大 词序明确
用词1 单字已有独立意思 两字词为主
用词2 一字多用 异字异用
用词3
句末助语词 已、矣、乎、也... 了、吧、啊、吗...
标点 标点少而简逗句为主 标点繁多
《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庖丁解牛》《出师表》《六国论》 鲁迅《呐喊》自序 朱自清《绿》冰心《纸船》舒乙《香港最贵的一棵树》
流传 限于曾学习文言的人,须有一定传统文学修养 一般小学生也看得懂,广传于华文世界
习法 背诵为主,辅以字词拆解 字词析解为主,辅以文法分析

发现相似题
与“伯夷颂 韩愈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