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材料一: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中国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的说法,请从经济政策调整的角度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专家闻一在《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
    (2)材料二提及的“退却年代”在国家农工商政策上有何表现?列宁称这种“退却”让苏俄(联)“打破了坚冰,指明了航向”,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为了解决农业危机,罗斯福政府同农场主签订了大量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小麦、马铃薯和牛奶等农牧产品,屠杀猪、牛、羊等牲畜。
    材料四: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在食品价格较快上涨、流动性充裕较强等因素共同推动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不断走高。特别是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往往达到两位数。为此,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增加供应、促进流通、打击炒作等一系列措施。
    (3)据材料三概括罗斯福解决农业危机的做法,并指出材料三、四中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目的的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0117模拟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材料一: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 主要考查您对

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重农抑商

“海禁”与“闭关锁国”

罗斯福实施新政

新经济政策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 重农抑商
  • “海禁”与“闭关锁国”
  • 罗斯福实施新政
  • 新经济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概念:

明朝中后叶,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为购买劳动力增值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以及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因素。其实质是农耕社会中孕育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雏形。


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

1、表现微弱、稀疏;
2、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
3、.发展水平低;
4、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


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一)产生:
明朝中后期手工业逐渐发达,体现在手工工场即家庭作坊的数量.规模扩大,生产工具与技术更新,产量增加。最重要的是当时在江浙一带(如苏州、松江)的丝织业出现了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机工”和以生产丝绸获取利润的“机户”,即早期雇佣工人与资本家。“机户出资,技工出力”标志着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形成,也就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
(二)出现:
1、条件: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条件——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
2、产生: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方纺织业。
3、概况:
(1)苏州: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出现劳动力市场。
(2)景德镇:常年受雇者按年或按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钱;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高和劳动效率较高。
(3)苏州地方出现以丝织业的”机户”,雇佣机工生产。“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4、实质:
他们之间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缓慢发展原因:
1、政治方面: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主要原因)。
2、经济方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民贫困,购买力十分低下,影响了国内市场;
3、政策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地主和大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关卡众多,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4、外交方面: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不能拥有国外市场。


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中国封建王朝限制、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地租征收,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
2、原因: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兵源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长期斗争使统治者认识到解决好农民问题是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关键。


重农抑商的发展:

1、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中有奖励耕织的政策。
2、汉初,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北魏至唐前期,鼓励农民垦荒。
4、元朝,元世祖设立管理农业的机构;组织编写《农桑辑要》;禁止毁农田为牧地;招募流亡,鼓励垦荒屯田;兴修水利。
5、明清前期,政府大力奖励垦荒。  

重农抑商的影响:

1、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2、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不利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重要原因.



“海禁”与“闭关政策”政策:

1、原因:
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它使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味于世界大势,盲目排外。
②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明朝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清朝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倭寇骚扰与西方殖民者的扩张。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日益严重,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日益疯狂,威胁中国沿海安全和清政府的统治,这是清政府实行此政策的客观原因。
从根本上看,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2、表现:
①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②清朝:海禁、迁界;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对外贸易。
3、影响:
①曾起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②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交流,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 


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分析:

1、原因:
①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
③从根本上看,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2、后果:
①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封建自然经济,使之难以瓦解;
②“海禁”的后果:日本对中国的商品需求量扩大,“海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
③清代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隔绝了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他上台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让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2、主要内容:
①新政是以整顿银行业开始的,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银行休业整顿,恢复银行的信用,这是一种应急性措施,旨在迅速稳定金融资本市场。真正具有改革性意义的措施则是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它实际上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具体实践。这一货币政策的推行必然是宣布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可以提高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刺激出口,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地促进美国国内公共工程事业的发展。庞大的工程开支,来自于政府的财政干预,部分开支就是美元贬值造成通货膨胀所得。但是由于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元贬值必然加剧其它各国的经济困难,推迟了他们的经济复兴。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中心措施是通过工业复兴法,其目的在于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但并未触及企业的所有制。其中有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的规定,则起了扩大消费、提高生活水平、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③调整农业的政策。
实际上是政府通过奖励补偿等手段来压缩农业产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这样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利于环境保护。国家收购农产品等措施则起了国家监督调节经济的作用。
④推行“以工代赈”。
兴办公共工程等系列措施,实际上通过扩大内需来刺激生产发展,起到了调节生产与消费矛盾的作用,同时由国家调节再分配。
3、意义:
(1)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中下层民众也得到了一定的好处。
(2)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发展道路,其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3)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在1918~1921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战争结束后,鉴于形势的变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重新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于1921年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两种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1)在目的方面: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在内容上: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关系,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
(3)在成效方面: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社会动乱;后者则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4)实施证明,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则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其中的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两种政策的交替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肯定了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作用,采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新经济政策概况:

1、背景:
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但是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实施: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会上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3、内容:
(1)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
(2)在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3)在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4、意义:
(1)理论意义:
它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实践意义: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新经济政策分析:

(1)从原因看,其出现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主要从两方面分析。
首先,直接原因是为了克服由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其次,从深层次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2)从本质特征看,新经济政策是坚定的无产阶级政策,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其本质特征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治、经济领导权的前提下:
第一,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
第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第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利用物质利益,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发现相似题
与“材料一: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