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的。”两者的相似之处有
    ①在经济、社会危机的背景下实施②把计划指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③提高了工人的经济、政治地位④采用一系列法规调整经济政策
    [     ]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本题信息:2011年江苏模拟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的。”两者的相似之处有①在经济、社会危机的...” 主要考查您对

罗斯福实施新政

戈尔巴乔夫改革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罗斯福实施新政
  • 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他上台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让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2、主要内容:
①新政是以整顿银行业开始的,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银行休业整顿,恢复银行的信用,这是一种应急性措施,旨在迅速稳定金融资本市场。真正具有改革性意义的措施则是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它实际上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具体实践。这一货币政策的推行必然是宣布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可以提高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刺激出口,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地促进美国国内公共工程事业的发展。庞大的工程开支,来自于政府的财政干预,部分开支就是美元贬值造成通货膨胀所得。但是由于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元贬值必然加剧其它各国的经济困难,推迟了他们的经济复兴。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中心措施是通过工业复兴法,其目的在于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但并未触及企业的所有制。其中有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的规定,则起了扩大消费、提高生活水平、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③调整农业的政策。
实际上是政府通过奖励补偿等手段来压缩农业产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这样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利于环境保护。国家收购农产品等措施则起了国家监督调节经济的作用。
④推行“以工代赈”。
兴办公共工程等系列措施,实际上通过扩大内需来刺激生产发展,起到了调节生产与消费矛盾的作用,同时由国家调节再分配。
3、意义:
(1)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中下层民众也得到了一定的好处。
(2)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发展道路,其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3)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1)1982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2)他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着手进行改革。
2、主要内容:
(1)经济领域:开始阶段,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其“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国家名义上取消了指令性指标,而代之以各种严格的间接控制,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
(2)政治领域:后期,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3、结果:
(1)经济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
(2)政治改革致使国内局势严重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4、失败原因:
(1)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2)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苏联解体的原因:

第一,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
第二,内部原因。纠正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背离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宗旨。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并导致苏联的最终解体,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的方向。
第三,外部原因。“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掉以轻心的。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经济上的实力。


发现相似题
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