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和谐”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天人合一”、“兼相爱”、“和为贵”、“和而不同”,都体现出中国百姓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体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以史为鉴: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观点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有一些合理成分和值得借鉴的地方,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2)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
    社会”的典型代表。试举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一例。
                                                                                                                                                         
    (3)中国古代统治者追求的“盛世”局面和我们今天建设的“和谐社会”有何本质的区别?
                                                                                                                                                         
                                                                                                                                                              
    本题信息:2007年期末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马春荣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和谐”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天人合一”、“兼相爱”、“和为贵”、“和而不同”,都体现出中国百姓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 主要考查您对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百家争鸣

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

改革开放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 百家争鸣
  • 文景之治
  • 贞观之治
  • 改革开放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作为整个儒家的理论基础。在政治方面,他宣传“为政以德”和“礼治”,以“德”来治理人民,以“礼”来治理国家。他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体系。他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成为儒家基本的经典。他的言行由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编纂成《论语》,成为研究孔子思想最可靠的依据。

孔子思想的特性: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孔子、孟子、荀子的观点对比:

 

伦理观

治国理念

民本思想

历史观

孔子

性相近 “仁”“为政以德” “节用而爱人”“为政以德” “克己复礼”

孟子

性善论 “仁政”“施人与民” “民贵君轻” 社会进步

荀子

性恶论 强调“仁义”“王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社会进步
 

孔子思想学说形成背景:
1.社会变革:春秋末期,井田制瓦解,诸侯争霸、兼并土地的战争日益频繁,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2.鲁国的文化传统:“周礼尽在鲁”。鲁国文化上仍保留许多周文化的传统,这有利于孔子把西周依赖的礼乐文化加以改造而创立自己的学说。

孔子的历史地位: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不仅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闻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景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核心 内容
思想学说 哲学和政治思想 “仁”和“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为德” 反对苛政刑杀,要求体贴民情,主张遵循周礼,用德教化百姓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事实就是、学思结合、坚持真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文化贡献 创办私学,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弟子三千,儒家五经

孔子的教育理念在其弟子上的体现:
据传,孔子弟子三千,这里的三千不是确切的三千名学生,而是指孔子的门徒很多,而孔子的弟子们才是一代代把儒家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这和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
在教育对象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指施教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种族、地域。孔子的弟子有有鲁国的颜渊、冉求,卫国的子夏、子贡,宋国的司马耕,吴国的子游,楚国的公孙龙,秦国戎族的秦祖。从出身来说,有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和南宫适,有贫贱出身的冉壅,有商人出身的子贡,还有梁父大盗颜涿聚。这一思想打破了传统的受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
孔子很重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他着重培养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科的人才。他满意地对人说过:“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意思是:“以德行著称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擅长辞令的:有宰我和子贡。谙熟政事的:是冉有和季路。以文学著名的:有子游和子夏。”使不同长处的学生都学到的知识,在社会上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孔子在教育教学中既注意保护他们的个性特点,又因势利导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弟子冉有问孔子:“我应该去远行么?”孔子回答:“你应该立刻去。”弟子公西华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你的父兄还在,最好谨慎出行。”公西华表示不解,问:“我实在不明白,同样的问题,回答却大相径庭。请问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冉求禀性柔弱退让,所以激励他进取;你莽撞勇武,所以要抑制警戒。”




百家争鸣: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奇斗艳的局面。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别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层或者本集团的利益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的特征: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学说对当时统治者最有用的原因:
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历史发展的,其学说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提出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百家争鸣中主要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

 


汉高祖修养生息政策: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采取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巩固汉政权的统治。
1.解放劳动力:
(1)组织军队复员;(2)赐军吏卒以爵位;(3)招抚流亡;(4)释放奴婢。
2.重建国家机器:
(1)汉承秦制:基本沿用秦朝的政治制度,并有些调整;(2)制订《汉律》。
3.再建赋役制度:田赋:“什五税一”
4.翦灭诸侯王:消灭异性诸侯王,封刘姓弟子为王。

文景之治:
西汉文、景两帝时经过修养生息后出现的盛世局面。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文景二帝推崇黄老之术,采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等措施,使生产恢复发展,国力增强,出现了稳定的景象。但是,治世之下也隐藏了众多弊病,例如诸侯王势力过大,商贾势力膨胀及匈奴的扰边等。


汉初休息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特征:
汉初的黄老思想为“休养生息”政策的治定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汉成立之初,刘邦曾问群臣秦之所以灭之的原因,当时以陆贾代表的黄老新思想家认为秦之于专任刑罚,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为此,陆贾“粗述存之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陆贾的无为而治的主张,被认为以《老子》为理论基础产生的黄老新道家,后来被汉初统治者作为当时政治的指导思想。

汉承秦制:
汉朝建立后,吸取的了秦亡的经验教训,基本了沿袭了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汉朝沿袭了秦朝的制度包括如下方面:一是继承了皇帝制度;二是继承了三公九卿制,但是有所调整;三是继承了郡县制;四是继承了秦朝的检查制度,此外在选官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方面也有所继承,但是汉朝也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和变化。
汉初为什么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汉初统治者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有两个方面:①客观上,由于秦的暴政和长期战争的影响,到西汉初年,社会残破不堪,经济凋敝,国家贫穷“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民众大量流亡,统治者只能采取措施恢复经济,才能保证剥削来源和长治久安。②主观上,由于汉初统治者对秦速亡进行了反思,吸取了秦因暴政而被农民战争推翻的教训,废除了秦朝一些弊政苛法,适时地制订律令,颁布了一系列安定社会的诏令,统治政策有了较大变化。


七国之乱:
汉高祖在铲除异姓王的时候又分封土地给刘氏子弟,并杀白马盟誓:“敢有非刘性的人称王,天下人共同诛杀他。”形成了郡县与封国并存的局面,诸侯王有很大的权限,在封地内自由征收赋税,养有自己的军队,自己铸造货币,自行其政,不受中央控制,逐渐成了影响中央集权的隐患。汉景帝时,大臣晁错提出“削藩”的政策得到皇帝采纳,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联合六个同姓王联合发动叛乱,景帝杀晁错以求刘濞退兵,未果,遂出兵镇压。七国之乱仅仅三个月就被镇压,诸侯王势力受到致命打击,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为汉武帝“削藩”的一系列政策奠定了基础。


贞观之治: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的辅佐下,以隋亡为教训,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治国措施,使得国家政治清明、军事发展、社会安定、思想文化繁荣、国力日益强大、民族关系缓和、中外友好往来增多。史称“贞观之治”。


比较汉武帝大一统政策和唐太宗统治政策:
 



“贞观之治”产生的历史原因:
1、隋唐更替的期间的战争破坏了生产,人民流离失所;战争结束后,人少地多,人心思安,渴望恢复生产和安定生活,这事贞观之治产生的重要原因。
2、唐太宗引隋之苛政为戒,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之弊端,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善于用人,勇于纳谏,不断调整统治政策,他的个人作用也是“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

唐太宗的政策
1、政治上:
(1)革新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监察机构;
(2)注意法治,执法严明;
(3)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2、经济上:
(1)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
(2)戒奢从简,唐太宗力倡节俭,不准修建台榭,禁止地方官进贡奇珍异宝。
3、文化上:改进科举制,兴办学校,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贞观新政:


如何看待封建的“盛世”
1.封建的“盛世”的局面出现时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统治者的个人功劳。所谓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都是当时人们过于夸大统治者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功劳,当然统治者的政策和措施也是十分重要的。
2.无论哪一朝代的封建“盛世”,都需要经历几代皇帝连续执行类似的宽松政策和几代劳动人民的艰苦努力,可见“盛世”的局面来之不易。
3.封建“盛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所谓的“兴盛”都是相对于严重的混乱而言的。因此,在“盛世”时期,最大的受益者是封建统治阶级,广大人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艰辛,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只是相对有所缓和,并未完全消除。
4.封建“盛世”的局面都不可能持续长久,主要是由于统治者凭借“盛世”的积累下大肆挥霍,大兴土木,奢侈腐败,从而消耗了国力,导致混乱最终使国家衰败。一个王朝的由盛转衰的原因,发人深醒。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的实质是: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近现代和现代化建设开放的不同:
1、本质不同
①前者严重地践踏了我国的主权,后者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原则;
②前者“开放”中国是被动的,后者“开放”中国是主动的;
③前者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后者发生在社会主义时期;
④前者属于外国的侵略行为,后者则属于中国的自主行为
2、结果不同
前者开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开放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改革开放内容: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 改革开放的试验省—广东(14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2、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3、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4、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现相似题
与““和谐”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天人合一”、“兼相爱...”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