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法律篇》中,柏拉图改变自己在《理想国》中对法律的看法,开始承认法律在城邦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他说,如果没有哲学王,则法治仍然比人治要好,实行法治的国家虽然不能成为最好的政治,但却可以称为“第二等好的”政治。
    ——张宏生、谷春德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

    材料二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韩非子》

    请回答:
    (1)比较柏拉图和韩非子思想主张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他们的思想主张对后世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专项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法律篇》中,柏拉图改变自己在《理想国》中对法律的看法,开始承认法律在城邦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他说,如果没有哲学王,则法治仍...” 主要考查您对

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

道家和法家

理念论和理想国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
  • 道家和法家
  • 理念论和理想国

空想社会主义:

18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英国等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造成工人阶级的贫困。同时,工人阶级享有的政治权利有限,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对象,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早期工人运动兴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使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人类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于是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匀画未来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活跃起来。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困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许多美好设想虽最终无法实现,但却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三大工人运动:

指工业革命时代兴起的由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的工人运动,它主要包括法国1831年和1834年的里昂工人起义、1836-1848年的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这三大工人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斗争性质。三大工人运动表明工人阶级是为了实现白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去进行斗争,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也逐渐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处境,就必须改变政治上的无权地位,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三大工人运动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它们表明工人阶级已经觉醒并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工人运动的实践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独立的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条件。


19世纪的工人运动:

1、原因:
当时资产阶级沿用传统经营方式,以剥削绝对剩余价值为主,即采用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劳动强度、降低工人工资等手段,以榨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因此,工人的处境十分悲惨,一旦起来斗争就会带有暴力性质;
当时工人还未充分组织起来,仍有自发性特点,巴黎公社等斗争都没有事先计划;
当时工人运动以政治斗争为主,如巴黎公社直接夺取政权。这是因为各国的政治民主化改革尚未充分开展,工人将争取政治权利当作其改善处境和提高地位的途径。
2、两个阶段:
①19世纪三四十年代:
这个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任务尚未完成,工业革命还在进行中。由于资本主义制度还不成熟,相对民主的政治经济模式尚未建立起来,这使得工人阶级政治上无权,经济上遭受手段原始残暴的绝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因而早期工人运动非常激烈,一般这个时期的工人运动都带有政治斗争、暴力斗争、自发分散的特点。
“三大工人运动”和1848年法国“六月起义”都是这些斗争的突出代表。空想社会主义等理论虽反映了不成熟的无产阶级的美好愿望,但其致命的弱点使其无法指导工人运动。为了适应时代和工人运动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它的诞生。从此,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作为新的历史潮流发展起来。这个时期的无产阶级虽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还没有提出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纲领,还未走上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其基本口号和要求尚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其斗争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运动。
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
随着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19世纪中期的工人运动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其最重要的体现有:
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大大提高。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它与工人运动的密切结合,这个时期的工人运动开始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运动开始由分散走向国际联合,第一国际的成立即是证明。工人斗争的矛头开始指向资本主义制度。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是19世纪以来国际工人运动的大总结,它体现了这一时期工人运动所具有的政治斗争、暴力斗争、一定程度的组织性、受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等特点。同时公社还创造了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则和经验。
从主导方面看,19世纪中期工人运动的客观历史作用,主要还是资本主义运动的辅助力量,为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扫清障碍仍是当时社会的进步力量。
3、特点:
暴力斗争、自发性、以政治斗争为主是其三大特点。
4、失败原因:
首先,自发分散的暴力斗争很难取得胜利;
其次,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毕竟诞生不久,在欧洲也只是社会主义流派之一,没有取得主导地位;
最后,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工人运动的客观历史作用,主要还是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辅助力量。


道家和法家:

①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与孔子同时代。老子著《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观点,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有为”措施,主张“无为而治”。
②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道”生出天地万物。庄子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如《逍遥游》等名篇。
③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道法家的代表人物:

(一)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
1、哲学思想:
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 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3、评价:
①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 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1、哲学思想:
“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2、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1、思想主张:
①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2、评价:
①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 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老子及《道德经》:

史书关于老子的记载不很清楚。司马迁的《史记》一说他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就是孔子曾向他问礼的老聃,教材持这种说法;一说他可能是周烈王时见过秦献公的周太史儋;又说他可能就是老莱子。
相传,老子的著作有《道德经》,亦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来看,该书大约编定于战国初期,基本上保留了老子的主要思想。全书五千余字,是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故称《道德经》。

道家学派

老子及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称为道家学派,老子也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过,道家一词出现较晚。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并没有道家学派的说法。道家之名,是汉代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第一次提出的,称为“道德家”。至《汉书·艺文志》,始名之为道家,列为“九流”之一。
道家学派的内容,以老庄的自然天道观为主,认为天地万物是由“道”派生的,强调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居功自恃,有所成长而无意作主宰)。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法治”和“尚贤”,认为“法令滋彰”反而造成“盗贼多有”,“不尚贤”可以“使民不争”。
伦理上主张“弃仁绝义”,反对“礼治”,认为“礼”是酿成大乱的祸首(《道德经》)。
道家的这些主张,与儒、墨、法家的学说形成鲜明的对比。

“九流”:

指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九家

法家: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发展于战国时期的李悝、吴起、商鞅和申不害等人。战国末期,韩非子加以综合,集法家学说之大成。法家要求巩固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统一的君主国家。提出重农抑商的观点,提倡耕战政策,以农致富,以战求强;厉行严刑峻法,监察官吏职守,建立官僚制度。

韩非子:

(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子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子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子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子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子被迫服毒自杀。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即世界由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构成。理性世界真实,感性世界虚幻。他认为理念先于物质存在,知识是先天固有的,学习过程就是回忆过程。
他认为任何一种哲学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
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即理念论(可见世界是人们感官可以看见的世界,由实在物与它们的影子组成,可知世界是人们通过理智、理性可以认知的抽象世界,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理智对可见世界实在物的抽象而认知的理念,第二部分是从前一部分得到的理念出发);
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即:知识就是知觉;人是万物的尺度。

理想国及其实践: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护国者、卫国者和生产者三个阶级。护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护国者,而护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护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两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在叙拉古与阿启泰及僭主(僭主是指不通过选举而取得政权的独裁者)姻弟的理想国实践,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理念论与理想国:


柏拉图理念论的正确方面及其现实意义:

不容否认,柏拉图理念论触及到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矛盾,以及人类认识中的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第一次阐述了理性认识(概念)在把握事物本质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在人类认识史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具有积极能动的主观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能动性能够极大地促进事物的发展,并在一定范围内成为相对决定性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柏拉图的理念论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理论来创新,从理论创新到各种各样的创新中,具有其相对的正确性和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创新已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并将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柏拉图的认识论在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今天,无疑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法律篇》中,柏拉图改变自己在《...”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