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求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选项搭配不正确的是
    [     ]

    A.李鸿章→洋务运动
    B.严复→太平天国运动
    C.孙中山→辛亥革命
    D.陈独秀→新文化运动
    本题信息:2009年期末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马春荣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求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选项搭配不正确的是[ ]A.李鸿章→洋务运动B.严复→太平天国运动C.孙中山→辛亥革命...” 主要考查您对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太平天国运动
  • 洋务运动
  • 辛亥革命
  • 新文化运动
金田起义: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领拜上帝会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誓师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自称太平军,全体将士蓄发易服,头包红巾,表示与清朝势不两立。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了。

《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并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纲领,颁布于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主要包括土地制度、生活物资分配制度、农村的社会组织制动 、各级职官的保举与罢黜制度、教育和司法等五个制度。《天朝田亩制度》的目的在于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发展了中国古代战争的平均思想,这是革命性的一面。但是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是其落后性,是不可能实现的。

永安建制:
永安建制是1851年9月太平天国在永安进行的一系列军政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各王均受东王节制。太平天国初期中央官制初具规模。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严禁私藏金银财物;令人民蓄发;刊行官方文书。太平天国政权初具规模模,为太平天国的运动的迅速发展奠定基础。

《资政新篇》:
1859年,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提出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它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思想文化上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习,提倡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外交上,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但严禁鸦片输入。《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系统的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它虽然得到天王的赞赏,但因缺少施行的多种其他条件而未实行。







天平天国运动的性质: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相同点:《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都具有反封建的一面,两者都明确反对封建主义,都是太平天国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革命纲领。
内容不同:前者主张取消一切私有财产,要求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后者主张承认和保护私有财产,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目的不同:前者目标是建立绝对平等的理想社会,属于封建主义范畴,后者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
群众基础不同:前者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经验的直接总结,反映农民的利益和要求,拥有广泛的农民基础;后者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结果,没有引起农民阶级的强烈反映。
作用不同:前者推动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发展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后者因为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没有取得农民的积极支持。

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起义军称“太平军”,建国号“天平天国”。同年,洪秀全自称“天王”并且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后来萧朝贵和冯云山先后战死。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臷的政权。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2.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3.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从主观上看:
1.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2.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3.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4.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从客观上看: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形式坐标示意图:


天京变乱:
天京事变发生于1856年,是一次太平天国领导层的严重内讧,地点在首都天京(南京),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纲在此事件中被杀,另有约二万人丧生。天京事使得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实力受到影响。
1851年,天王洪秀全在“永安建制”时,命其他四王归东王杨秀清节制。自从南王冯云山及西王萧朝贵相继战死后,权力更加集中在东王一人身上。在太平天国前期,实权由军师掌握,天王虽然地位在各王之上,然而在制度上是一个虚君,实际权力在正军师东王杨秀清手上,加上东王多次假托“天父下凡”传令,令天王也要听从东王命令。
而东王杨秀清由于军功卓著和随着权力与威望的增加,他越发恃功骄傲,作威作福,“不知自忌”。尤其是当他假托天父下凡时,更是“威风张扬”,甚至连天王洪秀全也险遭罚跪杖责。他假托天父下凡,公然逼迫洪秀全把他由“九千岁”加封为“万岁”,使洪秀全大为不满,洪秀全决定趁早除掉后患,于是派人密商于正在江西督师的韦昌辉和在湖北督师的石达开,让他们即刻回天京勤王。韦昌辉,性格阴柔,野心很大,他对杨秀清表面上极尽谄媚逢迎之能事,暗地里却盘算如何伺机除掉他,夺取权位。他得到洪秀全旨意后,认为时机已到,立即兼程从江西前线赶回天京。9月2日凌晨,韦昌辉率3000人突袭东王府,将杨秀清及其家属侍从全部杀死。随后,又扩大事态,在两个多月里,以所谓清除“东党”名义先后杀害杨秀清部属和男女老幼两万余人。石达开责韦昌辉不应滥施杀戮,自损元气。韦昌辉恼羞成怒,又要谋害石达开。石达开闻讯,连夜率亲信逃走,但他留在天京城内的家属却被韦昌辉尽数杀害。石达开忍无可忍,到达安庆后,立即起兵讨韦。
韦昌辉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引起天京城内太平军将士的一致愤怒。11月初,在石达开大兵压境和朝内群起反韦的压力下,洪秀全下令诛杀了韦昌辉,并永远定其为“北孽”。洪秀全急诏石达开回京辅政,长达数月的残酷内讧方告平息。
先说石达开回天京后,受到合朝将士的一心拥戴,但却为天王所猜忌疏远。石达开受到猜忌排挤,于1857年6月负气离开天京,还拉走了十万精锐部队,开始在各地流动作战。途中虽多有战捷,但由于脱离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军队损失惨重,1863年5月终被清军围歼在四川境内大渡河边的安顺场。天京变乱使大量优秀太平军将士相继死去,造成了“朝中无将,国内无人”的危险局面。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开明之士在维护封建统治而倡导和主持的自强改革运动,是中国社会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产物。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的重点由军事转向民用企业;编练新式军队;培养人才。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楚国深造,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中日甲午战争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是一场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于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在中央以奕忻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他们在跟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人民起义的过程中,认识到列强的船坚炮利,技术精良,主张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顽固派以大学生倭仁为代表。他们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务,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这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慈禧太后也是顽固派,不过她认为,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
1.太平天国运动和外国侵略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洋务派实力相对较强,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王朝统治。
3.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斥一切外洋事物。
4.总理衙门设立后,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统治者,暂时支持了后实力且受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5.工业革命的扩张,“中外和好”局面的形成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总理衙门: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认为同外国关系仅是“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俄国使臣来华,沿例由理藩院接待,其他各国均由礼部接待办理。鸦片战争后,由两广总督专办与欧美国家的交涉,特加钦差大臣头衔,称“五口通商大臣”。《北京条约》订立后,各国在华设使馆、驻使节。外国侵略者认为地方总督无权处理涉外事务,多次要求建立专门机构。1860年11月,英法联军依约从北京撤走,使奕忻大喜过望,在奏折中说:“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驯服其性,自图振兴”,劝咸丰帝“尽可放心”回銮。1861年1月,奕忻再上奏折指出:“近年各路军机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以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求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首任事务大臣均为清朝贵族,且与外国侵略者关系密切,使总理衙门实际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1901年,据《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在中国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则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中国之一系列以推翻满清统治为目标的革命运动。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比较:
1.相同点:
①产生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
③影响: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④实践结果:都失败了,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的民族危机依然严重;
⑤失败原因:客观原因是反动势力的破坏,主观原因是本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⑥二者都属于资产阶级政治运动,都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2.不同点:
①代表阶层:戊戌变法代表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辛亥革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利益。
②变革的手段和目的;戊戌变法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的政体;辛亥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性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④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辛亥革命主张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取代封建土地所有制。
⑤实际影响:戊戌变法的法令基本被废除,其主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背景:
(1)武昌起义后,腐朽清政府已经无法维持局面,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寻找新的在华代理人,而掌握实权的袁世凯得到了列强的赏识。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的手段,对革命政府施压,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3)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向革命派进攻。
(4)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2、经过:
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加紧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退位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接着,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北洋军阀:
以袁世凯为首的中国封建军阀集团。1895年清廷命袁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这支军队采用新的兵制,使用近代武器,归北洋大臣节制。1901年袁出任北洋大臣,所辖军队称北洋军。1916年袁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三个派系,即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彼此争权夺利,不断发生政争和混战。1926年7月,在国共两党合作倡导下,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北伐战争,消灭了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打击了奉系势力。1928年国民党各军事实力派联合再次北伐,奉系军阀张作霖因战败退回东北,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至此,北洋军阀的统治结束。北洋军的一些余部被并入国民党军队。
新文化运动:
包括“五四”前期的启蒙运动和“五四”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时间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出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新文化的主要内容有: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其性质仍属于旧民主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已是为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的领导和人民民主共和国作舆论准备,其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了。
新文化运动:
1、背景:
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传入中国;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统治;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族政治。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口号(两面旗帜):“民主”“科学”。
2、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主阵地:《新青年》杂志。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3、内容:
前期(1915-1918)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斗争矛头指向尊孔复古的逆流。
后期(1919-1923)
宣传马克思主义(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4、意义:
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斗争锋芒为何是孔教:
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他妄图利用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面对“尊孔”逆流,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由此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发现相似题
与“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求救国救...”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