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语文

首页
  • 阅读理解与欣赏
    盐 湖
    ①过去以为盐是一种稀缺的物质,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可能与盐一直为官方专卖有关。去了柴达木盆地,去了青藏高原,你会惊讶地看到:盐是一种风景,是可以用辽阔来形容的一种景观。你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盐湖,看到了湖底洁白的凝乳一样的盐晶体,看到了湖边一簇簇盛开的盐花,更看到了一座座银色丘陵一样的盐山。
    ②中国是个多盐湖的国家,我国共有盐湖1500多个,总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这些盐湖大多发育在大小不同的山间盆地内,如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等。盆地封闭而低洼的地形使流域内的河流自主向湖泊汇集,而湖水又难以外泄,盐分就通过河流不断地向湖泊输送。从气候条件上看,这些盐湖大多受干旱半干旱气候控制,湖泊的蒸发量超过补给量,湖水的含盐量增加,湖水中的盐类达到了饱和或过饱和的状态,甚至在湖滨和湖底形成了各种盐类的沉积矿床。
    ③茶卡盐湖,是世界最大的食盐基地,它位于柴达木盆地的最东段,青海省乌兰县境内。史载西汉时期这里就有人采盐食用。而2010年的最新考古发现,3000多年前茶卡地区就有人类居住和活动,这就将人们对茶卡盐湖可能的开发利用又大大提前了。
    ④茶卡盐湖以生产食盐为主,成品盐的氯化钠含量在97%以上。这里的石盐矿层平均厚度为4.9米,最厚处可达15米,已探明的盐储量在4.4亿吨以上,可供全国人民食用70多年。在茶卡盐湖,只要揭开湖面上几厘米到十几厘米厚的一层混有泥沙的卤盖,下边就是厚达几米至十几米的盐层,将盐矿采出后用水冲洗干净,就成为原盐了。盐湖,以生产食盐为主,但盐湖能为人类提供的矿物还有石膏、芒硝、镁盐、碱类,甚至有些“特种盐湖”还能出产锂、钾、铯、铷、锶、溴等稀有的工业原料,如察尔汗盐湖、扎布耶盐湖等。察尔汗盐湖是中国最大的盐湖,是一个以液体钾盐为主,固、液态矿并存,并伴生硼、锂、镁、溴等元素的综合型大型钾盐矿床,氯化钾的总储量达到5.4亿吨。
    ⑤对中国这样一个多盐湖的国家来说,目前已开发的盐湖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特别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来说,盐湖分布广、数量多,盐湖的矿产、生物、环境等资源可开发的潜力极大。盐湖资源开发成本低,建设周期较短,还可以进行多元化综合性开发,科学规划,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盐湖产业链,对西部的发展建设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说明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介绍我国盐湖的分布情况、茶卡盐湖的位置及盐湖的利用前景。
    B.介绍我国盐湖的分布情况、茶卡盐湖的开发利用、盐湖的开发。
    C.介绍我国盐湖的概况(面积和形成原因)、茶卡盐湖的开发利用、盐湖的利用前景。
    D.介绍我国盐湖的概况(面积和形成原因)、茶卡盐湖的位置及盐湖的开发。
    小题2:第④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列数字举例子B.举例子分类别C.列数字作比较D.列数字作诠释
    小题3:阅读第②段概括“盐湖”形成需要的条件,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形封闭而低洼。B.有向湖泊汇集的河流而湖水难以外泄。
    C.受干旱与半干旱气候控制,湖泊的蒸发量超过补给量。D.地形是山间盆地。
    小题4: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到现在为止,盐都是一种稀缺的物质,一直是官方专卖。
    B.我国是个多盐湖的国家,盐湖都是分布在大小不同的山间盆地内。
    C.茶卡盐湖除生产食盐外,还能出产锂、钾、铯、铷、锶、溴等稀有的工业原料。
    D.盐湖资源可开发潜力极大,目前已开发的盐湖只有一小部分。开发盐湖资源,对西部的发展建设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题信息: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容易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答案解析
    查看解析
本试题 “盐 湖①过去以为盐是一种稀缺的物质,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可能与盐一直为官方专卖有关。去了柴达木盆地,去了青藏高原,你会惊讶地看到:盐是一种风景,是可以...” 主要考查您对

说明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
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说明文是三大实用文体之一,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明过程和事理的,使读者对这一事物或事理有所了解,给人以知识。

说明文类别划分:
一、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
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但是,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述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1.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2.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
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因此,不管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要求作者对说明的对象进行真实的介绍,这其中,我们不乏感受到文中的科学精神。
事物说明文是对事物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而事理说明文是对道理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

区别是前者针对事物,后者针对道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你要说明的事物。


二、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科学小品文或知识小品文)。


三、根据说明文的体系不同,还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
中国石拱桥》)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

1.总分式

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分,如《苏州园林》(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

————总,如《故宫博物院》
——总。

2.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为递进关系。如《向沙漠进军》。

3.分清说明文结构的方法

理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认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是怎样组合的,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不同:

1.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国石拱桥》。语文课本上的《恐龙》《海底世界》等等。

2.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的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敬畏自然》。同程序说明文一样,写作事理说明文也需要遵遁三个原则:
①了解事理。可以通过亲自观察研究或是查阅资料来了解事物的道理。只有自己先弄懂了道理,才可能向别人介绍;
②安排写作顺序。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首先是
逻辑顺序(事物的因果递进等关系),也就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认识事物的规律。
逻辑顺序不但要运用在段落关系上,句子之间也要按照这种顺序来写;
③选用合适的使用方法。


说明文阅读步骤及技巧:
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掌握为说明对象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和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还需要掌握文章中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以及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另外说明文阅读中也会考察说明文的结构形式,如总分式(总—分、总—分—总、分—总)、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


说明文是以
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根本任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
因此,阅读此类文章,自然也应该抓住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看看它是如何来
的。
 
三读
(一)、读抓纲——整体把握说明点

说明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某个事物或某个事物的某方面的知识。
而作者传达的这个知识,就是说明,也就是说明文的中心思想。方法主要有三点:

1.首先可抓住文章的标题明确说明点。
俗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说明文的标题往往揭示了说明的中心。
2.其次可抓住文章的结构归纳说明点。
一般说明文往往都会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内容进行说明,而有的说明文则需要我们把小说明点归纳起来,构成全文的说明点。
另外可抓住说明的顺序弄清说明点。
事物事理的本身是有其顺序的,人们认识事物事理也有一定的顺序,因此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也就有助于弄清说明的中心。
(二)、读精细——细部研讨方法点

要想把事物事理说清说透,就肯定离不开说明方法。
因此阅读说明文,就应当抓住主要的说明方法,并搞清楚各种说明方法的联系和作用,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内容和文章的结构。

(三)、读品味——捕捉咀嚼情感点

与其他文体一样,说明文中也同样着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这也正是我们理解课文所不可或缺的。

说明文阅读结构思路:
(一)、把握说明对象,辨识说明方法
1、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拟标语、提建议等。
2、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
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文的事物和特征。
(二)、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
 1、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
 2、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
 4、抓逻辑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常见方法有以下两种:①看内容,辨顺序。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②找重点词句辨顺序。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词语。▲理清了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就可根据顺序来划分。
(三)、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常见题型有如下两种:
1、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
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为什么?
③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2、分析、体味语言。说明文中文句的理解与品位主要有两种题型:
①请找出一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句子来分析。
②“ⅩⅩⅩ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答题时语言要规范:
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
答题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
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
答题三步走:
A.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
B.结合语境结实该词;
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
答题格式:
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不能,删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ⅩⅩⅩⅩ”词,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文写作:
说明的目的在于“以知益人”,它在很大程度上显示着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的精确性、明晰性、条理性。要准确地运用说明方法,必须有清醒的头脑,细微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要介绍清楚这一事物,必须把握住它的特征,才有准确性可言;不单写作说明文如此,阅读说明文也同样要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
2.要选好说明角度
事物的特征,往往是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同一事物,就会发现,它的特征不止一个。事物特征的多样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因为如此,要求我们在说明事物时要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读者对象,选好角度,确定重点,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
3.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要能把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特点准确、清楚地说明,还必须根据事物本身的条理和它的固有特征,选取合理的顺序来进行剖释。
所谓合理,是指在根据事物的特点和符合认识规律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种便于说清楚,也容易使人看明白的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以说明某一事物构造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构成部分的组合顺序或人们观察事物的先后顺序来进行说明;
(2)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形成的时间顺序来进行说明;
(3)以说明某些事物相互关系及其特点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先总体后局部来进行说明;
(4)以说明科学实验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实验本身的顺序进行说明。
最后指出,合理的顺序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多实践、勤总结积累。
4.要恰当地使用各种说明方法
恰当地、灵活地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有利于把事物(或事理)介绍清楚、剖释生动。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概括说明;定义说明;诠释说明;分类说明;举例说明;引用说明;比较说明;数字说明;图表说明;形象说明等等。
选用哪种方法要从需要出发,还要看作者本人的写作习惯,但大都是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对介绍事物(或事理)的认识和理解。
5.要运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说明
发现相似题
与“盐 湖①过去以为盐是一种稀缺的物质,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可能...”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