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下列作物或水果从国外引入中国的先后顺序是

    ①占城稻

     ②玉米

    ③葡萄

    [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③②
    本题信息:2012年同步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周颖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下列作物或水果从国外引入中国的先后顺序是①占城稻 ②玉米③葡萄[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①②D.①③②” 主要考查您对

南方农业的发展(占城稻)

明清经济发展(作物,商品经济,晋商、微商)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南方农业的发展(占城稻)
  • 明清经济发展(作物,商品经济,晋商、微商)

占城稻:
占城稻是出产于中南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占城稻以其原产地,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为名。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传入我国福建地区。根据我国古书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




宋元时南方农业的发展:
1.工具的革新:开始使用不同土壤的圆头、尖头和犁铧。为了解决耕牛的问题,有些地区使用了人力操作的踏犁。
2.农业作物的种植:北方的粟、麦在江南大量种植。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了江淮流域。
3.经济作物的种植:棉花、茶树的种植得到推广。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强。
4.产量的进一步增加。“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成为重要粮仓。


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
 

经济重心的南移对农业的影响:
中国的粮食生产结构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以粟稻为主,所谓“北粟南稻”,由于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是在北方的黄河流域,所以粟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格局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被打破。稻逐渐取代粟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麦紧跟而上,与粟处于同等的地位。形成了稻粟麦三分天下的局面。到了宋元时期,稻麦的地位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唐宋以后,南方地区各种土地的利用形式不断出现,加上大量的旱地改为水田,扩大了水稻的种植面积,同时耕作技术的不断提高,也大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这使得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扶摇直上。在水稻向北方扩展的同时,麦类作物也在早有麦作种植的南方地区,由于有各级政府的鼓励而得以发展。宋代,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他们把原有的饮食习惯也带到了了南方,社会对麦类的需要量空前增加,以及佃户种麦所能获得的实际利益,因而促进小麦在南方的种植达到了高潮。南宋绍兴(1131-1162)初,出现了“竟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的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稻麦二熟制。在稻麦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的同时,芝麻、油菜等也开始成为重要的油料作物。

明清经济发展:
1.明代引进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清代不断推广种植。
2棉花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丝织业中心;清代南京后来居上。
3.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4.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著名。



明清经济发展: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2.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3.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4.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6.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7.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徽商:
徽商是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是商人集团的总称。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清乾隆末年,封建统治日趋于没落,课税、捐输日益加重,徽商的处境越来越难。尤其是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外资深入,国外商品倾销,徽商经营的行业大多被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