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时,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美国才拆棹这些壁垒。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
    ——[美]彭慕兰等《贸易打遣的世界》

    材料二

    1820——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

    ——据[美]赫尔德等《垒球大变革》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在英国是“自由贸易成就了工业革命”还是“工业革命成就了自由贸易”,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26——1985年美国进口关税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当代贸易自由化趋势中,出现了哪些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的出现对贸易自由化趋势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0年广东省高考真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王文艳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7、18世纪时,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 主要考查您对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空前严重的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 空前严重的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 罗斯福新政
  • 欧洲联盟
  • 北美自由贸易区
  •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世界市场:

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广义上指世界范围内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狭义上指国际商品交易的场所或领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既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市场,也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市场。


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过程:
①开始形成: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②初步形成: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③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2、途径:
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威力威逼(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3、影响:
①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
②造成了亚、非、拉美的贫穷落后
③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由于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仅是满足于国内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产品的原料也要来自于世界各地。所以资产阶级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2、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地改变了运输条件,使各地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3、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到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影响:

(1)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国政坛丑闻层出不穷,政府信誉扫地;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善生活状况,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法西斯分子利用人们对现状的不满,兴风作浪,促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2)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也尖锐起来。危机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竭力压低殖民地、半殖民地原料和农产品价格,并向这些地区倾销工业品,殖民当局还增加捐税,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日益恶化,这就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高涨。印度国大党于1929年12月首次提出争取印度完全独立的口号,开展了第二次不合作运动。
(3)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惊恐万状的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转嫁和摆脱危机,加紧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经济战,形成激烈的关税战、市场战、货币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金本位,形成英镑区、美元区、黄金本位区。
(4)危机打破了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德国为防止金融体系崩溃,要求取消赔款。美国担心自己在德国的投资和贷款安全,支持德国的要求。1933年协约国赔款会议宣布废除赔款,这就打乱了各国债务关系。法国宣布停止向美国偿还战债,英国等美国的其他债务国也效法法国,从而更加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及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
(5)危机导致国际格局发生急剧变化。德、日、意这三个地盘较小、资源相对不足的帝国主义国家,建立起法西斯专政,企图从战争中寻求出路。德日意法西斯侵略国与一切遭受侵略、威胁的国家和人民的矛盾逐渐上升为世界主要矛盾。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实质: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特点是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罗斯福新政不是法西斯主义,“新政”不仅不是法西斯主义,而且还起到了避免走向法西斯道路的作用。罗斯福新政也不是社会主义,因为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它是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政策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只能说是一次资产阶级改革。


评价罗斯福新政:

(1)关于“新政”以及有关的政策和措施,当时在美国国内有人把它说成是“极权主义”,也有人把它说成是“社会主义”。罗斯福的新政当然不是什么社会主义,因为所有政策都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的根本,即资本主义财产私人占有制本身;“新政”也不是什么极权主义或法西斯主义,新政的每一项重大举措都有立法依据,并无滥用暴力的现象。
(2)罗斯福新政在美国现代历史上基本上是一个进步现象,起着积极的、肯定的作用。罗斯福新政就是在保证资本主义制度根本不变的情况下,扩大和利用总统和国家行政的权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各种产业关系和利益关系进行大幅度调整,来确保充分就业、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全,使美国渡过了当时的经济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同时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保障体系。
(3)最重要的是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传统的自由企业制度,把资本主义推进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创造性地发展了资本主义,为以后美国和其他许多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府所效法,它的实施是美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某些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特别是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4)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地、大规模地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斗争,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但是新政所起的作用只是暂时地、略微地缓和了一些经济危机在美国经济中所造成的严重的局面,它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危机。

罗斯福新政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的作用:

(1)提供就业机会,刺激了生产和消费。
(2)有长远而广泛的社会效益。
(3)“以工代赈”这种方式不伤救济者的自尊心,使他们感到自己是自食其力,不是白吃救济,还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保护了有自尊心的美国人。
(4)在劳动过程中,磨练了人的意志,使其精神不至于颓废,还可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以上效果是单纯发放救济款所达不到的。



欧洲联盟的建立:

1、原因:
(1)受苏联威胁,所以要联合御强 
(2)受美国控制,想要联合自强 
(3)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发展联系日益紧密,所以要联合起来,重振雄风。 
2、过程: 
(1)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签订(即《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5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4)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又称《欧洲联盟条约》); 
(5)1993年生效,欧盟正式建立。 
(6)欧盟扩大:1995年曾至15个成员国;2004年25个。 
3、意义:
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欧元的启动:

(1)1969年,欧共体正式决定把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作为共同体的奋斗目标。 
(2)1999年1月1日,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3)2000年批准希腊进入欧元区。 
(4)2002年1月,欧元成为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

1、原因: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与日本的崛起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 
2、过程:
(1)1988年《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签订; 
(2)1992年12月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3)1993年,签署了关于环保和劳工的补充协定;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性质:
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首次提出:
澳大利亚总理   霍克 
2、成立:
1989,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
12个成员国:美、日、加、澳、新西兰、韩国、东盟等 
3、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宗旨和目标:
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变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 
5、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6、1994年《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自由化的时间表:
发达成员不晚于2010年,发展中成员不晚于2020年完全实现这一目标。1995年《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使实现这一目标有了保障。
7、1993年,首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西雅图召开,中国在会议上为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提出了“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的十六字原则。 
8、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

中国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重大意义:

1、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表明我国改革开放的决心是坚定的。 
2、有利于加强我国对外融资和经济交往与合作,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的进步化,提高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 
3、进一步完善我国外经贸管理体制,促进外经贸事业的稳步发展,这对于确保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4、有利于加强反恐合作,为本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创造和平与安全的环境。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7、18世纪时,英国的纺织业...”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