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表是20世纪初的一次重大战争的情况统计表

    材料二: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某次战争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请回答:
    (1)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哪次战争?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洲的“火药桶”是指哪里?哪一事件就像“一粒火星”点燃了这只“火药桶”,成为这次战争的导火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一场战争中参加协约国的欧洲国家主要有哪几个?中国加入了哪一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这场战争的影响下,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其直接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田立中(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下表是20世纪初的一次重大战争的情况统计表材料二: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某次战争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 主要考查您对

五四爱国运动

三国协约

巴尔干危机

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五四爱国运动
  • 三国协约
  • 巴尔干危机
  • 萨拉热窝事件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来得到了各地学生以及各界的广泛支持,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是一战时期日本强迫袁世凯签订的卖国条约。一战爆发后,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交换条件,于1915年向袁世凯秘密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主要内容:中国政府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并南满、安奉两铁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为限;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借或让给他国;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等。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目的是要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袁世凯于5月9日接受了除了第5号以外的全部要求,这就是“五九国耻”。由于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二十一条”最终未能付诸实施。
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个阶段。革命性质的确定主取决于革命领导者及其纲领、对象、任务、结果等因素。
1、相同点:
(1)社会性质: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社会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为主要矛盾;
(4)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6)革命主力:人民群众。
2、不同点:
(1)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
(2)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为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结果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
(4)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广度、深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充分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核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5)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爱国运动
1、国际方面背景:
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国内方面背景:
阶级矛盾加深,工人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3、导火索: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4、时间:
1919年5月4日
5、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6、阶段:
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北京大学等校的三千名青年学生学生以罢课和游行示威的形式进行斗争。
第二阶段:1919年6月初~6月底,为支援学生的爱国运动,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从北京转到上海。工人阶段登上政治舞台。
7、结果:
取得了初步胜利。
(1)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2)免去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
(3)中国代表拒绝和合约上签字。

“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就是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精神,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精神,是不畏强暴、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勇于抗争的精神。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实现的具体途径,而所有这些,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泉源,也是五四精神的实质和内涵。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也曾指出:“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3.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原因:
1.从时代特点和条件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其杰出历史意义,就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
2.从领导力量看,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中国工人阶级以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罢工参加运动,表现出高度自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从此,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
3.从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看,在五四时期,已涌现出一批拥护十月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成为运动的领导力量。如李大钊、陈独秀,他们指导运动的武器,已经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三国协约:
1893-1907年英法俄三国通过签订一些列协议而结成的军事集团。1893年法俄率先签订军事协定,1904年英法签订协约,1907年英俄签订协约,三国协约的局面最终形成。与同盟三国形成两大军事对峙集团。


三国协约形成的背景,经过:
1、背景:
(1)三国同盟形成后,法俄都感到不安,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两国逐渐接近,并于1892年缔结了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形成,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这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
(2)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冲突的加剧,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不得不放弃维持欧洲大陆均衡的“光荣孤立”政策,首先与德国的宿敌法国接近;法德矛盾促使法国也向英国靠拢。
2、经过:
(1)1904年英法签订协约,调整了两国在瓜分非洲等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从此,英法事实上建立了同盟关系。为了共同对付德国,英国又主动协调了同俄国的利害冲突。
(2)1907年英俄签订协定,调整了双方在亚洲争夺殖民地的矛盾。英法、英俄协定,都是背着有关国家签订的帝国主义的分赃协定。英法、英俄协定的签订,意味着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建立。这样,为重新瓜分世界,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了。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新型资本主义国家势力迅速发展,例如德国,要求重新分配殖民地。危及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同时奥匈帝国和俄国因为克里米亚问题,亦存在矛盾,三国同盟的矛头指向俄国和法国,随着德国不断扩张以及英、德矛盾日趋尖锐,英国协调了与法国和俄国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与法国和俄国签订协约,最后形成了三国协约。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结构图:

巴尔干危机:
巴尔干地区位于欧亚两洲的接壤处,是欧洲的下腹部,扼黑海、地中海的咽喉,十分重要。同时,这里民族成份复杂,宗教多样。在欧洲列强的角逐中,巴尔干成为当时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统治巴尔干地区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自17世纪以来逐步走向衰弱,到19世纪已经难以维持在巴尔干的有效统治。所以,那里成为欧洲列强企图进行再瓜分的热点地区。由于欧洲人把亚洲称为东方,因此,历史上把这场因土耳其衰落而引发列强对巴尔干的争夺称之为“东方问题”。欧洲列强的激烈争夺,使巴尔干问题更加复杂,紧张的局势日益加剧,小规模、小范围的战争不断发生。火星四溅的巴尔干成为欧洲战争一触即发的“火药桶”。

巴尔干地区成为争夺焦点的原因:
1.巴尔干卓越的地理位置;
2.巴尔干地区民族宗教众多;
3.19世纪以来,奥斯曼帝国已经难以维系其对巴尔干地区的统治。


一战前巴尔干半岛的形势图(原版)

一战爆发的伏笔——波斯尼亚危机
波斯尼亚危机
1908年,由于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而引起的波斯尼亚危机一次国际冲突。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奥、俄等帝国主义争夺巴尔干地区的尖锐矛盾。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省居民大部分是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1878年《柏林条约》规定:这两省由奥匈帝国代管,但名义上仍属土耳其。20世纪初,巴尔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奥匈帝国企图吞并这两省,作为向巴尔干半岛扩张的基地。1908年,已经沦为欧洲资本主义列强的、正陷于半殖民地的奥斯曼帝国境内爆发青年土耳其党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独裁统治。奥斯曼帝国国内局势的动荡,促使奥匈帝国乘机拉拢俄国共同瓜分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西北部地区的属地。俄国也想乘机修改黑海海峡制度,以便推行它的南下政策。1908年9月15日,奥国外交大臣与俄国外交大臣举行会谈,双方达成秘密协定。俄国同意奥匈帝国兼并波、黑两省,奥匈帝国则支持俄国召开国际会议修改《柏林条约》,同意黑海海峡向俄国军舰开放。会后,伊兹沃利斯基前往欧洲各国游说,争取英、法等国对俄国计划的支持。正当伊兹沃利斯基在法国谈判时,10月7日,奥匈帝国正式宣布将波、黑两波斯尼亚危机省并入自己的版图。奥匈帝国的兼并行径激起了南部斯拉夫人的愤慨。波、黑两省人民也反对奥匈帝国的统治和奴役,强烈要求与塞尔维亚合并。塞尔维亚政府向奥匈帝国提出抗议,并开始军事动员,同时向俄国求援。奥匈帝国依仗德国的支持,拒绝召开国际会议,并在奥、塞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威胁。1909年2月,亲德的奥斯曼帝国青年土耳其党政府在德国的支持下,与奥匈帝国签订了协定,以250万英镑的代价放弃了波、黑两省名义上的宗主权,这使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对俄态度更趋强硬。3月,德国向俄国发出威胁性照会:要求俄国促使塞尔维亚承认奥匈帝国兼并两省的既成事实;如俄国继续支持塞尔维亚,德、奥将对俄作战。俄国被迫让步,并对塞尔维亚施加压力,强迫其放弃反奥战争的动员和停止一切反奥行动。3月31日塞政府被迫声明取消抗议,一场几乎导致战争的危机趋于平息。波斯尼亚危机使沙俄与德、奥以及塞、奥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它加剧了协约国和同盟国在巴尔干的争夺,为一战爆发埋下伏笔。
萨拉热窝事件:
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矛盾冲突的产物,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夫妇到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检阅部队,这一挑衅事件激怒了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斐迪南夫妇在前往市政府的途中被种族主义者普林希普枪杀,史称萨拉热窝事件。事件发生后,两大军事集团都把它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发动了准备了已久的战争。
萨拉热窝的实质:
帝国主义矛盾间矛盾的产物,成为战争爆发的借口。
被刺杀前的斐迪南夫妇: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于1914——1918年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这场战争。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中文又常称为“欧战”。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在战争期间,很多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加入协约国。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左右的人丧生,2,000万左右的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估计损失约1,700亿美元。战争的导火线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塞尔维亚对奥匈作战),其中又以西线最惨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1.核心: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必然性:全球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形成;
3.可能性: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德国为首的国家要求重新划分世界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而进行的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
2.对塞尔维亚而言,是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带来的启迪:
1.我们要通过正当的经济手段促进自身发展;
2.我们应当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尽量避免战争;
3.我们应当正确的应用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
4.我们要警惕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泛滥。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线索:

简述一战对科技的影响:
1.冶金业,军方需要更厚、更耐高温的装甲钢板,需要使用寿命更长的,更可靠的枪管(机枪)
2.造船业,需要更大、速度更快的军舰,对发动机要求更高。
3.无线电通讯,跨国界的战争,需要功率更加强大的电台。
4.汽车。一战后,反应灵敏的军官,已经隐隐意识到了摩托化行军的长处。
5.飞机。一战时已经有了比较原始的空战,制空权的优势已经显现出来。
6.其它方面,后勤保障涉及到纺织、医疗、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等很多行业。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下表是20世纪初的一次重大战争的情况...”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