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政治

首页
  • 材料分析题
    2010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日,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等同首都各界群众代表一起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并向抗日战争烈士敬献花篮,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在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时,胡锦涛强调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万众一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而不懈奋斗。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民族精神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你赞同这种说法吗?根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今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何在?请对我国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出方法论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山西省模拟题政治材料分析题难度极难 来源:吴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2010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日,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等同首都各界群众代表一起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并向抗日...” 主要考查您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及其的丰富和发展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抓重点、分清主流和支流)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中华民族精神及其的丰富和发展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
  •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抓重点、分清主流和支流)
  •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的。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

第一,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了不同民族的发展道路。如英、法两国的文化传统不同导致其革命道路之异。
第二,不同性质的文化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起消极作用。

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的崛起,不仅丰富文化消费,而且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的相互交融:

①从国内看,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完善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②从国际上看,奉行霸权主义国家借助文化渗透方式,推行霸权主义,危及国家文化安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③启发和要求: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国际政治斗争越来越多地通过文化的竞争和冲突反映出来。我们要在国际政治斗争中抵御风险、取得主动,必须重视文化的力量,充分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增强文化实力和文化竞争力,促进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文化的反作用:

(1)文化是依存于社会又反作用于社会的精神力量,但它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
(2)文化虽然也能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始终是第二位的,它不可能与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等量齐观。
(3)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表现为不同性质的文化促进或阻碍经济、政治的发展或变革。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对文化的作用要作具体分析。
(4)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和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可能会超前于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或者是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注意区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主要是指经济、政治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是文化与经济、政治在当今时代的显著特点,主要是指文化与经济、政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与增强综合国力关系:
(1)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2)有无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3)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理解弘扬民族精神和经济建设没关系:
学生易忽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围绕经济建设展开,但民族精神不是可有可无的,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保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必要性
①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途径 内容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 每个公民都要积极投身文化建设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准确把握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的具体表现

时间 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 具体表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特别提示: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体现,民族文化有一个积淀的过程,民族精神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因此,我们说民族精神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我们在把握民族精神时,必须与具体时代结合起来。

全面理解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1)民族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5)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认识误区:

误 区 剖 析
民族精神一经形成就永恒不变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另外,还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弘扬民族精神就能推动现代化建设 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意识,能为中华民族的腾飞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它不能直接对客观事物起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把民族精神转化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作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振兴。中国的发展不是走西方发达国家那种依靠经济掠夺、军事扩张实现现代化的民族扩张主义道路,而是通过振奋民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和平发展。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二者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因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会削弱而只会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弘扬、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含义:
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含义 作用
爱国主义 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团结统一 一个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维护统一、顾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 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爱好和平 一个民族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的精神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勤劳勇敢 一个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不惧艰难的精神 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自强不息 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 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的具体表现:

时间 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 具体表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中华民族精神基本特征:
(1)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深厚的民族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2)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爱国主义:
(1)地位和作用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②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特点和主题
①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弘扬爱国主义的现实意义

分析角度 内容阐释
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弘扬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文化与人的关系 ①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并给人以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提高人们辨别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能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动员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①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②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思想道德建设 ①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人们行为选择提供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

中华民族精神各方面的相互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区别 含义 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规律客观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侧重 侧重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反对主观主义  侧重于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办事 侧重于在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反对“一刀切”
角度 从唯物论角度指出了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和途径 从辩证法角度指出了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和途径
联系 ①都突出强调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表现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否则,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但要做到这件事,决不是轻而易举的,规律是事物和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它看不到也摸不着,人们要想掌握客观规律就必须下一番功夫。
(3)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易错点: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提醒: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为前提。二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否定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唯心主义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含义: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具体要求: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反对错误观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特别提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除了三点具体要求外,还必须从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实际出发,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2)原理内容: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1)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与时俱进。
(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区别 含义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地位 处于支配地位 处于从属地位
作用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联系 ①相互影响。主要矛盾由于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因而它的存在与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虽然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主要指两种情况:主要矛盾解决了或者基本上解决了;原来的主要矛盾虽然并没有解决,但其它矛盾可能更为突出,也会发生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

矛盾主、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
联系  ①相互依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矛盾双方力量此消彼长,不断运动变化的结果。矛盾的主次方面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
区别 含义 在事物内部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地位  处于支配地位 处于被支配地位
作用 起主导作用 不起主导作用

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关系:

主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
区别 外延不同 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比较而言的。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而次要矛盾则可以有多个 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就“同一矛盾”的双方比较而言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个,而次要方面也只有一个
内涵不同 主次矛盾讲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主次矛盾都有各自的矛盾的主次方面 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是“矛盾侧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
作用不同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其原因是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其原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又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
方法论意义不同 主次矛盾关系原理,要求做事情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能忽视一般 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能忽视支流
实践的方面不同 做题时判断主要矛盾要注意以下字眼,如“重点”“中心”“关键”“突破口”等 做题时判断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注意以下字眼,如“主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优劣”等
联系 ①都是讲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都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
②都是重点论所要把握的重点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所以,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掌握矛盾分析法,就是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3)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对矛盾分析方法的通俗表述,同时矛盾分析方法又是矛盾共性与个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它的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一要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二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理论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2)原理内容: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反对错误倾向: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
①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即针对不同情况、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办法。


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较:

区别:
(1)含义不同: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2)理论依据不同: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依据是物质决定意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依据是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3)哲学范畴的类属不同:
一切从实际出发属于唯物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属于辩证法。
联系:
二者具有一致性,都要求了解实际,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

(1)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对矛盾分析方法的通俗表述,同时矛盾分析方法又是矛盾共性与个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它的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一要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二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发现相似题
与“2010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日,党和国...”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