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生物

首页
  • 单选题
    关于下图DNA片段的合理说法是

    [     ]

    A.把该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子代DNA中含15N的占3/4
    B.(A+G)/(T+C)体现了该DNA分子的特异性
    C.②处的碱基缺失导致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D.DNA复制或转录时解旋酶作用于③部位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生物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马娟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关于下图DNA片段的合理说法是[ ]A.把该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子代DNA中含15N的占3/4B.(A+G)/(T+C)体现了该DNA分子的特异性C.②处的碱基缺失导...” 主要考查您对

DNA分子的结构

DNA的复制

基因突变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DNA分子的结构
  • DNA的复制
  • 基因突变

DNA分子的结构:

1、DNA的元素组成:C、H、O、N、P
2、DNA分子的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两条反向平行脱氧核苷酸链,外侧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结,内侧碱基对(氢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模型图解:

4、DNA分子的结构特性
(l)稳定性: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的方式不变;两条链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变。
(2)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时排列顺序多种多样。
(3)特异性:每种DNA有别于其他DNA的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知识点拨:

碱基互补配对的规律:

知识拓展:

1、两条链之间的脱氧核苷酸数目相等→两条链之间的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数目对应相等。
2、碱基配对的关系是:A(或T)一定与T(或A)配对、G(或C)一定与C(或G)配对,这就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其中,A与T之间形成2个氢键,G与C之间形成3个氢键。
3、DNA分子彻底水解时得到的产物是脱氧核苷酸的基本组分,即脱氧核糖、磷酸、含氮碱基。
DNA分子的复制:

复制时间 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复制的场所 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
需要条件 模板

解旋后的两条DNA单链

原料 四种脱氧核苷酸
能量 ATP
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复制模型
复制过程 (1)解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2)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力模板,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3)形成子代DNA: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2个与亲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
复制特点 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复制结果 形成两条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复制的意义 ①遗传信息的传递,使物种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②由于复制的差错出现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选择材料

知识点拨:

1、DNA分子复制过程中的相关数量关系:

2、DNA分子复制过程中的相关数量关系
若取一个全部N原子被15N标记的DNA分子(0 代),将其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复制)若干代,其结果分析如下:
(1)子代DNA分子中,含14N的有2n个,n表示复制代数,只含14N的有(2n一2)个,做题时应看准是 “含”还是“只含”。
(2)无论复制多少次,含15N的DNA分子始终是2 个,占总数比例为2/2n
(3)子代DNA分子的总链数为2n×2=2n+1条。含15N的链始终是2条,占总数比例为2/2n+l=1/2n。做题时,应看准是“DNA分子数”还是“链数”。
(4)若一亲代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 个,经过n次复制需要消耗游离的该脱氧核苷酸m× (2n一1)个。若进行第n代复制,需消耗该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
知识拓展:

1、DNA复制过程中,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准确无误地进行。
2、复制过程中,脱氧核苷酸序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也可能发生差错即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基因突变。这种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是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原因。
3、复制简记:1个主要场所(细胞核),2种时期, 3个过程,4个条件。

基因突变:

概念 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意义 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选择材料
类型 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
原因 外因:某些环境条件(如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内因:DNA复制过程中,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
结果 产生了该基因的等位基因,即新基因
特点 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不定向性(多向性)、可逆性
时期 DNA复制时(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人工诱变 原理 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影响生物,使它发生基因突变
方法 物理方法:辐射诱变、激光诱变
化学方法:硫酸二乙酯、亚硝酸等处理生物材料
意义 提高变异频率,创造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新品种



知识拓展:

1、基因突变和生物性状的关系
①多数基因突变并不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a.不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中的“突变”不引起基因突变,不引起性状变异。
b.由于多种密码子决定同一种氨基酸,因此某些基因突变也不能引起性状的改变。
c.某些基因突变虽改变了蛋白质中个别位置的氨基酸种类,但并不影响蛋白质的功能。
d.隐性突变在杂合子状态下也不会引起性状的改变。
②少数基因突变可引起性状的改变,如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2、基因突变对后代的影响
①基因突变若发生在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这种突变可通过无性繁殖传给后代,但不会通过有性生殖传给后代。
②基因突变若发生在精子或卵细胞形成的减数分裂过程中,这种突变可通过有性生殖传给后代。
3、基因突变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
碱基对 影响范围 对氨基酸的影响
替换 只改变1个氨基酸或不改变
增添 插入位置前不影响,影响插入位置后的序列
缺失 缺失位置前不影响,影响缺失位置后的序列
4、基因突变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看到,但染色体变异一般可以镜检出来。
5、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引起基因“质”的改变,产生了原基因的等位基因,改变了基因的碱基序列,如由A→a(隐性突变)或a→A(显性突变),但并未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量和位置。
6、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判定
(1)基因突变的类型
显性突变:aa→Aa(当代表现)
隐性突变:AA→Aa(当代不表现,一旦表现即为纯合体)
(2)判定方法
①植物:让突变体自交

②动、植物:让突变体与其他未突变体杂交

发现相似题
与“关于下图DNA片段的合理说法是[ ]A.把该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