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对以下三幅中外美术作品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赵孟《古木竹石图》

    莫奈《日出·印象》

    毕加索《格尔尼卡》

    [     ]

    A.作者:宋朝  法国   西班牙
    B.类别:文人画  印象画  立体派
    C.艺术特点:“境生象外画中诗”  “捕捉光与色彩的变幻”  “造型写实”
    D.评价:体现了中国画的艺术成就  西方古典美术的精华  西方现代艺术的代表作品
    本题信息:2011年专项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对以下三幅中外美术作品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赵孟《古木竹石图》莫奈《日出·印象》毕加索《格尔尼卡》[ ]A.作者:宋朝 法国 西班牙B.类别:文人画 印象...” 主要考查您对

士大夫的文人画

莫奈《日出·印象》

现代主义美术(毕加索《格尔尼卡》)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士大夫的文人画
  • 莫奈《日出·印象》
  • 现代主义美术(毕加索《格尔尼卡》)

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本质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基本上唐朝形成,以王维为代表。


士大夫的文人画:

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这一时期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代表作品有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
元代带来的审美意识的变异,这给中国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深刻地影响。元代卷轴画风格总的发展趋势是重视对古代传统的继承上,创新立意。突出表现就是文人画开始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所以适合于表现文人画家意识的山水画和枯木竹石、梅、兰以及墨笔花鸟大量涌现,人物故事画相对减少。随着文人画的繁荣,绘画作品中诗、书、画进一步密切结合而且成为普遍的风尚。这加强了中国画的文学趣味,更好地体现了中国画的民族特色。同时,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中,特别强调了笔墨技巧的运用,讲究绘画作品要具书法韵味,将书法融入画法之中,在笔墨技巧上起了新的变化,使水墨写意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要求绘画体现书法性用笔,反对刻意求工、求似,主张神似,逸为上。追求作品的古意和“士气”,重视画家主观意兴和思想感情抒发。中国画在明代产生了许多流派,各派又在创作和理论上自成体系。清代的绘画艺术,继续着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以及水墨写意画盛行。更多的画家在文人画创作思想影响下,追求笔墨情趣,很多画家钟爱梅、兰、竹、菊等题材和泼墨大写意手法,他们的艺术对近现代花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冕的《墨梅图》:

中国元代画家王冕的绘画作品。王冕(?~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又号会稽外史,浙江诸暨人。善画墨梅。此图纸本,墨笔画。纵67.7厘米,横25.9厘米。绘倒梅一枝,枝条左伸右展,茂密交错;用钩瓣点蕊法画梅花,繁花盈枝。花朵正侧偃仰,姿态千百,有椒子、蟹眼、含苞、初放、盛开、落英等状。图上有作者自题诗5首,署款:“乙未年(1355)春正月朔写于草堂”。下钤“句曲司马”、“会稽外史”2印。在图的诗堂及裱边四周题满诗跋,前后相继有明徐霖、王韦、祝允明、文徵明、唐寅,陈沂、薛章宪、陆深、谢承举等人的和韵题诗。曾经近人庞元济收藏,钤有“虚斋至精之品”等收藏印记。现藏上海博物馆。

《牡丹蕉石图》:

徐渭(1521~1593年)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自幼聪慧,文思敏捷。且胸有大志。参加过嘉靖年间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和反对权奸严嵩,一生遭遇十分坎坷,可谓“落魄人间”。最后入狱七、八年。获释后,贫病交加,以卖诗、文、画糊口,潦倒一生。代表作有《牡丹蕉石图》。画面:湖石矗立,两枝芭蕉自石后挺出,阔大的叶子散乱错落。图下方石旁横斜一枝牡丹,迎风挹露。除牡丹叶脉之外,全用泼墨挥写,在一片浮融的墨色中,呈现疏密、浓淡、轻重、干湿的变化,从中透出作者强烈豪放的情感。右边三处题语,浓墨行草,使画面形象更加丰富,诗、书、画构成完整的艺术形式。墨韵气势,奔放横溢,为徐氏不可多得的杰作。

《墨兰图》:

郑板桥(1695—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县人。他生于日渐破落的书香门第,是位颇有政绩的清官。郑板桥擅画兰、竹、石,间作梅花、古松等。时人称他“三绝诗书画”。郑板桥画的兰花,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兰之烂漫天性,花叶一笔点画,画花朵如蝴蝶纷飞,笔法洒脱秀逸。他咏兰和画兰不仅表现在艺术的功力上,而且以精深的艺术修养与高尚的人品相结合,借咏兰与写兰歌唱心声。他说:“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变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他吟诗曰:“竹石幽兰合一家,乾坤正气此间赊;任渠霜雪连冰冻,苍翠何曾减一些。”充分体现了他忠贞不渝的高风亮节。他曾写咏兰诗赞曰:素心兰与赤心兰,总把芳心与客心。岂是春风能酿得,曾经霜雪十分寒。《墨兰图》是他的传世之作,创作于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浓墨写叶,廖廖数笔,洒脱而功力深厚,淡墨点写花朵,独具清幽风致,叶下不加苔点,即不画土。上款题诗云:“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左下落款:“求则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署名“所南翁”。诗中充满了故国之思,洋溢着爱国之情。落款词中表现了高尚的人品。此画是融爱国之情、高尚人品、精深艺术修养为一体的珍品。 



莫奈《日出·印象》:

莫奈(1840~1926),印象画派的始祖。他最初小有名气是因为他的木炭漫画,后从布丹和琼康那里接受到了基本的艺术修养,开始了不落俗套的绘画创作。
15岁的时候,莫奈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他为自己作品开出的价格是每幅20法郎。
后经画商的介绍,这位少年画家师从专门描绘海上风光的画家布丹。莫奈在阿尔及利亚当兵两年(1860年—1862年),后因伤寒从军营回到阿弗尔家里养病,并认识了荷兰画家琼康,并与琼康入布丹一起从事创作。
布丹作画的纤细,琼康对动感的重视,以及二人注意捕捉第一印象的画风,都给这位初出茅庐的画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莫奈一生遗留500件素描,2000多幅油画及2700封信件。足迹由巴黎大街到地中海岸,从法国到伦敦、威尼斯、挪威,在各地旅行写生,留下无数的作品。
《日出·印象》创作于1872年。《日出·印象》是莫奈描绘勒阿弗尔港口的一个多雾的早晨的景象:海水在晨曦的笼罩下,呈现出橙黄或淡紫色。天空的微红被各种色块所渲染,水的波浪系由厚薄、长短不一的笔触组成的。三只小船在薄涂的色点组成的雾气中显得模糊不清。船上的人或物依稀能够辨别,还能感到船似在摇曳缓进。远处的工厂烟囱,大船上的吊车……这一切,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画成的。如此大胆地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这对于一贯正统的沙龙学院派艺术家来说,乃是对艺术的叛逆。在这幅画上,初升的太阳、河水、晨雾和小船、远景,在斑斓的色彩中交相辉映。画家在着力表现自然景色中闪动着的色彩和光线。该画1985年前被抢劫,据法国被盗艺术品侦缉处1990年12月6日,在科西嘉岛一座别墅中查获。
1874年在首届印象派画展上,莫奈的《印象·日出》一画遭到批评。一位名叫勒鲁阿的评论家在4月25日的《喧噪》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印象主义的展览会》的文章,他写道“糊墙花纸也比这海景更完整”。与这幅作品标题不无关系地,该文作者将这次展览会戏谑地称之为“印象主义的展览会”。加之莫奈本人曾经表述过“我所画的不过是印象而已”这样的观点,以及以他为首的这批年轻画家,确实注意捕捉对描绘对象的最初印象等因素,尽管这些画家中有要并不同意这个提法,但印象主义、印象派这个称号已经是不胫而走。以致在1877年第3次联展时,干脆将其用作展览会的标题。 1874年的这次联展,是由莫奈倡议并和朋友们一起组织的独立画展出,以摄影家纳达尔腾出的几间工作室为展厅,参展画家共有30多人,其中包括德加、毕沙罗、塞尚、雷诺阿、西斯莱、摩里索等。参展作品共165件,其中莫奈作品12件,通过这次展览,事实上确立了莫奈在印象派画家中的领袖地位,画家本人也已形成了用光、色的变化,来表现所捕捉的瞬里印象的画风。


现代主义美术:

20世纪以来出现的许多与传统美术流派不同的美术流派统称为现代主义美术。 


现代主义美术:

1、概念:
20世纪以来出现的许多与传统美术流派不同的美术流派统称为现代主义美术。
2、出现原因:
①20世纪以来,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创伤; 
②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也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使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他们开始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
③战后频繁的经济危机、冷战,使西方各国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④艺术家们敏感地关注到工业和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由此造成了一些新问题;
⑤同时他们深受20世纪以来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
3、特点:
反对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艺术上更趋于极端化。艺术形式多样化。
4、风格:
他们更多地吸收了东方和非洲的艺术风格。   
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时代的快节奏;
感觉到现代人的精神创伤和心理困惑;
感觉到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
同时他们又具有用现代美学成果和现代科技成就进行创作的探索精神。   
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形式,在彻底颠覆传统艺术的同时,也越来越让人不懂艺术了。
5、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毕加索[西班牙]:《格尔尼卡》


毕加索与《格尔尼卡》:

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著名画家,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
1881年10月25日,他出生于西班牙小城马加拉。先后入巴塞罗那(1895年)和马德里皇家艺术学院(1897年)学习。1904年,他定居巴黎,从此在法国生活近70年。他早期的绘画受印象派的影响。
1907年,毕加索代表作《阿维农的少女》问世,从此与勃拉克开创了一个新的画派——立体主义绘画,后来形成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两个阶段。毕加索创造力惊人,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
其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有极大影响,享有很高声誉。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布面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1937年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此画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
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
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
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
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
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
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

现代主义画派:

20世纪,美术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深刻影响,形成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画派。如:野兽派是本世纪初出现最早的一个现代主义画派。
1905年,在法国巴黎秋季沙龙中展出了马蒂斯(1869—1954)等一批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因其技法一反常规,被评论家称为“野兽般的艺术”,野兽派由此而得名,马蒂斯成为野兽派的著名代表。与野兽派几乎同时出现的表现主义画派,表现主义画派表现出强烈的孤独感和惶恐心情,以扭曲、粗糙的线条和具有强烈刺激的色彩,发泄内心的愤慨和苦闷。
1907年在法国艺术界出现的立体派,是本世纪影响最大的一个画派。它主张把一切形象解体成最简单的几何形块,按画家的意愿组合起来。这一派的杰出代表就是出生在西班牙拉加后定居巴黎的毕加索。“达达派”用怪诞、抽象、符号式的东西取代传统艺术,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画面上组成他们的作品,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作为“喷泉”展品搬上展览会。现代美术流派众多,多姿多彩,但它们也表现出许多共同的特征。在技法上,它们大都反对传统的写实主义,追求新奇,空间结构错乱,色彩配置随意,点线紊乱,缺乏透视可谓它们共有的特点。在创作主旨上,它们都主张强调自我,表现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可以说,现代美术艺术再现了20世纪西方世界的精神状况。


发现相似题
与“对以下三幅中外美术作品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赵孟《古木...”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