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20多年中,中国出现的救国思潮有
    ①实业救国思潮 ②维新变法思潮 ③民主共和思潮 ④社会主义思潮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本题信息:2011年0121期末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魏铭洁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20多年中,中国出现的救国思潮有①实业救国思潮 ②维新变法思潮 ③民主共和思潮 ④社会主义思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主要考查您对

维新变法思想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张謇和大生纱厂)

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维新变法思想
  •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张謇和大生纱厂)
  • 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维新变法思想: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出现的原因:

(1)特点:
①把西学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②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向封建正统思想提出挑战。
(2)原因:
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也不能够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表现在文化上,康有为借助古代文化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
②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他们的思想是从西方引进来的,然后把外国的东西加以民族化,并非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西学在我国的传播水平低,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④康有为本人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学有很深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他更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采用儒家外衣的方式更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所致。


早期维新思想:

1、产生: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2、代表人物:
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
3、主张:
①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②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4、局限性:
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
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5、影响因素:
洋务运动破产、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

1、开展: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
2、阐释:
维新,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
维新变法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反对旧事物,实行新法。
3、维新思想传播的方式:
开办学堂、著书立说,建议引导学生归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各自的观点和对封建思想的冲击、近代思想解放的贡献。
4、论战: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由于维新运动的高涨,引起封建顽固势力的仇恨和攻击而展开的。洋务派也站在顽固派一边,形成了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的尖锐对立。变与不变的矛盾空前激化,面对时代推来的问题,做出了两种相反的回答。
5、意义:
维新派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提出了系统的维新变法的理论和主张。通过这场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向西方寻找真理,学习新学的热潮。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1、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由器物到制度层次的推进,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2、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还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维新变法思想将救亡与政治变革结合在一起,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虽然没有取得实践上的成功,但是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对于开阔眼界、振奋民族精神、提高人们的参政热情,仍然有深远的影响。


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民主主义者对待孔子和儒学的态度及原因:

1、态度:
(1)康有为等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以儒学的形式进行宣传,使二者统一。
(2)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孔子进行绝对否定,加以批判,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原因:
(1)维新变法时期,顽固派仍有很强大的力量,康有为等借用孔子的名义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与资产阶级上层的两面性及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2)新文化运动时期,北洋军阀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古复辟的政治目的,使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与辛亥革命后的思想潮流及陈独秀等人的学说、经历有关。

维新变法: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深感“亡国无日”。上书光绪帝,痛陈国难深重,应赶紧变法图强。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与慈禧太后意见不合,而企图借变法,巩固与强化自己的地位与权力。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表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这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所不能容忍的。变与不变的矛盾发展为一场带血的斗争,变法运动遭到了失败。  
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他们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谋求国家的独立富强;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所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看,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尽管它在19世纪末的中国遭到了暂时挫折,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它留下的痕迹永不磨灭,永远鼓舞与启迪后人。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李大钊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他在这些文章中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关注劳工的命运,成为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然性:

(1)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新文化运动中对民主与科学的提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条件。
(3)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成为世界革命的潮流。
(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使得人们认识到其革命理论的价值。
(5)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登了《马克思学说》《俄国革命之哲学的基础》宣传马克思主义。他还发表了一篇两万多字的长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这篇文章是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
2、研究马克思主义社团的出现: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俄罗斯研究会”(湖南)等 1920年3月李大钊和邓中夏、高君宇等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了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个研究会设立了翻译室,下设英文、德文、法文三组,翻译了许多马、恩的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资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国家与革命》等,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标志。
3、一批先进的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瞿秋白和周恩来等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在各地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4、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同时也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他们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桥梁。各地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都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争后,资本输出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列强掠夺中国的主要形式,同时也为列强的商品输出开辟了道路,这使得在甲午战争前已经逐渐解体的自然经济,在许多地区已经是面临崩溃瓦解的境地,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中国贫穷落后的同时,也冲击了中国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传播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
(2)一些爱国人士把发展工业当作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3)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允许外资在华设厂,无法再禁止中国人设厂,又为了利于增加税收,便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出现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
3、困难:举步维艰
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由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而不是资产阶级领导),从军事工业起家(而不是从民用工业起家),直到甲午战后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才成为中国近代化主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造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人才缺等不足,导致竞争性不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的,资本家又多是官僚地主、贵族商人转化而来,对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必不可免地具有一定的依赖性,造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只能在某些轻工业部门艰难成长,重工业几乎为零。而且,中国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分布不平衡。这种畸形的民族工业,不可能使中国走上近代化正常发展道路。
4、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经济力量的增长,不仅要求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建立一个符合自己阶级利益的政权,在中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从此,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状况:

甲午战争后商办企业在总资本额上占中国产业资本总数的70%,而官督商办、官办企业仅占30%。说明当时出现了一个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但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艰辛而缓慢的。随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依然举步维艰。


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戊戌变法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逐渐形成。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发生了洋务运动,七十年代,出现了商办的近代工业,这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甲午战争前,洋务官僚腐败,已有一些洋务企业转为商办。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不得不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减少阻挠和限制。一些爱国的地主、官绅、富商、士人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决心创办实业,振兴经济,抵制洋商,以拯救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1895~1898年间新创办的厂矿企业共六十二家,总投资额一千二百四十多万元。不仅原先基础较好的沿海、沿江和东南地区的上海、广州、天津、青岛、武汉、苏州、杭州、无锡等地的工厂企业有所发展,就是像内地一些地方也都出现了近代工业和机器采煤业。尽管这六十多家新兴工矿企业有百分之八十属于轻工业,最大的投资额也只有八十多万元。但是,中国近代工矿企业这几年的发展,无论就速度之快和地区之广来看,都是前所未有的。
当时资本雄厚的企业大体上都是官僚、地主、有功名的士人以及买办创办的。这些人跟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具有较多联系,他们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而那些占资金总额不到百分之八的小企业,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这种阶层差别,构成了他们对清末政局持改良或革命的不同态度的社会基础。尽管1894~1895年间,既发生了改良派领导的上书请愿,也出现了革命派准备发动的武装起义,但就全国范围说,改良主义思潮还占据主导地位。
改良主义思潮的出现正是资本主义进入中国并在中国开始发展的结果,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出现的早期改良主义思想。这种思想的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马建忠等,都是出身洋务官僚和跟洋务派上层有密切关系的人士。他们并没有最终摆脱洋务思想的束缚,但都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仅仅靠学习西洋制炮造船绝不能达到真正富强的目的。因此,他们在政治上提出了新的主张,有的人宣扬君民共主,推崇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有的人向清廷上书,请开议院。有的人鼓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成立股份公司,跟帝国主义列强展开商战。他们的这些政治思想,直接间接给予关心国事的康有为等改良派以影响。由此可见,甲午战争失败后,改良主义思想逐渐演进成为带有一定群众性的政治运动,是有其历史和社会渊源的。正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才出现了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的呼声,才出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言人──维新派,也才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时代发生了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



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1、内容:
(1)民权思想:    
形成完善——从兴中会建立到同盟会建立   
主要内容——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主要目的——建立政体;反对帝制;争取人权 
三民主义之间关系——紧密结合、完整体系、目的一致 
(2)五权分立思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   
2、孙中山思想的特点:
思想更民主,手段更革命;结合中国国情,参照西方政治不足,思想有创新。
3、关系 :
三民主义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民权主义与民族主义和民生主义相互密切联系。
4、对孙中山的民主思想的评价 :
(1)孙中山心中的民主思想,是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为核心,大大超越了君主立宪制。
(2)从实现政治目标的途径看,康有为、梁启超是保皇和改良,孙中山则要以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有局限性: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三民主义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等。


发现相似题
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20多年中,中国出现的救国思潮有①实业救...”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