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九·一八事变到现在,国民党反日反帝的假面具,已经完全为铁的事实所粉碎,……中国共产党号召福建的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立刻自动的组织起来,……联合革命的士兵群众同进攻福建的蒋介石部队与准备武装干涉福建的日本与任何帝国主义力量决战。
    ——摘自《中共中央为福建事变告全国民众书》(1933 年12 月5 日)

    材料二 (1)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
    (2)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通蒋抗日。一方面继续揭破他们的每一退让、妥协,丧权辱国的言论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向他们提议与要求建立抗日的统一战线,订立抗日的协定。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 年9 月1 日)

    材料三 西安问题和平解决,举国庆幸,从此和平统一团结御侮之方针得以实现,实为国家民族之福。当此日寇猖狂,中华民族存亡千钧一发之际,……如贵党三中全会果能毅然决然确定此国策,则本党为着表示团结御侮之诚意,愿给贵党三中全会以如下之保证:
    (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
    (二)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
    (四)……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摘自《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1937 年2 月10 日)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对蒋对日采取的方针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指出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又采取了什么新的方针。这一新方针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09年0103月考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魏铭洁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九·一八事变到现在,国民党反日反帝的假面具,已经完全为铁的事实所粉碎,……中国共产党号召福建的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立刻自动的组织起...” 主要考查您对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八·一三事变,正面战场的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九·一八事变
  • 七七事变
  • 八·一三事变,正面战场的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九一八事变:

又称沈阳事变、奉天事变、盛京事变、满洲事变、柳条湖事变等,是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日军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为借口而占领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国会和内阁总理大臣权力下降,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被中华民国政府视为国耻日。


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

①侵华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中国东北是日本重要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地,农业、重工业原料供应地,“东方会议”确立了先占领东北,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政策。
②内部原因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③外部条件是,国际上,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忙于应付本国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以可乘之机。

九一八事变的结果:

①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根源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蒋介石政权的本质决定其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他宁可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以求巩固自己的统治。
②国际联盟对中日冲突的态度是力图通过“国际合作”使中国东北成为帝国主义各国的殖民地。这使得蒋介石国民政府想依靠国联公理裁决,迫使日本从东北撤兵成为幻想。
③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把中国变成日本独占殖民地的严重步骤,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
④九一八事变也开始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加深了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和日本的矛盾。


关东军: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侵略军强占了中国原被沙俄“租借”的关东州(指辽东半岛普兰店至皮口一线以南地区)和南满铁路,1919年在旅顺口设关东军司令部。关东军是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元凶,控制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太上皇。他们在东北屠杀我国人民,掠夺我国资源,实行残酷的军事镇压和殖民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关东军总数约百万人,是日本陆军中最精锐的主力和战略预备队。1945年8月,中国人民武装力量,包括抗日联军和苏联红军一起歼灭了日本关东军。

不抵抗政策:

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持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于8月16日已给张学良铣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事变发生后,又电令张学良“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西安事变资料》第1辑第1页)东北军奉命:“即使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九一八事变真相》,《革命文献》第34辑第879页,台北1978年版)对于蒋介石的不准抵抗,爱国士兵愤慨不已。据东北军参谋长荣臻报告:“士兵各持枪实弹,怒眦欲裂,狂呼若雷,群请一战,甚有持枪痛哭者,挥拳击壁者。”

东北三省沦陷:

由于蒋介石的不准抵抗,十余万东北军不战而退,使东北大片土地迅速沦陷:19日晨,日军占沈阳,同日又占长春、营口、鞍山、抚顺、安东等20座城市,掠地千余里。21日,日本驻朝鲜的三十九旅团渡过鸭绿江,进入中国东北,分向辽宁、吉林进击。同日,代理吉林省主席熙洽叛国投降,吉林城陷。22日起的一周内,辽、吉二省基本丢失。接着,日军又于1932年1月3日陷锦州,2月5日占哈尔滨,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七七事变:

又称卢沟桥(芦沟桥)事变,是1937年7月7日发生在中国北平的卢沟桥的中日军事冲突,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这是日本军国主义蓄谋已久的战争,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1、目的:日本为了实现吞并中国,独霸亚洲,称雄世界的既定方针。
2、原因:
①1936年,日本制定所谓“国策基准”的侵略方案,已经确定了对外侵略的基本战略是保住在东亚大陆地位的基础上再向南方海洋发展。
②1937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旧病未愈,新患迭起。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将国内人民的视线引向国外。
③德、意、日法西斯为摆脱困境,决意扩大侵略战争,同英法美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
3、标志: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中华民族抗战的开始→(原因)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
4、经过: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七七事变”爆发。 ;
八一三事变(1937年8月13日)日本想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占领平津后,进攻华北、华中、华南,占领了大片领土。
5、事件: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6、侵略方针:速战速决。
7、影响: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中国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七七事变在北平:

七七事变前夕,北平的外围形势是:
北平的东南面,西起丰台,东到北平至山海关的铁路沿线,已被日本的华北驻屯军重兵占据;
北平的东面,已沦为日本卵翼下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统治区;
北平的北面和西北面,有日本豢养的察北伪蒙军;只有北平的西南面,尚为中国驻军宋哲元所部二十九军防守。
因此,位于北平西南15千米、处于平汉铁路上的卢沟桥,就成为北平通往南方及其他地区的唯一门户,是中日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八一三事变:

又称“八一三”淞沪抗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八一三事变扩大侵华战争在中国上海制造的事变,1937年8月13日爆发,即第二次上海事变。日本侵略军为了占领中国的经济中心,迫使国民政府投降,于8月13日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淞沪抗战爆发。国民政府下达全国总动员令,调集七十万大军投入淞沪战场。日军兵力也增至三十万。11月5日,日军一部从杭州湾登陆,迂回守军侧后。中国守军被迫撤退。12日,淞沪陷落。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特点:

1、它是在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情况下,在共产国际反法西斯路线的影响下,在中共的积极倡导并采取一系列正确措施的推动下,国共互相让步共同抗日的产物。
2、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性,统一战线中阶级成分非常的复杂,因而统一战线内部有复杂的阶级关系、有矛盾尖锐的斗争,甚至出现了军队之间的武力摩擦。
3、是代表两个阶级利益的两个政权和两个军队的合作,并未形成统一的国民政府和联合统帅部,没有共同的纲领和组织合作,采取遇事协商的特殊方式处理共同的事务。


日本对东北与华北的侵略方式的不同:

日本侵略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直接进行武装侵略;
日本侵略华北,制造华北事变,采用武力威胁、外交讹诈的手段,压迫国民政府屈服以达到侵略的目的。

正面战场的抗战主要战役:

战役 时间 战况 影响
淞沪会战 1937年8 月~11月 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激战三个月,上海失守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
太原会战 1937年9 月~11月 取得平型关大捷,在忻口阻击日军。日军占领太原 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 1938年春  日军进攻徐州,在台儿庄消灭日军一万余人 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武汉会战 1938年 10月 日军占领武汉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八一三事变:

1、目的:
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2、经过:
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 11月占领上海,12月攻陷南京。
3、影响:
9月,国民政府发表国共合作宣言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背景:日军占领平津以后,继续向华北和华中发动攻击,妄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2、抗战路线:片面抗战路线
3、战役:
①淞沪会战1937.8—1937.11(姚子青、谢晋元)上海失守
②太原会战太原失守平型关大捷1937.9抗战首次胜利
③徐州会战1937.9—1937.11时间最长的会战台儿庄大捷1938.3
④武汉会战1937.12—1938.5 
4、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
①抗战初期,由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抗战比较努力,是防御阶段的主战场,广大官兵也表现出勇敢顽强的精神;
②由于敌强我弱以及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造成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国土沦陷;
③正面战场的抗战,迟滞了日军进攻,消耗了日军部分有生力量,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1、中国共产党的努力: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头,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发表了一系列的抗战宣言,谴责日本的侵略行径,揭露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全国人民对日作战。
①“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对民族危机的加深,国内外形势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动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和估量: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率先发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呼吁。
②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的陕北瓦窑堡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指出在目前的形势下“只有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层的和上层),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与其走狗蒋介石”,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③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1936年5月,毛泽东、朱德发出了国共“停战协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主动放弃了“反蒋”口号,提出“逼蒋抗日”的方针,表现出中共为了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的努力。
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西北军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为了迫使蒋介石改变内战政策,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史称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全国性抗战创造了必要前提。
2、国民党的政策的变化:
①1935年11月,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蒋介石在他所作的对外关系报告中说:“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了最后关头,亦不轻言牺牲。”但同时表示,若到了最后关头,“即当听命党国,下最后之决心。”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国民党及其政府开始调整对日政策。
②在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八项条件,改变并最终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方针。
③1937年初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主要讨论了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及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中共是此次讨论的中心问题,虽然国民党还坚持“根绝赤祸”,但是政策由“武力剿共”变成“和平剿共”。这标志着国民党接受了合作抗日的政策,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国共合作最终形成:
①七·七事变后,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实现全民族抗战。8月22日,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两党开始在军事上进行合作。
②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申明国共合作,团结御侮的重要性,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至此,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水兵斋藤要藏,驾车强行冲入上海虹桥军用机场,窥探中国军队情况,并向守卫机场的中国士兵开枪射击。中国士兵被迫还击,大山勇夫等二人中弹毙命。虹桥机场事件成为日本进攻上海的借口。8月13日,日舰向上海闸北炮击,海军陆战队也沿北四川路、军工路一线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抗击,淞沪会战从此开始。
淞沪会战中,日本海陆空军逐渐增至二十多万。中国军队投入总兵力四十多万,初期冯玉祥任总司令,9月17日后,由蒋介石亲任总司令。战斗非常激烈,历时三个多月,共消灭日军六万多人。

淞沪会战三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军队在挫败日军挑衅后,英勇反击,企图趁敌援军未到,一举歼灭在上海的日军。中国军队对日军形成包围,并发动了向虹口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的进攻。日军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和舰炮支援,死守待援。中国军队进攻受挫。
8月23日后,中日双方大批援军到达,敌人由守势变为攻势,战争进入第二阶段。从长江沿岸登陆的日军,企图通过侧翼包围,占领上海。中国军队与登陆日军展开激战,先后组织三道防线,节节抵抗日军的进攻,双方损失惨重。
10月25日,日军攻破大场阵地,闸北、江湾、庙行中国守军侧背受到威胁,不得不向市区撤退,战争进入第三阶段。11月5日,日本援军从杭州湾大举登陆,由西线迂回中国军队的后方,对上海实行包抄。为避免腹背受敌,中国军队全线撤退。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九·一八事变到现在,国民党反日反帝...”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