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调整经济政策和结构,是我党关注民生,富民爱民的体现。小华与同学们以“探究经济发展政策,思考富民道路”为主题,进行历史探究活动。请你也加入其中。
    【以农为本的变迁】
    材料一: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以农为本,商鞅变法采取了重农轻商的措施;宋代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轻商的观念有了一些改变,商业、海外贸易繁荣。然而,随着近代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经济处于落后状态。
    (1)商鞅变法哪一措施体现了“重农轻商”的观念?请举一例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例说明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简要说出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代工业的艰难】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图

    (3)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发展的特点?简要说明这种特点形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时代与时俱进】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并确立了新的经济所有制。新的时期,中国经济的腾飞开始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创新,中国经济顺应世界的潮流,插上科技的翅膀,奋起直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充满光明。
    (4)材料三中,请说出新的时期中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原因。世界经济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汲取历史的智慧】
    (5)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同学们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充满信心,同时还懂得一个道理,请你写出这个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陕西省中考真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调整经济政策和结构,是我党关注民生,富民爱民的体现。小华与同学们以“探究经济发展政策,思考富民道路”为主题,进行历史探究活动。...” 主要考查您对

商鞅变法

经济重心南移

宋代海外贸易兴盛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改革开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商鞅变法
  • 经济重心南移
  • 宋代海外贸易兴盛
  •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 改革开放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内容有: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织和军功。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因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做奴隶;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④统一度量衡,在秦国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这些措施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的性质和特点:
商鞅变法的实质是地主阶级发动的一个比较彻底的封建性质的改革,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王即位,“宗室多怨鞅”以至于商鞅被害。但是由于变法内容顺应了封建制的发展和历史趋势,加上新法已经推行18年,“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所以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

 

春秋

战国

目的

增强实力,争做霸主

确立封建制度,建立地主阶级专制统治

内容

发展生产,改革内政

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旧贵族特权

特点

维护旧的奴隶制

用封建代替奴隶制

阶级

旧奴隶主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统治,发展封建经济,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变法成功根本所在。
2、变法得到强有力的统治阶级秦孝公的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改革全面彻底。
3、法家思想的传播,商鞅个人对守旧势力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
4、商鞅取信与民,厉行法治,赏罚分明,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得到人民的支持。

商鞅变法成功的启示:

1、改革是变革旧秩序、旧制度的一场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新时代进步的潮流。
2、改革必然会遇到重重阻碍,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


南门徙木立信:

徙木为信: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于《史记·商君列传》有这样的记载:“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
意思是: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黄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斤黄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我国古代三次经济重心南移:
1.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永嘉南渡”,将先进技术也带到了江南。
2.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南北经济开始接近平衡。
3.南宋以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在先秦和秦汉时期,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开发较早,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
2.东汉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出现了南移的趋势
3.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4.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5.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6.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7.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国三次人口南迁:
1.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和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间的混战,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2.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得到更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被大量开垦,成为我国新的财富地区,到五代时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3.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两宋时期,北民的进一步南迁,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
1.社会稳定与否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往往是伴随北方的战乱对经济的破坏,而南方相对稳定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北民在南迁的过程中,不仅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同时也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经验带到南方,客观上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3.执政者的重视和正确的决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历史上,无论是东晋南朝时期,还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统治者一方面大规模兴修水利,另一方面都实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政策。使广大农民赋轻役稀,极大提高了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4.经济重心南移实际上是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现。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是否稳定、统治者是否重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南方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深刻说明了这一点。
市舶司:
市舶司是唐以来设置的管理对外事务的政府机构。唐代仅有广州一处设立,负责对外事务。北宋又增设了杭州、明州、泉州等,使外贸规模成倍扩大。宋代的市舶司类似于近代海关,而权力较大。商船出海,必须向它申请、具保才能起航,否则货物将被没收,人员将被惩处。
宋代时,我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和原因:
特点:
宋代的对外贸易是以水路为主的。
原因:
1.宋朝时南方物产丰富,在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方面,都逐步超过北方地区。
2.宋朝造船业发达,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政治中心的东移和南移。北宋都城在开封,南宋都城在临安。
4.国家不统一,战乱频繁,丝绸之路受阻,所以宋朝的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
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表现:
宋代的海外贸易在唐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1.宋朝与海外各国的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同南宋通商的国家有五十多个,其中最密切的是高丽、日本、交趾、占城等。
2.沿海地区对外贸易港口陆续增多,增加了泉州、明州、广州等贸易港口,其中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
3.进出口商品数量和品种大为增加,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远销日本;输入商品以香料、珠宝为主。

宋代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1.宋朝时江南地区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迅猛发展。
2.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3.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鼓励的政策,欢迎外国人在中国经商甚至定居,在一些较大的港口设立供有外商居住的蕃坊。国家还设立市舶司进行管理。
4.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平等贸易,友好往来,用丝绸、瓷器换取香料、象牙,每到一处都收到热烈欢迎。
宋朝泉州市舶司遗址:
 

中国民族工业:
民族工业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民用企业都应属于民族工业。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造船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揭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征:
1.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是本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而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与中国人向西方人学习相结合的产物。
2.发展不均衡;(后天畸形)
(1)地域:集中于沿海地区;(列强的侵略,自然经济解体早,交通方便,洋务企业多集中于此。)
(2)部门: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重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a.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投资;b.资金周转慢,产出时间长,不愿投资;c.更重要的是,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矿产,无法投资。)
3.地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在近代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主体)
4.前途:深受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中夹缝中艰难发展)
5.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6.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先天不足)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发展的特征和表现:

1、特征: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就决定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必然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2、表现:
(1)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发展是比较缓慢和艰难;
(2)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地区;3.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制约,整体水平落后。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及形成原因:
1.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出现民族工业的萌芽。
原因:第一个阶段的原因是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产生、甲午战争后出现“实业救国”浪潮初步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2.一战期间的民族工业“黄金时代”。
原因:第二个阶段的原因是内因是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外因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一战后至新中国建立前民族工业的凋谢、萎缩。
原因: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卷土重来、20世纪30到40年代,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导致的。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的实质是: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近现代和现代化建设开放的不同:
1、本质不同
①前者严重地践踏了我国的主权,后者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原则;
②前者“开放”中国是被动的,后者“开放”中国是主动的;
③前者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后者发生在社会主义时期;
④前者属于外国的侵略行为,后者则属于中国的自主行为
2、结果不同
前者开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开放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改革开放内容: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 改革开放的试验省—广东(14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2、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3、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4、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Economic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就是指具有全球性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大型企业。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
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2.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经济全球化让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

1.合理利用能源、资源问题;
2.保护环境、保护动植物问题;
3.控制人口增长问题;
4.开发和利用空间、海洋问题;
5.毒品蔓延问题;
6.国际恐怖活动猖厥问题;
7.核武器扩散问题等。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
(1)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采取符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放战略和政策,引进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本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
(2)促进国内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配置,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3)经济全球化也可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进程。
2、挑战:
(1)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
(2)经济全球化导致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更加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最底层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落后。
(3)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平衡发展也在加剧发展的不平衡趋势如不设法解决或抑制,将对投资构成潜在的威胁,刺激泡沫经济的发展,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
(4)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最大威胁,是它们的国家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受到挑战。
(5)对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带来巨大的压力。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传递和同步性加强,如何接受经济的正传递,抑制副传递,成为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原因、表现、主要机构:
1.原因: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2.表现: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了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国际化的趋势。
3.主要机构: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4.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起着主要作用。世界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所进行的国外直接投资占世界投资总额的时候80%,贸易额超过世界的一半,技术转让达到1/3,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而且跨集团,力图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和各区域性集团之间,特别是美国、欧盟、日本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影响着全球化进程。随着跨国公司的扩张,麦当劳化、好莱坞化、迪斯尼化、商业连锁等风行世界,影响世界文化多元发展,引发了世界性的社会文化、政治等问题。

汽车生产全球化体现:


跨国公司:

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应采取的措施:
1.必须搞活市场经济,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中一个组成部分。
2.必须开放市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
3.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
4.必须发展资本市场。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


发现相似题
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调整经济政策和结构,是我党关注民生...”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