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由日本右翼团体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再次被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通过。这套《新历史教科书》否认、歪曲,甚至美化日本侵华的历史。下列哪些历史事实能够有力驳斥日本右翼势力的谎言,还历史本来面目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侵占中国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
    ②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③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     ]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由日本右翼团体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再次被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通过。这套《新历史教科书》否认、歪曲,甚至美化日本侵华的历史。下列哪些历史事实能够有力...” 主要考查您对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甲午中日战争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对比中国和日本,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制度的落后:
中国:清朝实行了封建制度,虽然进行了洋务运动,但仅限于技术层面,没有触及封建体质,腐败的封建体制抵制了中国发展的潜力,也直接影响了国家对战争的组织效率。
日本:明治维新后已经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与天皇专制相结合,既大大地激发了国家的潜力,也使国家对战争的组织高效有力,从而保证了日本在战争中的胜利。
2.国力贫弱:
中国: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无法与资本主义相抗衡;另外,西方列强的军事和经济侵略也削弱了中国国力。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加强。
3.领导人的政策:
中国:虽然清政府内部有主战的一方,同时也有大批的爱国官兵英勇抗敌,但是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各有打算。慈禧太后害怕战争中削弱其最高统治地位,一心向求和;并且还把建设海军的资金挪用去建颐和园。李鸿章将北洋舰队当做了私人资本,不愿意在其战争中消耗。
日本:明治维新后制订了明确的“大陆政策”后,一直在严格执行,并且上行下效。日本天皇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发展海军力量。


主要战役:
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
(1)平壤战役:战争爆发时,慈禧太后正筹备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李鸿章则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方针,而日本却步步进逼,平壤战役爆发,平壤战略位置重要,清军将领执行李鸿章的命令,贻误战机。主帅叶志超弃城而逃,使日军顺利占领平壤。
(2)黄海战役。中国战舰损失5艘,但主力尚存。而李鸿章不准出战,使日本取得了制海权。
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
(3)辽东之战:在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指导下,清军败退。随后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大屠杀,揭露了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4)威海之战: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清军未能乘日军登陆时出击,坐视敌人上岸,使北洋军陷入日军的夹击之中,最后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甲午中日战争主要经过: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指1900年(清光绪26年)英、法、德、美、日、俄、意、奥八国组成的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帝国主义为了为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并借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比较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都是列强联合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2)两次战争中,都曾攻占清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并在北京进行了残酷的烧杀抢掠,都是迫使清最高统治者出逃。
(3)都曾建立过殖民统治机构。
(4)都迫使清政府屈服,促进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2、不同点:
(1)发生时代背景不同,前者发生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后者发生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2)战争的直接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后者是以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侵略利益。
(3)战争的结果对中国的影响程度不同,后者较前者危害更大,影响更深,使中国社会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
1900年——1901年9月。
2.背景: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3.目的:
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扩大在化利益。
4.参与者: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5.结果:
签订了《辛丑条约》。
瓦德西:
瓦德西(1832-1904),德国将领。1870年普法战争时任上校参谋长,1888年至1891年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1898年任陆军总监。1900年晋升为陆军元帅,同年8月启程来华,9月正式就任八国联军统帅,残酷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纵兵在京城等地大肆劫掠。1901年6月回国。八国联军在中国遭到义和团的英勇抗击,使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彻底破灭。瓦德西在写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七七事变:
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于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宛平县(今属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制造的军事冲突。日军挑起事端、进而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后,中国军队在平津地区奋起抗击日军侵略的作战,称为卢沟桥抗战。“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开始。
七七事变:
1、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先后占领东北三省,热河,察哈尔等省,继续向南进逼,企图占领华北地区,日军动三面包围了北平,形势十分危急。
2、经过: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军队的拒绝后,向卢沟桥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3、结果:平津地区相继陷落。
4、影响:
(1)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2)全国人民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规模的全民族反侵略的战争。

为什么说七七事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和热河,1935年进逼山海关,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日军开始向华北渗透,何梅协定有赋予日本驻军平津的合法权利,所以北平有驻军很正常,在九一八事变时,中国军队没有抵抗,所以仗没打起来,虽然马占山等人进行抵抗,但纯粹是个人行为,与政府无关,卢沟桥事变时是中国政府军第29军进行的正规抵抗,蒋介石中央政府也发表了抗战宣言,所以中国政府决定迎战,故七七事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
七七事变:

发现相似题
与“由日本右翼团体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再次被日本文部科学省...”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