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化学

首页
  • 问答题
    2005年3月29日在京沪高速公路淮阴段,一辆装载约30吨液氯(Cl2)的槽罐车与一辆货车相撞,大量液氯泄露,造成附近村庄28人死亡,三百多人中毒的严重事故.通常状况下,氯气是一种黄绿色、密度比空气大、有剧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氯气溶于水可制得氯水.氯水中发生了如下反应:Cl2+H2O=HCl+HClO,因而氯水中含有盐酸、次氯酸(HClO)、和未反应的氯气.已知HClO可与NaOH反应生成NaClO,HClO与AgNO3不发生化学反应,HClO具有酸性、氧化性和漂白性,能将有色的有机物氧化生成无色物质.
    (1)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氯水中含有盐酸,其实验过程和现象为______.
    (2)在氯水中加入几滴石蕊试液,可观察到溶液先变红,后褪为无色,其原因是______.
    (3)氯酸钾固体与浓盐酸反应可制得氯气,请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4)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氯气没有漂白性,而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其实验过程和现象为______.
    本题信息:化学问答题难度较难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2005年3月29日在京沪高速公路淮阴段,一辆装载约30吨液氯(Cl2)的槽罐车与一辆货车相撞,大量液氯泄露,造成附近村庄28人死亡,三百多人中毒的严重事故.通...” 主要考查您对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现象的分析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文字表达式

酸碱指示剂

物质的鉴别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现象的分析
  •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 文字表达式
  • 酸碱指示剂
  • 物质的鉴别
化学实验现象的规律:
       第一种是物质燃烧实验;第二种是加热固体物质实验;第三种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实验。



不同化学实验现象:
1.物质燃烧实验都有三个明显的现象
(1)放出大量的热。
(2)生成了一种或几种不同于反应物(指物质的色、态、味)的产物。
(3)固体直接燃烧则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光;气体或固、液体转变成气体再燃烧则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火焰(描述物质的燃烧现象:一光、二热、三生成)
例如:镁条燃烧的现象是:
①发出耀眼的白光;
②放出大量的热;
③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再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①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硫受热先熔化,再汽化,最后才燃烧);
②放出大量的热;
③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加热固体物质的实验现象
主要包括物质的状态、颜色、质量变化及产物中是否有水和气体产生
例如:加热碳酸氢铵的现象:
(1)有一股刺激性的气味产生;
(2)试管壁上有水珠生成;
(3)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4)试管内的白色固体逐渐消失。

3.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
主要包括反应物(液态)的物质和颜色变化及溶液中是否有沉淀(包括沉淀颜色)和气泡产生。
例如: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现象是有蓝色沉淀产生。

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五忌” :
化学实验现象是指用眼看、鼻闻,耳听、手感等方式能够感觉列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应注意“无忌”。

1.忌把实验现象的先后顺序表述颠倒表述实验现象,要按照现象的先后顺序进行表述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不能表述成“剧烈燃烧,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放出热量,火星四射”,因为学生首先观察到的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最后才发现“生成一种黑色物质”。

2.忌把物质的名称当做实验现象物质的名称是根据实验现象、数据、经过综合分析判断得出的,通过外表现象是“看”不出来的。因此,在描述现象时,切不可把物质的名称当作实验现象。如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但不能说生成氧化镁。

3.忌把实验结论当成现象实验结论需要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才能总结出来。在物质的鉴别时要根据实验现象才能确定物质,而不能没有现象直接得出结论。如用澄清石灰水来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时,不能直接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而应该说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现象)的物质是二氧化碳(结论),无明显变化的物质是氧气。

4.忌表述现象表面很多化学反应的现象十分复杂,有些现象易被忽视,导致在表述实验现象时顾此失彼,给实验分析、推断结论带来困难。

5.忌把“白色”与“无色”混淆白色是指物质对光的反射所产生的一种视觉现象,而无色则是光能全部透过物质所产生的现象。如纯水是无色液体,氧气是无色气体,碳酸钙沉淀是白色的等。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近几年的各地实验题侧重考查对实验进行设计、分析和评价,其中设计型实验题更是热点。对验方案设计和评价的命题主要有:
①给出正确的实验方法,描述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实验的结论。
②给出实验的目的,要求设计实验方案,达到实验的目的:
③给出实验方案,评价实验的合理性,实验现象或结论的正确性。
④改进实验方案。
⑤根据已知实验,设计对比实验对某问题进行探究。
⑥在探究实验中,对某一环节或某一步骤进行评价。

1.实验方案的设计
(1)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实验设计是指存进行科学实验探究之前,实验者依据一定的目的、要求.运用已有的知识、原理,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其中包括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2)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科学性。实验原理要科学、正确,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器材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实验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要以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及其他学科知识为依据,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正确性
②可操作性,在设计实验时,从实验器材的选取、实验操作的实施到实验结果的产生,都要具有可操作性
③简约性。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到实验原料容易获得且价格较低、实验装置比较简单、实验操作比较简便、操作步骤简便易行、实验时间比较短。
④安全性,设计实验时,要考虑药品是否安仝无毒,实验操作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爆炸、污染环境等。

(3)实验设计的类型
①制备型实验设计。
②性质型实验设计。
③验证型实验设计。
④计算型实验没计。
⑤综合型实验设计。

(4)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①实验名称:明确实验具体要做什么。
②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的具体目的是什么
③实验原理:明确实验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反应,要求反应个数少,消耗的原料少,原料利用率高,且反应有利于向目标物方向进行。
④实验装置的设计:根据发生的反应选择适当的仪器组成实验装置,装置的连接顺序一般是:


(5)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①思考问题的顺序
a.围绕主要问题思考。例如,选择适当的实验路线、方法;所用药品、仪器简单易得;实验过程快速、安全、绿色化;实验现象明显。
b.思考有关物质的制备、净化、吸收和存放等
c.思考实验的种类及如何合理地组装仪器,并将实验与教材内容进行比较,找出其联系。例如,涉及气体的制备和检验时,这类实验的操作程序及连接顺序大体可概括为:发生→除杂质→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
②仪器的连接顺序
a.所选仪器是否恰当,有无多余仪器。
b.仪器是否齐全。例如,制取有每气体及涉及有毒气体的实验是否有尾气处理装置。
c.安装顺序是否合理。例如,是否遵循“自下而上,从左到右”的原则;气体净化装置中不应先干燥,后经过水溶液除杂质。
d.仪器间连接顺序是否正确。例如,洗气时“进气管长,出气管短”;干燥管除杂质时“粗口进气,细口出气”等。
③实验操作的顺序
a.连接仪器。
b.检查气密性。在仪器连接完毕后,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药品。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依装置而定,但关键是使装置内外产生压强差。
c.装药品,进行实验操作。

2.实验方案的评价
以批判的思维方法对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法、装置设计从某角度否定、排除不合理或不是最优的方法,选择、创新更好的方法,即实验评价。
(1)实验方案的评价原则
①原理正确。设计实验方案要根据化学变化规律和化学实验原理,确保原理正确。如: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择的药品中一定要含氧元素,经过化学变化才能制出氧气。
②操作可行。设计实验方案,特别是实验操作确实具有可操作性。如: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多种,如果将木炭放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确实能生成二氧化碳,但不便于操作,无法控制反应物的量,也不便于收集
③装置简单。设计实验时,如果能用多套实验装置进行操作,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选择最简单的实验装置,选择最简便的实验步骤。如:实验室制取氧气,可以用高锰酸钾,也可以用过氧化氢跟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当然选择后者,因为后者装置简单、操作简便。 ④经济合理。原料一般要求廉价、易得。 ⑤安全环保。进行实验所选药品尽量无毒,实验过程要安全且不造成环境污染。

(2)实验方案评价的主要类型
①对方案可行性的评价:可行是方案的第一要素,评价方案时应注意从原理和操作两个方面分析方案是否可行:一是理论上要科学合理,二是操作上要简单可行。
②从经济效益角度进行评价:从经济效益上考虑是否切实可行。
③从环保角度评价:防治污染的根本途径是控制 “三废”的排放。在对方案进行评价时切不可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件。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的内容框架:


定量实验设计和综合实验设计:
1.定量实验设计通过实验.荻取有关数据。然后分析数据并推理出结论定量实验设汁要精密一些,要尽可能避免一些误差初中常见的定量实验有:分子组成测定、混合物成分含量的测定、物质溶解度的测定、气体体积的测定等

2.综合实验设计综台实验设计是指通过实验验证多个问题,其特点是多步操作.装置复杂、现象多样。常见的有对某气体从制取到组成、成分含量、性质、尾气处理等多项指标进行实验检验和验证:如下图所示的装置,将其组合起来制取气体、去除杂质、验证性质等。

3.开放实验设计试题从提出问题、实验的方向、仪器的选择、装置的设计、现象的观察记录到结论的推理是完全自主完成的.
解答此类试题,过程要合理且完整,方法简便,现象叙述要准确,推理要符合逻辑。

化学定量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在初中化学实验中有三个定量实验:一是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的质量,二是用量筒时取液体的体积,三是用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

(1)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引起误差
①天平没有平衡引入正负误差。
②物码错位引起误差。正确放置:左物有码物质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错位放置:左码右物物质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2)量筒量取液体时引起误差

①量取液体量与量筒的大小不匹配如量取10mL.液体用10mL.量筒即可,如果用 50mL量简或100mL。量筒会引起误差。
②观察量筒液向引入误筹如果俯视观察凹液面(沿A线) 观察值>实际值如果平视观察凹液面(沿B线) 观察值=实际值如果仰视观察凹液面(沿C线) 观察值<实际值

(3)pH试纸测定溶液pH引起误差pH试纸在测量前用水润湿相当于将溶液稀释,如果测定酸性溶液,pH偏大;如果测定碱性溶液,pH 偏小。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设想、主观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

二是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方程式两边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必须相等。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1)写: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反应物在左,生成物在右,中间用横线连接,如: H2+O2——H2O,H2O——H2+O2
(2)配: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的原则,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在反应前后相等,然后将横线变成等号。配平后,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应是最简整数比,如:2H2+O2=2H2O,2H2O= 2H2+O2
(3)注:注明反应条件【如点燃、加热(常用“△”表示)、光照、通电等〕和生成物的状态(气体用“↑”。沉淀用“↓”。)。如:2H2+O22H2O,2H2O2H2↑+O2↑。

化学计量数:

化学计量数指配平化学方程式后,化学式前面的数字。在化学方程式中,各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应是最简整数比,计数量为1时,一般不写出。

书学化学方程式的常见错误:

常见错误 违背规律
写错物质的化学式 客观事实
臆造生成物或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写错或漏泄反应条件
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 质量守恒
漏标多标“↑”、“↓”符号 ——

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条件和气体、沉淀符号的使用:
(1).“△”的使用
①“△”是表示加热的符号,它所表示的温度一般泛指用酒精灯加热的温度。
②如果一个反应在酒精灯加热的条件下能发生,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就用“△”,如:2KMnO4 K2MnO4+MnO2+O2↑。
③如果一个反应需要的温度高于用酒精灯加热的温度,一般用“高温”表示;如:CaCO3CaO+ CO2
 
(2)“↑”的使用
 ①“↑”表示生成物是气态,只能出现在等号的右边。
②当反应物为固体、液体,且生成的气体能从反应体系中逸出来,气体化学式后应该加“↑”。如Fe+ 2HCl==FeCl2+H2↑。
③当反应物是溶液时,生成的气体容易溶于水而不能从反应体系中逸出来,则不用“↑”,如:H2SO4+ BaCl2==FeCl2+2HCl
④只有生成物在该反应的温度下为气态,才能使用“↑”。
⑤若反应物中有气态物质,则生成的气体不用标 “↑”。如:C+O2CO2

(3)“↓”使用
①“↓”表示难溶性固体生成物,只能出现在等号的右边
②当反应在溶液中进行,有沉淀生成时,用 “↓”,如:AgNO3+HCl==AgCl↓+HNO3
③当反应不在溶液中进行,尽管生成物有不溶性固体,也不用标“↓”,如:2Cu+O22CuO
④反应在溶液中进行,若反应物中有难溶性物质,生成物中的难溶性物质后面也不用标“↓”。如:Fe +CuSO4==FeSO4+Cu.

化学方程式中“↑”和“↓”的应用:

①“↑”或“↓”是生成物状态符号,无论反应物是气体还是固体,都不能标“↑”或“↓”;
②若反应在溶液中进行且生成物中有沉淀,则使用“↓”;若不在溶液中进行,无论生成物中是否有固体或难溶物,都不使用“↓”;
③常温下,若反应物中无气体,生成物中有气体.

提取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书写信息型化学方程式是中考热点,题目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科技等各个领域,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并考查了同学们接受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日的关键是掌握好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可按两步进行:首先正确书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注明反应条件及生成物状态;第二步就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概念:用文字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步骤:
(1)写:根据反应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
(2)注:注明反应条件:[点燃,加热,光照,通电等]
酸碱指示剂:
     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酸碱指示剂,通常也简称指示剂。
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的显色:
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是两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它们与酸性、碱性溶液作用时显示的颜色见下表:
   酸性溶液  碱性溶液  中性溶液
 石蕊试液  红   蓝  紫
 酚酞试液  无  红  无

易错点:
①变色的是指示剂,而不是酸或碱的溶液。如盐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能说成紫色石蕊试液使盐酸变红,但可以说紫色石蕊试液遇盐酸变红。

②酸或碱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酚酞试液变色,但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酚酞试液变色的不一定是酸或碱的溶液,还可能是酸性盐溶掖或碱性盐溶液。如碳酸钠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但碳酸钠不是碱,而是盐。
酸碱指示剂的代用品:
   在自然界里,有许多植物色素在不同的酸碱性溶液中.都会发生特定的颜色变化。这些植物色素可以用作石蕊和酚酞等指示剂的代用品。一些植物的色素及其在酸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如下:
代用指示剂的颜色
在酸性溶液中 在中性溶液中 在碱性溶液中
牵牛花 红色 紫色 蓝色
苏木 黄色 红棕色 玫瑰红色
紫萝卜皮 红色 紫色 黄绿色
月季花 浅红色 红色 黄色
美人蕉 淡红色 红色 绿色

物质的鉴别:  
根据不同物质的特性,用化学方法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已知物质一一区别开。
鉴别时只需利用某一特征反应,确定某物质的一部分就可达到鉴别的目的。且已知n种,确定n-1种,则余下的既为可知。  


鉴别物质常用的方法:
(一)、物理方法
“看、闻、摸、溶、吸”等方式进行鉴别。“看”就是要看物质的颜色、状态、形状等,“闻”可以闻某些气体的气味,“摸”可以通过摸容器的外壁,感觉是否有热量的改变,“溶”看物质是否能溶解,“吸”看是否能被磁铁吸引。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氯化铁溶液是棕黄色的、其它常见的物质只要不含Cu2+和Fe3+的化合物的水溶液一般都是无色的,大理石是块状固体、氢氧化钠是片状固体、氢氧化钙是粉末状固体,氢气和氧气是气体、酒精有是液体

(二)、化学方法
就是通过不同的物质在与同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产生的现象不同把它们鉴别开的方法,它是鉴别物质的常用方法。下面根据物质的构成的特点,分析在化学上常用的鉴别方法。
1、含“H+”的化合物(如HCl、H2SO4)的鉴别方法。
(1)用紫色的石蕊试液。酸溶液都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如硫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2)用PH试纸。酸(含H+的化合物)溶液的PH<7,如:醋酸溶液的PH<7。
(3)用镁、铝、锌、铁等活泼金属。这些金属与酸反应产生的明显现象是,有无色气体生成。如:Mg+H2SO4==MgSO4+H2
(4)用含有“CO32-”的物质,如: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无色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例1:设计实验鉴别两种无色溶液一种是硫酸,一种是氢氧化钠。分析:硫酸是酸性溶液,而氢氧化钠是碱性溶液。所以上述四种方法都可以用来鉴别这两种物质。

2、含“OH-”的化合物(如NaOH、Ca(OH)2)的鉴别方法。
(1)用紫色的石蕊试液或者无色的酚酞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含OH-的化合物才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蓝色,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2)用PH试纸。含OH的化合物的水溶液的PH>7
(3)用含有Cu2+等离子的盐溶液,会产生不同颜色的沉淀。
例2:有氯化钠、氢氧化钙和盐酸三种无色溶液,怎样实验的方法加以鉴别。分析:以上三种物质分别是盐、碱和酸三类,因此最好用紫色的石蕊试液进行鉴别,变成蓝色的是氢氧化钙,变成红色的是盐酸,不变色的是氯化钠溶液。

3、含“CO32-”的化合物(如Na2CO3)的鉴别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看到的现象是:加入稀盐酸后有无色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例3:有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两种无色液体,怎样鉴别它们。分析:由于两种溶液都显碱性,所以不能使用酸碱指示剂。可向两种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稀盐酸,再反生成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

4、含有“Cl-”的化合物(NaCl等)的鉴别方法。鉴别含“Cl”的化合物依据的原理是:它与含“Ag+”的化合物结合成AgCl,它是一种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沉淀。
例4,实验室里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只知它们是氯化钠和硝酸钠,设计实验鉴别它们。分析:两种无色溶液中的阳离子都是钠离子,没有办法进行鉴别,但可以根据氯化钠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氯化银的沉淀,而硝酸钠与硝酸银不发生反应的原理反两种化合物的溶液鉴别开。

5、含“SO42-”的化合物(如Na2SO4)有鉴别方法。鉴别这类化合物的原理是:SO42-离子与Ba2+离子结合成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例5,设计一个实验鉴别两种无色溶液是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钠溶液。分析:根据上述原理,可用含“Ba2+”的化合物,常用的是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硫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产生的溶液是氯化钠溶液。比照上述方法大家还可以尝试着总结出多种鉴别物质的方法。比如:鉴别含有“NH4+”的化合物常用含有“OH-”的化合物等。还需要说明的是鉴别物质是相互的,比如,前面讲到的可以用含“Ba2+”的化合物鉴别含有“SO42-”的化合物;也可以用含有“SO42-”的化合物鉴别含“Ba2+”的化合物。
例6,只用一种试剂通过一次实验就能把硝酸钾溶液、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鉴别出来。分析:硝酸钾溶液中含有的K+和NO3-在初中还没有学过鉴别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它留在最后无现象的物质鉴别出来;氢氧化钡溶液中的Ba2+用SO42-进行鉴别,而OH-可用Cu2+等有颜色的离子进行鉴别;硫酸钠溶液中的Na+目前还没有鉴别方法,但Ba2+能用用SO42-进行鉴别;同理氢氧化钠溶液也可用Cu2+等有颜色的离子进行鉴别。

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检定检验方法:
(1)鉴别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塑料(聚氯乙烯塑料袋有毒,不能装食品) 点燃后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为聚氯乙烯塑料。
(2)鉴别羊毛线、合成纤维线或棉线(采用燃烧法) 点燃,产生烧焦羽毛气味,不易结球的为羊毛线;无气味,易结球的为合成纤维线。燃烧,产生烧纸味,不结球的是棉线。
(3)鉴别硬水和软水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4)鉴别氢气、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先用燃着的木条:使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的是氧气,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能燃烧的气体是氢气、甲烷、一氧化碳。进一步检验可燃性气体氢气、甲烷、一氧化碳燃烧后的产物: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水生成的是氢气和甲烷,无水生成的是一氧化碳;燃烧后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甲烷和一氧化碳。
(5)真假黄金假黄金通常是用铜锌合金伪造的,可用盐酸加以鉴别,如有气泡产生,说明该物质中含锌,是假黄金;也可灼烧,变黑,说明有铜,是假黄金。
(6)热固性塑料和热塑性塑料取样,加热,能熔化的是热塑性塑料,不能熔化的是热固性塑料。
鉴别题的解答思路:
1. 只用一种试剂的鉴别题:  
根据待鉴别的几种物质性质特点,加一种试剂,使各自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加以鉴别。  
思路:
(1)如果待检验的物质之间有明显的酸碱性差异时,可选用适当的指示剂或PH试纸检验。  
如用一种试剂检验盐酸、氯化钠、碳酸钠三种溶液,这种试剂是紫色石蕊试液。 
(2)如果待检验的物质之间有较明显的溶解性差异和溶解时的热效应差异,则可用加水使其溶解来检验。  
如用一种试剂检验:氯化钠、氯化铵、氢氧化钠、氯化银四种固体物质,这种试剂就是水。氯化钠可溶于水,溶解后溶液温度五显著变化;氯化铵易溶于水,溶解后溶液温度显著降低;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溶解后溶液温度显著升高,而氯化银不溶于水。  
(3)如果待检验的物质含有相同的阴离子或大多数相同的阴离子时,可选用加强碱溶液来检验。  
如用一种试剂检验:氯化铵、氯化钠、氯化铁和氯化镁四种溶液,这种试剂就是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铵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有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氨气产生,氯化钠不与氢氧化钠反应,无现象发生;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有白色的氢氧化镁沉淀生成。  
(4)如果被鉴别的物质中含有相同或大多数相同的阳离子时,可选择强酸为试剂进行鉴别。  
如用一种试剂鉴别氯化钠、碳酸钠、亚硫酸钠三种溶液,这就是盐酸或稀硫酸。氯化钠与盐酸或硫酸不反应,无现象产生;碳酸钠与盐酸或硫酸反应,产生无色无味的二氧化碳气体;亚硫酸钠与盐酸或硫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  
(5)如果被鉴别的物质为金属单质和金属氧化物时,可选择强酸为试剂进行鉴别。  
如用一种试剂鉴别铁、铜、氧化铁、氧化铜四种固体物质,这种试剂是稀盐酸(或稀硫酸)。铁与盐酸反应有气体(氢气)产生,生成浅绿色溶液;铜不溶于盐酸,无现象产生;氧化铁溶于盐酸生产黄色的氯化铁溶液;氧化铜溶于盐酸生成蓝色的氯化铜溶液。  
(6)如果被鉴别的物质有几种含有相同的阳离子,有几种含有相同的阴离子,则要分别考虑区别不同阳离子需要何种离子,区别不同阴离子需要何种离子,然后将这两种离子合起来组成一种试剂。  
如用一种试剂鉴别硝酸银、碳酸钠、亚硫酸钠、硝酸钡四种物质,这种试剂是盐酸。因为四种物质中,硝酸银和硝酸钡的阳离子不同,。区别银离子和钡离子可用氯离子;碳酸钠和亚硫酸钠的阴离子不同,区别亚硫酸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可用氢离子,合起来,这种试剂就是盐酸。  
(7)还有另一种比较快速地找出试剂的方法。就是将所用试剂的离子重新组成新试剂,如果组合后的试剂答案中有,则一般地就可以认为用这一种试剂可以把这种物质区别开。

2. 不用任何试剂鉴别多种物质的思路:  
(1)从被鉴别的物质的物理性质上找突破口:  
①闻气味
如不用任何试剂鉴别氨水、硫酸钾、氯化镁、碳酸钠四种溶液。可先闻气味,氨水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首先识别出氨水,然后以氨水为试剂,分别加入到另外三种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氯化镁,再以氯化镁为试剂分别加到剩余的两种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的为碳酸钠,不反应的为硫酸钾。  
②看颜色
如不用任何试剂鉴别硝酸铵、氯化钡、硫酸铜、氢氧化钠四种溶液。首先观察出显蓝色的是硫酸铜溶液,以硫酸铜为试剂分别加到另外三种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溶液,产生大量白色沉淀的是氯化钡溶液,无现象产生的是硝酸铵溶液。  
(2)加热法:  
如,不用任何试剂鉴别碳酸氢钠、碳酸氢铵、高锰酸钾、碳酸钠四种固体物质,即可加热法。加热时,碳酸氢铵完全分解成二氧化碳、氨气、水蒸气,试管内无任何残留物;碳酸氢钠受热分解有气体产生,试管内留有白色固体碳酸钠;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产生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试管内留有黑色固体;碳酸钠受热时不分解,无现象产生。  
(3)两两混合列表分析法:  
将待鉴别的物质分别编号,分别以一种物质作为试剂加入到其它物质中去,将产生的现象列表分析。根据每种物质所产生的不同现象,可确定物质的名称。  
如不用任何试剂鉴别氯化钡、硝酸银、碳酸钠、盐酸四种溶液,先将四种溶液分别编为A、B、C、D进行互倒实验,将现象列表如下:
    
  然后进行分析:在四种物质中,能跟另外三种物质反应产生沉淀的只有硝酸银,因此B是硝酸银;能跟其中两种物质反应产生沉淀而跟另一种物质反应产生气体的只有碳酸钠,因此C是碳酸钠;而能跟碳酸钠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D必是盐酸;那么A必然是氯化钡。结论为:A是氯化钡,B是硝酸银,C是碳酸钠,D是盐酸。   有时,需要我们判断所给定的一组物质能否不用任何试剂进行鉴别,分析的方法就是用两两混合列表法。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产生的现象是一样的,则不能鉴别。  
如上例中如果将氯化钡改成氯化钠则不可鉴别。因为碳酸钠和盐酸分别产生的现象都是与一种物质不反应,与一种物质反应产生沉淀,与一种物质反应产生气体,二者谁是碳酸钠,谁是盐酸,无法确定。  
不另加试剂鉴别物质的方法有:第一是观察组内物质是否有显特殊颜色的物质,是否有不溶于水的物质等,将这些物质确定后,就以其作为已知试剂用以鉴别其它物质。第二是将组内物质分别编号,然后分别以一种物质作为试剂加入另外几种物质中,将现象记录下来。如果不能得到各自不同的现象,则这组物质就还需另加试剂才能鉴别。    
发现相似题
与“2005年3月29日在京沪高速公路淮阴段,一辆装载约30吨液氯(Cl...”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