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问答题
    20世纪以来的三大重要思想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有关三大理论的探究任务。
    (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下列知识结构中字母代表的历史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20世纪中国三大思想理论成果间有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结合史实,简述三大理论间依次“继承”的主要表现。邓小平是怎样运用“实事求是”的精神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以来的三大理论,反映了重大思想理论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月考题历史问答题难度极难 来源:魏铭洁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20世纪以来的三大重要思想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有关三大理论的探究任务。(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下列知识结构中字母代表的...” 主要考查您对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北伐战争

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五卅运动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毛泽东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中共七大)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七届二中全会,《论十大关系》等)

毛泽东思想

南方谈话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 北伐战争
  • 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 五卅运动
  •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 毛泽东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中共七大)
  •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七届二中全会,《论十大关系》等)
  • 毛泽东思想
  • 南方谈话
  •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

工人运动的失败使共产党认识到国共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也让孙中山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有共产党员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


新三民主义的特点:

1、最大特点是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紧密结合。
2、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崭新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


中共积极帮助国民党改组:

1、共产国际和中共对孙中山的支持:
1923.10鲍罗廷来华明廖仲恺、谭平山等组成国民党临时中委;
1923.11共产国际决议《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要求对三民主义重新作出解释使之成为一个符合时代精神的民族政党。
2、孙中山加快了改组的步伐:
1923.1《孙文越飞宣言》的发表,确立联俄政策;
1924.1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国民党联共政策的确立和扶助农工政策的确立。

国民党一大召开:

1924年1月12日在广州开幕。
共产党人李大钊、毛泽东、谭平山等出席了会议。
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这样,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联盟。大会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成为革命高涨的起点。

国民党一大的主要成果:

1、政治上通过了新的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政治纲领。
2、在组织上通过了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改组后的国民党开始由资产阶级政党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族革命联盟,从而成为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北伐战争:

国民革命军北伐,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因其战争过程由南向北进行,故又常简称为“北伐”,或称“北伐战争”。为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北伐直接打击的目标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


北伐过程

17月,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军迅速占领湖南,连克湖北军事要地汀泗桥和贺胜桥,占领武昌。吴佩孚的主力被消灭。
2
、北伐军在湖北激战的时候,孙传芳到江西,企图攻击北伐军的侧后。北伐军转攻江西,南北合击,歼灭了他的主力,占领南昌。

3、福建敌军起义,北伐军进占福建、浙江。

4、第二年春,北伐军占领南京,进驻上海,威震全国。

5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吴佩孚、孙传芳汉败时,张作霖进军河南,企图阻挡134民革命军北伐。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北伐,从武汉北上的北伐军连战连捷,与冯玉样的部队会师郑州。奉军被迫撤退。从南京北上的北伐军也占领了徐州。


北伐的胜利进军:

北伐的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北伐的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①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②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
国民政府迁到武汉:1927年1月 
国民革命的失败:蒋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汪精卫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  

北伐能胜利进军原因:

1、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
2、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
3、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北伐战争的条件和原因:


1、条件
:
1925在帝国主义的握合下,直奉两系在共同“反赤”的口号下,结成反革命联合阵线并开始向革命势力发动进攻,歼灭封建军阀迫在眉睫。

②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广东国民政府日臻完善,广东革命根据地空前巩固和团结,使北伐政治组织条件成熟了;八国民革命军政治制度的建立、军事训练的加强和苏联的帮助,使北伐的军事条件成熟;工农运动的发展,冯玉祥的国民军遥相呼应,使北伐的群众条件成熟。

2、原因:
国共两党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运动的有力支援;
国民革命军中的政治工作到位;
在北伐战争中,广大爱国将士英勇作战,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北伐方针正确;
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和分化。


“四一二”政变: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共产党的政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一二”政变。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在一个月内,开第四次中央全体会议,讨论决定分共的问题。在未开会以前,裁制共产党人违反本党主义政策之言论行动”。这就是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准备:北伐前,已夺取军事最高领导权;在上海与列强、江浙财阀和流氓势力举行一系列会谈,还与汪精卫密谈“分共” 。
政变: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进行大屠杀,苏、浙、闽、粤等地也发生大屠杀。
结果:汪寿华、陈延年、萧楚女等著名共产党员被捕牺牲; 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的国民政府;张作霖在北京杀害李大钊。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前奏:纵容夏斗寅、许克祥反动军官发动反革命叛乱。
政变:1927年7月15日,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正式同共产党决裂。以“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为口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


五卅惨案:

又称青沪惨案、五卅大屠杀,5月15日上海日本纱厂的资本家枪杀工人顾正红,激起全市人民愤怒。5月30日上海学生2000余人在租界内宣传声援工人,被英帝国主义拘捕100余名。随后,有近万名群众聚集在上海南京路巡捕房门口,要求释放被捕学生。英国巡捕竟开枪射击,当场死10余人,伤数十人。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五卅惨案后,中共中央立即号召上海人民罢工、罢课、罢市,以抗议帝国主义大屠杀。

五卅运动:

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很快席卷全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性一次伟大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力量,在全国范围内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并将国民革命推向高潮,从而揭开了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的序幕。


 五卅运动历史背景:

1、1925年1月,党的四大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2、四大以后,工人运动迅速复苏和发展。
3、1925年2月起,上海22家日商纱厂近4万名工人为反对日本资本家打人和无理开除工人,要求增加工资而先后举行罢工。

斗争过程:

1、6月1日,上海总工会成立,李立三任委员长。这标志着上海工人运动从分散的状态开始转向集中的有组织的行动。上海全市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总罢工、总罢课、总罢市。
2、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五开运动迅速席卷全国,从工人发展到学生、商人、市民、农民等社会各阶层,并从上海发展到全国各地,遍及全国25个省区(当时全国为29个省区),约600-700个县,各地约有1700万人直接参加了运动。
3、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得到了国际革命组织、海外华侨和各国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援。
4、“三罢”开始后,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调集武装,继续屠杀群众,进行武力恫吓,同时施展种种阴谋分化瓦解工商学联合阵线。他们以增加税率、停止借款、通汇、航运和电力供应相威胁,逼迫大资产阶级带领整个资产阶级退出统一战线。
大资产阶级的上海总商会会长虞洽卿首先提出  “单独对英”、“缩小范围”的口号,将原工商学联合会提出的17项交涉条件改为13条,删掉取消领事裁判权、撤退英日驻军、承认工人有组织工会及罢工的自由等核心条款。
5、6月19日,上海总商会召集76个团体讨论开市,并于23日单独宣布停止罢市。接着,总商会又以停发罢工救济费的办法挟制工人复工(各地支援罢工的捐款由总商会经管)。在威胁利诱面前,资产阶级由动摇而妥协,于6月26日无条件结束总罢市。   
不久,学校开始放署假,学生纷纷离校。鉴于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决定改变工人斗争的策略,由总罢工改为经济斗争和局部解决。


五卅运动性质变化:

从学生运动到全面的反帝爱国斗争:

5月22日上海各团体开会追悼顾正红,上海各大学学生均往参加,路经公共租界时有四人被捕。于是上海学生会开会,决议组织演讲队,出发租界宣传。5月30日学生联合会分派多队在租界内游行讲演,当天下午,一部分学生在南京路被捕,其余学生及群众共千余人,徒手随至捕房门口,要求释放被捕者,英捕头爱伏生竟下令开枪向群众射击,当场死学生四人,重伤30人,租界当局更调集军队,宣布戒严,任意枪击,上海的大学校竟遭封闭,这就是“五卅惨案”。惨案发生后全国震动,北京学生第二天即响应,全国各大都市学生也先后罢课,风起云涌,进行反帝国主义示威运动,民意沸腾。  
当夜,中共中央立即召集会议,决定扩大斗争规模,号召上海人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以抗议英帝国主义的大屠杀。在共产党人蔡和森、李立三、刘少奇等的领导下,31日晚上海有组织的20余万工人成立了上海总工会,并选举李立三为委员长。6月1日,上海全市的总罢工、总罢课和总罢市开始了,其中包括20余万工人的总同盟罢工,5万学生罢课,绝大部分商人参加罢市。  
6月7日,由上海总工会、全国学生联合会、上海学生联合会和各马路商界总联合会推举代表,组成“工商学联合委员会”,提出了惩办凶手并赔偿、取消领事裁判权,永远撤出驻沪的英、日海陆军等17项交涉条件。同时运动继续发展和扩大,北京、天津、南京、青岛、杭州、开封、郑州、重庆等全国各大城市和几百个城镇的人民,纷纷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通电,捐款,表示支援,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帝怒潮,并得到国际工人阶级的支援。

五卅运动事件意义:

五卅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
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斗争中受到很大锻炼;
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干部;
党组织也得到极大发展;
在斗争实践中总结了宝贵的经验;
为以后党领导大规模的群众斗争奠定了基础。


代表人物:

顾正红,1905年生于江苏享宁人(今滨海县正红乡正红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21年,到上海先后在日商内外棉九厂、七厂做苦工。
顾正红积极参加“沪西工友俱乐部”的学习活动,坚持将学到的革命道理传播给工友们。



对“一国两制”的理解:

“一国两制”中的“一个国家”是指: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两种制度”是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在中国国内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
首先它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为各方所能够接受;
其次,它为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问题引起的国际冲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式;
再次它是中国解决统一问题的基本国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两制”构想的特定含义:

前提:一个中国
核心:祖国统一
两制:两种制度长期存在(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在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主体:社会主义
对台湾:比港、澳更宽松,可保留军队


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

1、酝酿:
a.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实现三通和探亲旅游)
b.1981年,叶剑英谈话《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2、提出: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确立及运用:
1984年5月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一国两制”意义:

1、“一国两制”构想是这是没有先例的天才创造,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为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供了政策保证,它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指明了方向。
3、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一国两制”构想:


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

1、五四运动到中共创建时期(1919—1921年):
1919年7月,湖南省学联刊物《湘江评论》创刊,毛泽东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湘江评论》“以宣传最新思潮为宗旨”。毛泽东为创刊号撰写创刊宣言及长短文二十余篇。
1920年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毛泽东参加中共“一大”,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
2、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思想:提出主张: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3、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1)著作: 1928年《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条件:

(1)国际环境: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通过苏俄传入中国。
(2)国内环境: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说明,革命运动的发展需要先进的科学理论来指导。
(3)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阶级基础:近代新的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使中国工人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动力和领导阶级。
(5)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发展。
(6)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不断探索。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包括: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就不能创建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广大农民的要求,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建设是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无法保持。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抗日战争时期):

1、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七大”1945年春。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国民革命时期: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
(2)土地革命时期: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完整的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1943年王稼祥使用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到抗日战争结束前后,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结合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认为: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毛泽东思想是个思想体系,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4、毛泽东个人的不懈探索为这个集体智慧作出了突出贡献。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全国胜利前夕(建国前夕)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春
内容:
工作重心转移:乡村→城市;政治革命→经济恢复和发展;
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和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
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2)《论人民民主专政》:
内容:总结革命经验,规定政权性质;
意义: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著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思想:提出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政策,阐述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意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毛泽东思想的其他内容:
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意义:

1、解决了夺取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和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许多重大问题;
2、全党在革命转变的关头,在政治上思想上作了充分准备。

《论十大关系》:

1、主要内容是: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2、意义:
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纲领性文献,它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毛泽东思想: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概述:

1、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是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产物,其主要内容涉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领域。
包括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理论、人民民主专政、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等重要思想。当然毛泽东在军事、党建、统战、外交、文化等诸多领域也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理论。
总之,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它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中国的实践密切结合,这样的观点、方法和立场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
2、科学内涵:
1943年王稼祥使用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到抗日战争结束前后,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结合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认为: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个思想体系,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毛泽东个人的不懈探索为这个集体智慧作出了突出贡献。
3、作用:
毛泽东思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正确解决了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如果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中国人民还将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
(2)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指导下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构成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加上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构成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制度。
(3)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思想,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借鉴和启迪;前者中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思想,为后者所吸收,成为后者的有机组成部分。
(4)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并指导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也是激励和形成中国革命精神的过程,它成为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
(5)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列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开辟了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极大地丰富和全面地发展了马列主义,并启迪和孕育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发展过程:


刘少奇关于毛泽东思想的论述:

对毛泽东思想的生长、发展与成熟,已经有了二十四年的历史,在无数次的千百万人民的剧烈斗争中反复考验过来了,证明它是客观的真理,是唯一正确的救中国的理论与政策。过去有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当着革命是在毛泽东同志及其思想的指导之下,革命就胜利,就发展;而当着革命是脱离了毛泽东同志及其思想的指导时,革命就失败,就后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及俄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曾经产生了俄国的布尔什维主义,列宁主义。而列宁主义,不但曾经指导俄国人民获得了彻底的解放,而且指导了与正在指导着世界人民去获得解放。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学生,毛泽东同志所做的,也正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便产生了中国的共产主义——毛泽东思想;而毛泽东思想,也指导了与正在指导着中国人民去获得彻底的解放,并对各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特别是东方各民族的解放事业,作了有益的贡献。

邓小平关于毛泽东思想的论述:

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反霸权主义事业的旗帜,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
毛泽东同志的事业和思想,都不只是他个人的事业和思想,同时是他的战友、是党、是人民的事业和思想,是半个多世纪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这正如马克思的情况一样。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的时候说,现代无产阶级只是依赖马克思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的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的解放条件。这难道是说个人创造了历史吗?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这丝毫不排斥人民对于杰出的个人的尊敬;而尊敬,当然不是迷信,不是把他当做神。


南方谈话: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谈话,称为“南方谈话”。
谈话内容主要有6点:
①、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关键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②、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现在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③、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④、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⑤、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注意培养人,按照“四化”标准选拔人才进入领导层。要反对形式主义,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⑥、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南方谈话”——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的标志:

1、含义: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各地巡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称为“南方谈话”。
2、内容:
“南方谈话”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其中,重要的理论包括: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新概括;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等,都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这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3、重要意义:
(1)“南方谈话”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坚持了正确导向,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
(2)“南方谈话”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高度,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各地的巡视:

1992年,在国际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大国,压力空前巨大。在国内,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还没有解决,人们的思想仍然被束缚在姓“资”姓“社”的疑虑中。1月18日至2月21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家人和有关人员陪同下,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回到北京后,他又视察了首钢。在视察的过程中,邓小平就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内外形势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
“南方谈话”的思想精髓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把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问题加以集中提炼,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向共同富裕这两条。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3)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明确提出两个“不等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奠定了基础。
5)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中生产力是根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讲综合国力、两个文明、全面发展。
6)强调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切不可丧失机遇。
7)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邓小平理论:

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并且是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成。


邓小平理论形成阶段:

过程 主要理论
首次提出 1982年中共十二大 特色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初步形成 1987年中共十三大 初级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成熟并成体系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本质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非标准论(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体系完整  1992年中共十四大 目标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最终形成 1997年中共十五大 结论: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邓小平理论”的概念解读:

党的十五大指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主要包涵这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邓小平理论属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2、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有继承也有发展,相对于毛泽东思想而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邓小平理论不是哪一个人的理论成果,集中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
4、邓小平是这一理论的创立者,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成果。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条件: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出现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形成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1978年底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着重阐述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观点,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
③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④邓小平理论正是在思想解放和科学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背景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背景下形成的。
2、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其创立者是邓小平。
①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②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③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讲话;
④同年的中共十四大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提法。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
3、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①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方面:
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作为邓小平理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命题是: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本质上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市场和计划都只是经济建设的手段,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②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1、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做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4、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战略目标。
8、关于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9、关于祖国和平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这九个方面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发现相似题
与“20世纪以来的三大重要思想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