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语文

首页
  • 问答题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___________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___________尾巴底下歇凉。它们___________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1.给选文中的“______”处选择正确的答案。(   )
    A.常常 蜷在 老是
    B.老是 躲在 常常
    C.一直 躲在 老是
    D.老是 躲在 一直
    2.选文的第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松鼠的?用了哪三个形容词?这三个词为什么要按这样的次序排列?选文中的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的第二段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松鼠的外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用“清秀”来形容松鼠,突出了它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尾巴老是翘起来”中的“老是”能不能改为“总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在介绍松鼠尾巴时,不仅抓住了它的静态,还注意到它的动态描述,哪个动词能恰当生动地描述它的动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介绍松鼠四肢时,用了什么词性的词?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用下列两个词语造句。
    A.格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常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找找看,课文中哪些地方是运用拟人方法来说明小松鼠的。请摘出两三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解释下列词语,并扣住这个词写一段话,描述某一种小动物这方面的特点。(看清要求)
    (1)乖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警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最后一段补充说明有什么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语文问答题难度较难 来源:赵宁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 主要考查您对

近义词,反义词

解释词义、字义

造句

词性

描写方法

说明方法

说明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近义词,反义词
  • 解释词义、字义
  • 造句
  • 词性
  • 描写方法
  • 说明方法
  • 说明文阅读
近义词:
指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词。如“茂密”和“茂盛”、“美丽”和“漂亮”。
反义词:
指意义互相矛盾、对立的词。如:“大”和“小”、“吝啬”和“慷慨”。

注意事项:
1、组成反义词的一对词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如:长-短(长度),开头-结尾(过程),古-今(时间)。
2、不是任何一个词都有反义词。反义词以形容词最多,其次是动词;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书、笔)大部分没有反义词。
3、多义词可以有几个跟不同义项相配的反义词,如:快-慢、钝,清淡-浓郁、油腻。
4、反义词包括: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
5、只有广泛意义上的形容词才有反义词。确定的动词、名词之类的没有反义词,比如“飞”没有反义词;“鸟”没有反义词。


反义词使用作用:
1.运用反义词,可以揭示事物的矛盾,形成意思的鲜明对照和映衬,从而把事物的特点深刻地表示出来。
2.多组反义词连用,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强调核心意思的作用。
3.反义词可以构成对偶、映衬的句子,使语言更加深刻有力。

近义词使用技巧:
汉语中的近义词,如同满园的鲜花,五彩纷呈,香气各异,只要精心选用,恰当布局,就能充分表达思想感情,使文章生辉。
精心选用近义词,可以用同样的概念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
例如,恩格斯在悼念马克思时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叶圣陶的《春联儿》这样写:“老俞的小儿子胸口害了外症,他娘听信邻舍妇人家的话,没让老俞知道请医生给开了刀,不上有一天就死了。”
唐弢悼念高尔基又是这样写:“1936年6月18日,世界大文豪,新社会的创造和拥护者,出身于劳动阶级的作家马克辛·高尔基,在莫斯科逝世了。”
上面各例同样表达生命的终止,用词各不相同。
马克思是共产主义学说的创始人,又是恩格斯的朋友,所以恩格斯选用了含蓄委婉又符合死者特点的词语:“停止思想”、“睡着了”。
叶圣陶写老俞的小儿子,用了一般说法“死”,表达客观发生的情况,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而在悼念高尔基时,唐弢选用富有庄重色彩的褒义词“逝世”,表达了对死者的尊敬、热爱和深切的悼念。
自然,“死”的近义词许多。
有的富有口语色彩,其中有的含有褒义,带有惋惜之情,
例如:老了、走了、光荣了、去见马克思了;

有的含有贬义,带有憎恶之情,
例如:断气、挺腿、完蛋、翘辫子、见阎王。

有的富有书面语色彩,也有褒贬义分,
例如:
含褒义的有:逝世、去世、谢世、长逝、永别、殉职、殉国、牺牲等;
含贬义的有:毙命、丧命、暴卒等。

有的语词只能用在皇帝诸侯身上如:
薨、崩、驾崩、宾天等;

有的只能用在僧人身上,
如:涅盘、坐化、圆寂;
如用上道士身上升天,得道,成仙了等。
可见,近义词十分丰富,要使表情达意十分贴切恰当,不能不精心选用。


近义词反义词列举:
近义词:
气息——气味     凝望——注视   依然——仍然     芬芳——芬香   
蕴含——蕴藏     轻盈——轻快    宛若——仿佛    欢悦——喜悦   
静谧——安静     俏丽——美丽    迷惑——疑惑    勤勉——勤奋   
赋予——给予     雕琢——雕刻    绵亘——绵延    勉励——鼓励   
控制——操纵     争持——争论    要挟——挟制    竣工——完工   
回击——还击     真挚——真诚    忍耐——容忍    端详——凝视      
峻拔——陡峭     铭记——牢记    沉思——深思    顾惜——爱惜   
探望——探视     抱怨——埋怨    宽厚——憨厚    疑惑——困惑       
往常——以往     郑重——慎重    沮丧——懊丧    介意——在意   
着迷——沉醉     难过——难受    立刻——立即    谋面——见面   
慷慨——大方     渺小——微小    节制——控制    恩赐——赏赐   
威胁——恐吓     遨游——漫游    著名——闻名    特意——特别   
投身——投入     体验——感受    养育——培育    圣洁——神圣  
眷恋——眷念     宝贵——珍贵    宏伟——雄伟    领悟——领会  
凶猛——猛烈     无端——无故    稀奇——稀罕    允许——答应   
许愿——许诺    团聚——团员    悔恨——懊悔     忍受——忍耐   
羞愧——惭愧    严肃——严厉    此项——和蔼     殷勤——热情   
踌躇——犹豫    颓唐——颓废    憎恶——憎恨     告别——分别   
呼唤——呼喊    储备——贮存    阵亡——牺牲     亢奋——兴奋   
焦躁——急躁    清脆——清亮    徒劳——白费     缘故——原因  
纯熟——熟练    苏醒——清醒    幽静——清幽     陶醉——沉醉   
恬静——恬适    陌生——生疏    探访——访问     陈列——排列   
哀伤——悲伤    朴素——朴实    溺爱——宠爱     柔弱——虚弱       
竟然——居然    孤零零——孤单单    笑呵呵——笑哈哈
赞叹不已——赞不绝口    排山倒海——翻江倒海  不甘落后——不甘示弱
千方百计——想方设法    流连忘返——恋恋不舍  目不忍视——目不忍睹
蹑手蹑脚——轻手轻脚    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百折不回——百折不挠
浴血搏杀——浴血奋战    心惊肉跳——胆颤心惊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反义词:
明——灭        精致——粗糙    短暂——长久    湿润——干燥   
轻盈——笨拙    神奇——平常    欢悦——苦闷    静谧——喧闹   
坚硬——柔软    俏丽——丑陋    蜿蜒——笔直    巧妙——笨拙   
马虎——认真    藐视——重视    朦胧——清晰    普通——特殊   
增添——减少    远离——靠近    喜欢——讨厌    铭记——忘却   
复苏——沉睡    嘶哑——洪亮    魁梧——瘦小    僵硬——柔软   
蜷缩——伸直    瘦削——肥胖    宽厚——尖刻    从容——慌张   
幽静——喧闹    兴奋——平静    飞快——缓慢    悦耳——难听  
耐心——急躁    幸福——不幸    慷慨——吝啬    贡献——索取   
渺小——伟大    保护——破坏    特别——一般    浓密——稀疏   
甜美——苦涩    唯一——众多    允许——拒绝    伶俐——笨拙   
郑重——随便    老实——狡猾    个性——共性    深奥——浅显   
微弱——强烈    殷勤——冷淡    厚实——单薄    清晰——模糊   
俯下——仰起    热闹——安静    急速——缓慢    暖和——寒冷   
灵活——笨拙    凉快——炎热    衰老——年轻    亢奋——平静       
警惕——麻痹    粗糙——光滑    纯属——生疏    幽静——喧闹   
暂时——永久    明亮——黯淡    温柔——暴躁    端庄——轻浮   
提早——推迟    热乎乎——冷冰冰   不紧不慢——慌慌张张
无所顾忌——谨小慎微    恍然大悟——迷惑不解   断断续续——连续不断
狂风怒号——风平浪静     马马虎虎——认认真真  漫不经心——兢兢业业
词义:
是词的内容,是主观主体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特点的认识。
字义:
通俗的说是指字的意义、含义,通常一个字有几种意思。
词义性质:
词义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称作本义。
以本义为出发点,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会产生若干个与本义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意义,这就是词的引申义。词义的性质包括概括性、模糊性、客观性和民族性。
“词义”和“词意”区别:
“义”和“意”都有“意义;意思”的含义,一般来说,“义”是指概念义,是客观的;
“意”是指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是主观的。表示“词本身的意义”的词形要写作“词义”;
“词不达意”、“抒情达意”的“意”则写作“意”。
解释词义、字义技巧:
理解字义,词义的考查题型主要以选择、填空和问答题为主,阅读理解题中对句段环境下字、词义的考查也有涉及,此类题型的常用方法有:
一、查字典据词定义法。
有些词有好几种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统统也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比较用哪个意思最合适就选哪一条解释。
所以,勤查字典是理解词义的最好方法。

二、分解词素法。
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
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优美”,合起来就是“健康而优美”。

三、以旧带新法。
有些新词是以几个旧字组合而成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对旧字的理解带出新词的含义。
如“无价之宝”,“无价”,没有价钱,“之”是“的”,“宝”是“宝贝”,合起来的意思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贝”,指极为稀有的珍贵东西。

四、词义引申法。
有些词有本来的意思,还可以引申其他方面的含义,对这类词的理解,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原来意思,再理解它的引申义。
如“碰壁”原指把头撞在墙上,而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碰墙”指的是在黑暗的旧社会,革命者处处受迫害的意思,是引申义。

五、想象描述法。
如“草原”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狼狈逃跑”具体描述敌人逃跑时样子?虽然没有直接见过,但在间接认知积累。在书刊、电影、电视上看到过,用语言描述出来。

六、看图(画图、实物))理解法。
如“点缀着野花”“点缀”什么样的?黑板好比是那片草地,在黑板上画画(不规则的,有地方多,有的地方少,有的地方稀,有的地方密)

七、联系上下文解词法。
如《桥》中理解“乱哄哄”从文中哪儿能看出?上文描述的“疯了似的,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看出来的。

八、联系生活实际解词法。
“晨光熹微”是5、6点钟左右,那么这时候天上,太阳是什么样子的?(天快亮了,或是刚亮,太阳快出来或是刚露头的时候)。
这就利用学生人人都有的生活经验,把实际事物和词语概念联系起来。

九、找反义词比较理解法。
如理解“和颜悦色”找“严肃”这两个词正好是反义词,实际去“做表情”这两个词根本不用讲。

十、做动作理解法。
“颠簸”怎么讲?引导读句子“清晨,我们乘坐的汽车在高低不平的公路上颠簸”高低不平是什么感觉呢?

十一、换词(找近义词)解词法。
用近义词解词要注意这个近义词一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完全能理解运用的。不要出现以词解词,如“商量”解释为“切磋”。

十二、运用解词法。
如理解写彩虹的“五光十色”换“五颜六色”行不行?
比较后“五光十色”比“五颜六色”多个“光”。那我们去百货公司参观一下,走到卖布的地方那叫什么?
(五颜六色)走到瓷器的地方呢?再走到工艺品那儿呢?
(五光十色)大家过节时穿各种各样的衣服,就是(五颜六色)那天安门广场的节日焰火?冬天松花江畔的冰灯呢?(五光十色)通过这样运用一定不但理解了而且比较好地掌握了。 
造句: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制止,表示某种感慨。
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造句就是用词语组织句子。
造句注意:
造句事项是有一定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内容积极向上;
2、不要有语病;
3、应短小精悍;
4、要求原创。
造句技巧:
造句通常也是在主题干的附加知识点上进行考查,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读写和阅读理解能力.常用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在分析并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加以说明。
如用“瞻仰”造句,可以这样造:“我站在广场上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因为“瞻仰”是怀着敬意抬头向上看。
2、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
如用“鸦雀无声”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再也没有人说笑嬉闹,再也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
3、有的形容词造句可以用一对反义词或用褒义词贬义词的组合来进行,强烈的对比能起到较好的表达作用。
如用“光荣”造句:“讲卫生是光荣的,不讲卫生是可耻的。”用“光荣”与“可耻”作对比,强调了讲卫生是一种美德。
4、用比拟词造句,可以借助联想、想象使句子生动。
如用“仿佛”造句:“今天冷极了,风刮在脸上仿佛刀割一样。”
5、用关联词造句,必须注意词语的合理搭配。
如用“尽管……可是……”造句:“尽管今天天气很糟,但是大家都没有迟到。”这就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把关联词的几种类型分清并记住。
6、先把要造句的词扩展成词组,然后再把句子补充完整。
如用“增添”造句,可以先把“增添”组成“增添设备”、“增添信心”或“增添力量”,然后再造句就方便多了。
造句笑话:
① 昨晚我和同学到快餐店吃晚餐,我们点了两个汉堡、「鸡块一粪」…
师评:好吃吗?鸡粪?(鸡块一份)
② 我认为自己是个品学兼「忧」的好学生…
师评:你是该忧了——不及格。(优)
③ 在「崎岖坎坷」的人生「康庄大道」上,我们要坚定方向…
师评:此路可继世界八大奇迹兵马俑之后,登上第九大奇迹。
④ 早上起床整里「遗容」后,我们到学校集合,搭车前往垦丁毕业旅行
师评:不知道你家是哪一家殡仪馆?老师一直都不知道…(仪容)

词性:
词可先粗略的分成实词和虚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再细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叹词。

现代汉语词性:
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如“黄瓜、猪、马、羊、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中国。”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品质、友谊、方法。”
3、表示物质事物(无法分出个体的物质)的名称的叫做“物质名词”,如“火、水、大米。”
4、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和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来”,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
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注意:形容词前能加很。

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2、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3、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4、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代词
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表示指称时,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或某 种形状、数量、程度、动作等。他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有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
如“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别人、大家、大伙
(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你们自己、大家自己)”。
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
如“谁、什么、哪(问人或事物)、哪儿、那里(问处所)、几多(问数量)、
多、多么 (问程度)、怎么、怎样、怎么样 (问性质状态)、什么、怎样什么样(问方式行动)”。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
如“这、那(指人或事物)、这儿、这里、那儿、那里(指处所)、 这会儿、那会儿(指时间)、
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指性质、状态、方式、行动、程度)、
这些、那些、这么些、那么些(指数量)、每、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某、另、别(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个)”。
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
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注意:数词和量词通常被人们称为数量词。

副词
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
如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 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
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
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介词
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连词
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
如“和、及、或者、或、又、既”。
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助词
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
1、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
2、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
3、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

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
如“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拟声词
这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哗啦啦、呼啦啦”。


词类歌诀:
名词:
人和事物各有名,万千名目可辨清。
表示名称即名词,具体抽象有不同。
时间空间和地点,方向位置有专称。
主宾定谓都可作,名词具有多功能。

动词:
世间万物皆运动,于是动词相应生。
行为动作和发展,存在消失与变更。
心理活动及判断,一概可作谓语用。
能愿趋向两动词,配合谓语意更明。

形容词:
人有特征物有形,修饰动名靠形容。
事态动作有性状,描摹性状用形容。
形容词语极丰富,准确修饰需深功。
形容词语功能多,主要充当状谓定。

数词:
数词即为表数目,确数概数和序数。
确数包括整分倍,不定数目是概数。
整数前加老第初,排列顺序是序数。
分数倍数表增加,减少只能用分数。

量词:
表示单位量词全,单位各异按习惯。
事物行动作统计,物量动量分两款。
量词数词相结合,数量短语功能全。
动量短语居动后,物量短语在名前。

代词:
代词代替人事物,按照作用分三族。
人称代词我你他,咱们自己和大家。
疑问代词谁什么,进地性状数如何。
提示代词这和那,每名某另别其他。

副词:
副词修饰动与形,范围程度与时间。
肯否估计与情态,语气频率用法全。
稍微没有全都偏,简直仅仅只永远,
已经曾经就竟然,将要立刻刚偶然,
渐渐终于决忽然,难道连续又再三,
也许必须很非常,最太十分更马上,
越极总挺常常再,屡次一定也不还。
时名副名看加在,名前可加副不来。
前很后名都不行,单独回答更不能。

介词:
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修饰动形要记牢。

助词:
结构助词的地得,时态助词着了过,
语气助词啊吧呢,他词后边附加义。

连词:
和同与跟关中间,或者以及带关联。
介词连词难分辨,换位不变才是连。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
一、词类定义
词类是指词的语法分类。对于个体的词来说,它所属的词类也称词性。
 
二、词类划分依据
古代词类划分的标准有两个:语法功能和意义。
语法功能:主要是指能否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以及充当什么样的句子成分;
意义:是指词是否具有词汇意义以及具有什么样的词汇意义。
依据这两条标准,古代汉语中的词可以划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1.古代汉语判断句:
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对事物的属性做出判断的一类句子。
2.被动句都是动词谓语句。
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就是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施受关系的不同来加以区分的;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该句子就是主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该句子就是被动句。
3.古代句子成分的位置。
语序,指充当句法成分的词语在句中的位置顺序。
汉语语序的基本规律是诸主谓关系,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动宾关系,动词在前,宾语在后;
偏正关系,状语、定语在中心语前,补语在中心语后。
古代汉语特殊语序中主谓倒装好宾语前置现象。
主谓倒装句,谓语提前到主语之前。宾语前置句,宾语置于动词之前。
4.古代句子成分的省略。
省略是句子被省略了其中某个部分成分个,被省略部分一般可以从上下文找到并确定地补上。
5.词类的活用。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首先确定其属于实词或虚词,以及属于实词或虚词大类中具体属于名词……)。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三、实词和虚词。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而且具有一定词汇意义。
虚词则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没有词汇意义。
实词的分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和副词。
虚词的分类:虚词可以分为:介词、连词、语气词。


描写手法: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它分为细描与白描、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虚写与实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物体描写、细节描写、渲染与烘托、欲扬先抑、联想和想象等。

描写分类:
一、从描写对象的自然属性来分:
可以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兼写人物和场景)。
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环境描写又分为:
1.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2.社会环境描写,一般指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

二、根据叙述人的表现手法:
又可以将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分为: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3.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
4.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在内的一些细小换届的细致描写。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从一般意义上讲表现手法要比写作手法来得宽泛,可以说两者之间是领属关系,因为表现手法可以是戏剧中的表现手法,美术中的绘画笔法等等,而写作手法仅仅是在写作中运用的一些手法。
而描写手法也要比修辞手法范围大,不过它们两者之间是交叉关系,即描写手法中有许多是借助于修辞手法的,而修辞手法中有一部分则不属于描写手法。
而至于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应该是前两者中包括了后两者。
一、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1.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
2.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3.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4.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5.因此表现手法一般可以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这三大类。

二、写作手法:
是人们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语言文字表现文章内容的基本形式。如开头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结尾的方法。
1.写作方法还因问题不同有所不同:记叙的方法、说明的方法、议论的方法、描写的方法、抒情的方法、修辞手法等。
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
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
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最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夸张、对比、比喻、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动静结合、寓景于情、托物言志等。
2.具体一点细分一下,写作手法那么又可指特定文学样式中的一些技法,如结构短篇小说的写作手法:“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法、“一箭双雕,一点两面”法、“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银丝串珠,数点一线”法、“明线暗线——双环连套”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法、“盆中藏月,以小见大”法、“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法。
因此写作手法也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三、描写手法: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分细描与白描、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虚写与实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物体描写、细节描写、渲染与烘托、欲扬先抑、联想和想象等。

四、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即象征、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对偶、反问、设问和双关、谐音、用典、互文、叠词等。

概念辨析:
一、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其它方式来抒发感情,语言比较冷静客观。或借人物之口来抒情。或通过特定的语调来抒情。
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古讽今等。

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也叫直抒胸臆。

二、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
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
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

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三、表现手法与描写手法。
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实际上都是一种创作方法,但其内涵不同。
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
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

描写手法从描写的对象可分为。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个方面;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场面描写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
从描写的详略看,可分为细描和白描。
从描写的方法看,可分为实写和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四、说明方法与说明方式。
说明方法和说明方式通常只能在说明性文体中出现。
说明方法一般包括分类别、作比较、用比喻、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
说明方式一般指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
平实说明是指用平易朴实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外形、功能或事理的进程、结果,其主要手段是使用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配图表这些说明方法和运用科学术语、专有名词等;
生动说明主要指用华丽的词藻对说明对象加以描绘、刻画,使其形象、生动、感人、有力,其主要手段是运用引言论、用比喻、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以及大量使用影容词、副词、叹词等。 

五、论证方法与论证方式。
论证方法和论证方式一般只能在议论性文体中出现,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另外论证方法还包括对比法、类比法、喻证法、引证法、反证法、归谬法等。
论证方式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说明方法
是写说明文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的方法。
说明方法有很多种,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释义: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引资料、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假设,这11种。
中学常见的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引资料、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
(1)举例子:
列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
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2)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
运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
(3)列数字:
使用数字对说明对象进行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引用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不能用。
(4)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出具体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可以同类相比,也可以异类相比,可以“横比”,也可以“纵比”。
(5)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如:“在一些山区的沟谷中,由于地表径流对山坡或沟床不断地冲蚀挖掏,山体常常崩塌滑坡,塌滑下来的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被水流挟带搅拌,变成粘稠的浆体,在重力和惯性的作用下急速奔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泥石流。”
(6)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做诠释法。
例:“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
(7)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例: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
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等。
(8)摹状貌:
摹状貌,从表达方式上来看,应归于描写。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生动、具体。
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的“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9)列图表:
为了把十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就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某些事物解说更直接了当。更具体。

说明方法思路技巧:
(1)明确说明对象
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人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那么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等。
②抓首总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2)抓住事物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宽窄、正反)等等方面。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例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
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3)归纳说明方法
阅读说明文时,可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4)逐段概括要点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
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5)把握中心
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
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
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
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
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怎样的事理。
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6)体会语言准确性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当然,文字的生动性也应充分注意。


说明方法的作用及意义: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
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更真切,以便读者理解, 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具体介绍知识的作用。
(举什么例子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2)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条理清析。 
(对什么进行分类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3)列数据:
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具体。 
  (列举具体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4)作比较:
把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 
  (把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突出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
    注: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5)画图表:
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通过什么图表的展示,使读者对什么的理解更直接、更具体)
(6)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精练、更严密。  
(给什么下定义,科学、准确、精练、严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内涵)
(7)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 
(8)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把什么比喻成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9)摹状貌:
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
(10)引资料:
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 
(引用什么资料,更充实具体地说明了什么)
说明文:
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说明文是三大实用文体之一,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明过程和事理的,使读者对这一事物或事理有所了解,给人以知识。

说明文类别划分:
一、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
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但是,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述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1.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2.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
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因此,不管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要求作者对说明的对象进行真实的介绍,这其中,我们不乏感受到文中的科学精神。
事物说明文是对事物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而事理说明文是对道理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

区别是前者针对事物,后者针对道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你要说明的事物。


二、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科学小品文或知识小品文)。


三、根据说明文的体系不同,还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
中国石拱桥》)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

1.总分式

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分,如《苏州园林》(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

————总,如《故宫博物院》
——总。

2.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为递进关系。如《向沙漠进军》。

3.分清说明文结构的方法

理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认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是怎样组合的,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不同:

1.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国石拱桥》。语文课本上的《恐龙》《海底世界》等等。

2.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的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敬畏自然》。同程序说明文一样,写作事理说明文也需要遵遁三个原则:
①了解事理。可以通过亲自观察研究或是查阅资料来了解事物的道理。只有自己先弄懂了道理,才可能向别人介绍;
②安排写作顺序。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首先是
逻辑顺序(事物的因果递进等关系),也就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认识事物的规律。
逻辑顺序不但要运用在段落关系上,句子之间也要按照这种顺序来写;
③选用合适的使用方法。


说明文阅读步骤及技巧:
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掌握为说明对象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和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还需要掌握文章中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以及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另外说明文阅读中也会考察说明文的结构形式,如总分式(总—分、总—分—总、分—总)、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


说明文是以
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根本任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
因此,阅读此类文章,自然也应该抓住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看看它是如何来
的。
 
三读
(一)、读抓纲——整体把握说明点

说明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某个事物或某个事物的某方面的知识。
而作者传达的这个知识,就是说明,也就是说明文的中心思想。方法主要有三点:

1.首先可抓住文章的标题明确说明点。
俗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说明文的标题往往揭示了说明的中心。
2.其次可抓住文章的结构归纳说明点。
一般说明文往往都会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内容进行说明,而有的说明文则需要我们把小说明点归纳起来,构成全文的说明点。
另外可抓住说明的顺序弄清说明点。
事物事理的本身是有其顺序的,人们认识事物事理也有一定的顺序,因此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也就有助于弄清说明的中心。
(二)、读精细——细部研讨方法点

要想把事物事理说清说透,就肯定离不开说明方法。
因此阅读说明文,就应当抓住主要的说明方法,并搞清楚各种说明方法的联系和作用,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内容和文章的结构。

(三)、读品味——捕捉咀嚼情感点

与其他文体一样,说明文中也同样着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这也正是我们理解课文所不可或缺的。

说明文阅读结构思路:
(一)、把握说明对象,辨识说明方法
1、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拟标语、提建议等。
2、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
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文的事物和特征。
(二)、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
 1、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
 2、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
 4、抓逻辑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常见方法有以下两种:①看内容,辨顺序。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②找重点词句辨顺序。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词语。▲理清了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就可根据顺序来划分。
(三)、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常见题型有如下两种:
1、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
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为什么?
③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2、分析、体味语言。说明文中文句的理解与品位主要有两种题型:
①请找出一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句子来分析。
②“ⅩⅩⅩ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答题时语言要规范:
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
答题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
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
答题三步走:
A.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
B.结合语境结实该词;
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
答题格式:
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不能,删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ⅩⅩⅩⅩ”词,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文写作:
说明的目的在于“以知益人”,它在很大程度上显示着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的精确性、明晰性、条理性。要准确地运用说明方法,必须有清醒的头脑,细微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要介绍清楚这一事物,必须把握住它的特征,才有准确性可言;不单写作说明文如此,阅读说明文也同样要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
2.要选好说明角度
事物的特征,往往是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同一事物,就会发现,它的特征不止一个。事物特征的多样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因为如此,要求我们在说明事物时要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读者对象,选好角度,确定重点,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
3.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要能把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特点准确、清楚地说明,还必须根据事物本身的条理和它的固有特征,选取合理的顺序来进行剖释。
所谓合理,是指在根据事物的特点和符合认识规律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种便于说清楚,也容易使人看明白的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以说明某一事物构造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构成部分的组合顺序或人们观察事物的先后顺序来进行说明;
(2)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形成的时间顺序来进行说明;
(3)以说明某些事物相互关系及其特点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先总体后局部来进行说明;
(4)以说明科学实验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实验本身的顺序进行说明。
最后指出,合理的顺序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多实践、勤总结积累。
4.要恰当地使用各种说明方法
恰当地、灵活地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有利于把事物(或事理)介绍清楚、剖释生动。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概括说明;定义说明;诠释说明;分类说明;举例说明;引用说明;比较说明;数字说明;图表说明;形象说明等等。
选用哪种方法要从需要出发,还要看作者本人的写作习惯,但大都是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对介绍事物(或事理)的认识和理解。
5.要运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说明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