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有人曾用“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  “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艰辛探索”、“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等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下列关键词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对应不正确的是
    [     ]

    A.日出东方——中共一大的召开
    B.力挽狂澜——八七会议的召开
    C.进京赶考——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D.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本题信息:2012年山东省模拟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有人曾用“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 “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艰辛探索”、“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等关键词高度概...” 主要考查您对

毛泽东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中共七大)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七届二中全会,《论十大关系》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毛泽东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中共七大)
  •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七届二中全会,《论十大关系》等)
  • 十一届三中全会

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

1、五四运动到中共创建时期(1919—1921年):
1919年7月,湖南省学联刊物《湘江评论》创刊,毛泽东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湘江评论》“以宣传最新思潮为宗旨”。毛泽东为创刊号撰写创刊宣言及长短文二十余篇。
1920年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毛泽东参加中共“一大”,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
2、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思想:提出主张: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3、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1)著作: 1928年《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条件:

(1)国际环境: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通过苏俄传入中国。
(2)国内环境: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说明,革命运动的发展需要先进的科学理论来指导。
(3)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阶级基础:近代新的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使中国工人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动力和领导阶级。
(5)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发展。
(6)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不断探索。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包括: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就不能创建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广大农民的要求,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建设是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无法保持。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抗日战争时期):

1、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七大”1945年春。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国民革命时期: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
(2)土地革命时期: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完整的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1943年王稼祥使用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到抗日战争结束前后,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结合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认为: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毛泽东思想是个思想体系,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4、毛泽东个人的不懈探索为这个集体智慧作出了突出贡献。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全国胜利前夕(建国前夕)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春
内容:
工作重心转移:乡村→城市;政治革命→经济恢复和发展;
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和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
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2)《论人民民主专政》:
内容:总结革命经验,规定政权性质;
意义: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著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思想:提出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政策,阐述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意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毛泽东思想的其他内容:
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意义:

1、解决了夺取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和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许多重大问题;
2、全党在革命转变的关头,在政治上思想上作了充分准备。

《论十大关系》:

1、主要内容是: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2、意义:
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纲领性文献,它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明确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果断地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拨乱反正:

指乱世;反:通“返”,回复。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拨乱反正是在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之后,为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改变当时国内混乱局面,使国内局势趋于稳定而进行的一场政治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概述:

1、时间: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
2、地点:北京
3、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的政治局势逐步趋向稳定,但“两个凡是”的提出严重束缚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
(2)粉碎“四人帮”后两年的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3)1978年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它的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
4、主要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3)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5、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一,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第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改革的任务。
第三,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此后,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6、历史意义:
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1)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2)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3)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有力地保障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会议名称 召开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 1927年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 1935年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
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发现相似题
与“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有人曾用“日出东方”、“星火燎...”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