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辨析题
    2011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她的90岁生日。她从诞生之日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步一步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一路风雨,一路辉煌,有过失误,更有辉煌的成就。
    (1)请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应的内容:

    (2)如今的中国已经全面走向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面对今天的幸福生活,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设计一句祝福的话语送给中国共产党作为她2011年90岁的“生日礼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同步题历史辨析题难度较难 来源:王千锁(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2011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她的90岁生日。她从诞生之日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步一步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一路风雨,一路辉煌,有过失误,更...” 主要考查您对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井冈山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抗日战争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

开国大典

十一届三中全会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南昌起义
  • 秋收起义
  • 井冈山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抗日战争胜利
  • 人民解放战争
  • 开国大典
  •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为反击国民党当权派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挽救革命,在江西省城南昌发动的武装起义。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南京和武汉发动“清共”后,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利用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等指挥各路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占领了全城.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当权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保存下来的部队成为工农红军的骨干之一。

八七会议:
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代表们在发言中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毛泽东在会上作重要发言,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等议案。最后改选党中央领导机关,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决定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

南昌起义:
1、背景: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极端残酷的进行镇压革命群众。面对国民党的恐怖统治,共产党要不要进行反抗,要,如何反抗——武装起义同时,中国共产党吸取了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毅然决定以武装起义来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没有自己的军队,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军队的领导权在国民党手中。
2、时间:1927年8月13日
3、领导人物: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4、结果:歼灭南昌守敌3000余人,起义取得胜利;接着,国民党调重兵进行反扑,损失惨重。起义军,一部分进入海陆丰地区——坚持斗争;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

南昌起义的意义:(归结为四个第一):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第一次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创建了第一支革命军队,这也是为什么把南昌起义定为建军节)的开始,拉开了国民党与共产党十年对峙的序幕。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八七会议:
1、时间:1927年8月7日
2、地点:汉口
3、内容:
(1)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
(2)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
(3)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4)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里取得的”思想。
4、意义:
八七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混乱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贡献。


南昌起义示意图:

秋收起义: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受党中央的委托,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赴湖南,组织领导秋收起义。参加起义的部队主要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9月9日开始,起义军先后向长沙进攻。但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军受挫。9月19日,毛泽东文家市召开会议,决定改变原来攻打长沙的计划,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井冈山进军。起义部队在三湾村进行改编。经过改编,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尔后,起义部队兵分两路,经湖南转至江西,10月抵达井冈山。从此,这支起义武装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文家市决策: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现在敌强我弱,革命暂时不可能在城市取得胜利,应该到敌人统治薄弱农村去。而且农村的群众条件好。于是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湘赣边界的农村进军。

三湾改编:
三湾改编是秋收起义失败后对部队进行的改编,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决定对起义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他创造性地确立的“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三湾改编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在人民军队建军史具有重要意义。
秋收起义的发动:
1、时间:1927年8月
2、领导者:毛泽东
3、结果:
(1)进攻长沙受挫,起义失败。
(2)决定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三湾改编,确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秋收起义示意图:

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会师是指1928年4月28日(三月初九),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贺龙领导的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的胜利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会师确保了革命的星星火种,乃至后来形成燎原之势。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背景: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开始意识到掌握武装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经历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放弃攻打大城市,走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在文家市决策中决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三湾改编中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1927年秋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胜利会师。
2、过程:
(1)1927年10月,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2)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民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3)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三篇文章,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还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它是把马克思普遍真理通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历史意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从此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从理论上处理好了武装革命,根据地建设以及土地革命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指明了革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摆脱了长期以来对苏联革命道路的迷信,开始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实现了党工作中心的第一次历史性转移。从中诞生的井冈山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事件:
 


井冈山会师(油画):


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
中国革命以俄为师,俄国十月革命道路是由城市到农村,而毛泽东却率秋收起义队伍去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国情决定的,俄国当时是帝国主义链条中薄弱一环,中国却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产阶级力量弱小,加之南昌起义后南下广东受阻,秋收起义攻打城市受挫,事实证明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在当时敌强我弱、革命处于低潮情况下,加上起义部队遭到严重挫折,攻打和占领城市是不可能的。而以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作为落脚点,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这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4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15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21日今井武夫飞抵芷江请降。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向同盟国投降的签降仪式。9月9日上午,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中国首都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


抗日战争的特点:
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的显著特点。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4.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作用。由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形成的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订并贯彻了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抗战的方针,坚持敌后抗战始终不动摇,决定性的消耗了日军的力量。以斗争求团结,始终高举抗日大旗,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
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的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持久性。抗日战争经历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长达8年持久性反侵略战争,是所有法西斯战场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7.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①战争领导: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②民众动员: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③战略战术: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 ④国际环境: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绥靖政策,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反侵略战争和全民族解放战争,无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还是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着伟大意义,从此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
1.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从1840年开始,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入侵中国,由于清政府腐败软弱,最后都以割地赔款而告终。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彻底打败了日本这个世界第二号法西斯强国。这是中华民族的胜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胜利。
2.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抗战以前,中国在世界上毫无地位可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四大国之一。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是由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1942年1月,2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在宣言上领衔签字。1945年4月筹建联合国,会议在美、英、苏、中四大国首席代表轮流主持下进行。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拥有一票否决权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种国际地位的变化,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
3.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挣脱了大部分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废除了帝国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在1942年以前,苏联宣布放弃沙俄在中国的特权;美、英两国政府也于1942年10月通知中国,表示愿意废除领事裁判权及其他特权(九龙租借权除外)。中国还收回了被日本侵占达半个世纪的台湾、澎湖列岛等中国领土,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4.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中华民族从此由衰落转向振兴。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最危急时刻,被人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华民族终于觉醒了。中国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原来“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中华各界各族人民和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抗战。
5.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由此走向胜利。抗日战争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着扭转乾坤的伟大意义,经过抗战,改变了中国内部政治力量对比,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为新中国代替旧中国准备了精神和物质条件。
6.抗日战争从开始就鼓舞了世界人民奋起抵抗法西斯的侵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是最早开始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了日本法西斯大部分兵力,鼓舞了世界人民奋起抵抗法西斯侵略的斗志,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屈原、苏武、蒋干、毛遂、共工):
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3.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
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共同为抗战做出重要贡献。
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因:

1.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投降,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日本法西斯孤立无援。
2.根据雅尔塔协议,8月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摧毁了日本的精锐部队关东军。
3.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其毁灭威力击垮了日本法西斯势力的顽固抵抗心理。
4.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人民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他人民军队遵照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坚决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人。
日本正式向中国递交投降书: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是指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至1950年6月基本歼灭国民党残部为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期间共歼灭国民党军800余万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人民解放战争的阶段:
第一阶段——战略防御(1946年6月—1947年6月)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的进攻和重点进攻
第二阶段——战略反攻(1947年7月—1948年9月)挺进大别山
第三阶段——战略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战役
第四阶段——战略追歼(1949年2月—1950年6月)渡江战役,消灭国民党残部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内因(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制定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人民民主运动,形成反蒋的第二战线,与民主党派并肩作战。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在军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初期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第二、第三年又及时提出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伟大决策,将革命进行到底。北平和谈失败后,迅速渡江作战,推翻国民党的统治。经济上,在解放区开展土改运动,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外因(国民党)
国民党方面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贪官横行,统治腐败;美援断绝,蒋桂分裂。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违背了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中国人民的要求和意愿,不得人心,注定走向失败和灭亡。

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是在1949年10月1日举行的会议,内容是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是指1949年10月1日15:00在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直到21:00才结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国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开国大典: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怅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决定调整国民经济,加快发展农业,发展科技、教育。全会还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决定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强调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集体领导,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规党法,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

党的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和影响:
1、共同点:都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
2、影响:
(1)党的八大召开于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国内三大改造进入尾声的1956年。它对国内外形势和主要矛盾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可惜受到“左”倾错误思想干扰,国民经济出现重大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从党的指导思想看,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改变了文革期间以及以前“左”倾错误思想路线;对文革中的错误进行彻底纠正,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从党的工作重心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了文革十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
2、地点:北京
3、背景:
(1)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
(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当代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
4、内容:
(1)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3)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5、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6、认识: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曲折。
(2)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4)中国共产党是善于自我完善,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政党。


十一届三中全会:


发现相似题
与“2011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她的90岁生日。她从诞生之日始,领...”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