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战爆发后,美国宣布中立。它利用“中立”地位同各交战国作生意,通过出售军火,提供贷款,大发横财,国力大增。1917年,在交战双方都已精疲力竭的时候,美国终于参战。美国的参战对当   时的局势发生了重要影响,无论在政治、军事还是财力方面,使协约国受益极大。
    材料二:当时刊登在英国《笨拙 》杂志上有一幅漫画:美国鹰嘴中衔着一根象征和平的橄榄枝,美国总统威尔逊对鹰说道:“啊!我把你变成一只多么好的鸽子呀!”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为了进一步控制中国,怂恿段祺瑞政府参战;美国怕日本势力扩张影响其在华利益,则支持黎元洪反对参战。于是发生了段祺瑞和黎元洪之间的“府院之争”,最终中国宣布加入协约国集团,1917年8月对德宣战,但没有出兵,派二十多万中国劳工前往欧洲战场。大战造成2万多中国劳工伤亡。
    (1)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简析美国在战争初期实行中立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揭露了美国这一政策怎样的本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美国是什么时候参战的?美国参战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日本支持中国参战、美国反对中国参战各自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美国参战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局有何影响?中美参战能改变一战的性质吗?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同步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王志超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大战爆发后,美国宣布中立。它利用“中立”地位同各交战国作生意,通过出售军火,提供贷款,大发横财,国力大增...” 主要考查您对

三条战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三条战线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条战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分布在三条战线上,分别是:西线英法同德国作战;东线德奥同俄国作战;南线奥匈对塞尔维亚和俄国。其中西线是一战的主要战场。

马恩河战役:
一战时候发生在西线战场上的著名战役。德国同英法联军在马恩河流域200公里的战线上展开会战,双方共150万人参加战斗,是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的决战,稳定了西线局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三线作战图:


一战中的战争机器——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马克”Ⅰ型坦克为突破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局,迫切需要研制一种火力、机动、防护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
1914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战场陷入了僵局。正在英国远征部队服役的斯温顿中校提出,需要制造一种能够在遍布铁丝网的战场上开辟道路、翻越壕沟并能摧毁和压制机枪火力的装甲车来打破西部前线的这种沉闷僵局。当时的英国陆军对此毫无兴趣,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却如获至宝,下令组建“陆地战舰委员会”,亲自领导“陆地战舰”的研制工作。
1915年2月,英国政府采纳了E.D.斯温顿的建议,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于1915年9月日制成样车进行了首次试验获得成功,样车被称为“小游民”,全重18.289吨,装甲厚度为6毫米,配有1挺7.7毫米“马克沁”机枪和几挺7.7毫米“刘易斯”机枪,发动机功率77.175千瓦,最大时速3.2千米,越壕1.2米,能通过0.3米高的障碍物。1916年生坦克产了“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该坦克乘员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雄性”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仅装5挺机枪。
1916年9月15日,有48辆“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但因为各种原因只有18辆投入了战斗。同时丘吉尔也为了不让德国人察觉这样新式武器,于是便以“水箱(tank)”这一海军术语为这一个新式武器命名(关于“坦克”这一名称的由来说法很多,有一说是坦克发明后,一个人嘲笑坦克像个大水箱(tank),谁想到这个名称便以此传来了;还有一说,是为了保密。总之,“坦克”这个名称的由来有很多版本)。结果这一名称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这个单词的音译。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于1914——1918年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这场战争。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中文又常称为“欧战”。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在战争期间,很多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加入协约国。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左右的人丧生,2,000万左右的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估计损失约1,700亿美元。战争的导火线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塞尔维亚对奥匈作战),其中又以西线最惨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1.核心: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必然性:全球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形成;
3.可能性: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德国为首的国家要求重新划分世界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而进行的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
2.对塞尔维亚而言,是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带来的启迪:
1.我们要通过正当的经济手段促进自身发展;
2.我们应当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尽量避免战争;
3.我们应当正确的应用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
4.我们要警惕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泛滥。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线索:

简述一战对科技的影响:
1.冶金业,军方需要更厚、更耐高温的装甲钢板,需要使用寿命更长的,更可靠的枪管(机枪)
2.造船业,需要更大、速度更快的军舰,对发动机要求更高。
3.无线电通讯,跨国界的战争,需要功率更加强大的电台。
4.汽车。一战后,反应灵敏的军官,已经隐隐意识到了摩托化行军的长处。
5.飞机。一战时已经有了比较原始的空战,制空权的优势已经显现出来。
6.其它方面,后勤保障涉及到纺织、医疗、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等很多行业。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大战爆发后,...”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