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1913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这样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请回答:
    (1)泰戈尔获奖在世界文学史上意味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泰戈尔的创作属于哪一个文学流派?同时期同流派的欧美作家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文学流派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出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专项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王文艳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1913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这样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 主要考查您对

十月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现实主义文学(巴尔扎克、狄更斯、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马克·吐温)

20世纪的世界文学(萧伯纳、罗曼·罗兰、海明威、贝克特、高尔基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十月革命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现实主义文学(巴尔扎克、狄更斯、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马克·吐温)
  • 20世纪的世界文学(萧伯纳、罗曼·罗兰、海明威、贝克特、高尔基等)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

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①客观条件:

a.俄国已进人了帝国主义阶段,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

b.俄国国内各种矛盾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c.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大多卷入战争,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主观条件:
俄国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战斗性强,有比较成熟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的根本原因:

当时在俄国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既包括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也包括因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连连战败而激化了的各种社会矛盾。随着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不仅下层群众要求改变现状,就连俄国的资产阶级也想通过推翻沙皇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这使得发生一场政治变革的条件日益成熟。俄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俄国旧有的生产关系已经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沙皇制度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障碍。
尽管“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但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没有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原因在于“二月革命”后,掌握实际权力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原有的国内政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俄国革命的前进方向,就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进程(和平夺权──武装夺权):

(1)“四月提纲”:列宁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争取以和平方式夺权。
(2)七月事件:临时政府镇压了示威的工人和士兵,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3)武装起义: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莫斯科等城市的武装起义也相继取得成功。
(4)国家诞生:1917年11月,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达标大会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了人民委员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1)十月革命走的是通过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革命道路。
(2)十月革命采用的是武装暴力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形式。
(3)它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4)十月革命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联、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阶段。


中俄两国革命道路:

1.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武装(暴力)夺取政权。异:俄国是城市暴动道路;中国是农村保卫城市道路。
2.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队伍力量相对强大;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家,农民阶级力量强大,而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
3.认识:无产阶级革命是以暴力为基础。走什么道路须按国情决定,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意义:

(1)国内:
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劳动人民开始实现“当家做主”的美好愿望,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胜的社会主义革命;
(2)国际:
①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打开一个缺口,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②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③开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俄国革命的道路:

通过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是俄国十月革命道路。这是由当时俄国特有的国情决定的:
①革命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比较成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革命的客观条件主要是指俄国国内的各种矛盾,而革命的主观条件则是指领导俄国十月革命的布尔什维克党有指导革命的正确方针,俄国的无产阶级力量比较集中以及它拥有革命的同盟军──贫苦农民;
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革命力量,致使革命不可能和平发展,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只能采取武装夺权的方式;
③彼得格勒的革命武装力量强于反革命的武装力量;
④在组织和发动起义方面,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抓住了起义的有利时机。
因此,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比较顺利地取得胜利,布尔什维克迅速掌握国家政权。而且这一行动很快辐射到莫斯科等其他中心城市,布尔什维克党人和革命力量很快掌握了各地政权。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许多技术上的发明都是一些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的工匠依据实践经验而取得的成果。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几乎所有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发现的影响。
(2)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扮演重要角色。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通过新技术的逐步传播来带动后进国家,其发展进程缓慢而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德国、美国等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具有更广泛的规模,发展的进程也是比较迅速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联系:

(1)就生产力发展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更加迅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2)就生产方式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分散的手工工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3)两次工业革命都是在科技发明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得到充分体现。
(4)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工业部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都得到了技术改造,焕发了更强的生命力。
(5)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世界形成看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6)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大变革,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个直接对立的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更趋明显和激烈。

第二次工业革命概况:

1、条件: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
(3)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4)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2、表现:
(1)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
(3)化工技术的发展;
(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3、成就:
(1)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2)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4、意义:是人类跨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方面带动了一个新工业群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使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它们开始由轻工业为主导转化为重工业为主导,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并为其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2)垄断组织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或者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复杂,或者由于需要大型的生产设备,只有大批量生产才能赢利,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垄断组织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出现的。
(3)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进步,使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垄断组织的形成推动了殖民扩张。垄断资本的胃口更大,它不但继续要求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及原料供应地,而且也要求扩大资本输出地,因此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有更多的国家、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现实主义文学:

在西欧,现实主义是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也是西欧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及确立政治统治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一般说来,凡是在形象中能充分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可叫做现实主义作品。它除了在细节上要求真实外,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在欧洲,现实主义的形成,一般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是历史的继承和现实的创新,成为现实主义成熟的标志。批判现实主义这一术语是后人概括出来的。
法国的普鲁东在《艺术的社会使命》中,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的”论断。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高尔基指出:“资产阶级的‘浪子’的现实主义,是批判的现实主义;批判的现实主义揭发了社会的恶习,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和冒险’,却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
19世纪30~4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继浪漫主义之后,成为欧洲文学的主要潮流。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司汤达以小说《红与黑》为这种文艺思潮奠定了基础,巴尔扎克创作的《人间喜剧》把批判现实主义推向高峰。欧美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能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善于选取典型的生活画面,重视人物形象的艺术概括,提供人物发展的历史,使人物的行为、心理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但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们对现实的批判,是以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他们不能正确地指出社会发展的前途。


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及其本质:

19世纪末期以来,西方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然而伴随着这一过程,人类付出了巨大代价。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烟云,无情地嘲弄了人类的尊严和生存权力。战后频繁的经济危机、冷战,使西方各国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均失去和谐存在的必然性;
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文明的发展形成与人相对立的状态;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西方价值观受到怀疑。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现代主义文学便应运而生。以表达自我情感和人的心理现象为主的现代主义文学呈现了跳跃性、荒诞性和表现手法的怪异性,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担忧。现代主义文学反映了现代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


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得到巩固,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迅速扩展,资本主义国家未能很好地缓和与协调自身矛盾,日益积聚的社会矛盾变得日益尖锐和复杂。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金钱成为衡量事物与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社会的罪恶日益凸现,浪漫主义对未来的设想和憧憬不再适应当时的社会现实,于是出现了一批敢于直面现实,深刻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现实的文学家。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现实主义文学:

1、概念:继浪漫主义文学之后,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出现在欧美并开始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现实主义以具体反映现实生活、暴露社会黑暗为特征。因此,它又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2、它产生的主要原因:
(1)工业革命发生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暴露出种种弊端。
(2)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引起了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欧美各国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3)一批文学家积极关注社会问题,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它的主要特点:
(1)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注意关键词:关注……,再现……,剖析……,揭露和批判……)
(2)以长篇小说作为主要形式,使长篇小说的创作空前繁荣。
4、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作者 国家 作品 主要内容
巴尔扎克 法国 《人间喜剧》 被称为资本主义“社会百科全书”。以《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最著名。《欧也妮·葛朗台》通过葛朗台的发家史及其女儿欧也妮·葛朗台的爱情、婚姻悲剧,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高老头》以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巴黎社会为背景,以伏盖公寓(高里奥老头的寓所)和鲍赛昂夫人的客厅为舞台,描绘了贵族子弟拉斯蒂涅堕落的经历和高老头被女儿遗弃的悲剧。
狄更斯 英国 《大卫·科波菲尔》 自传体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不仅可以全面地了解大卫曲折艰辛的身世,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他的一生道路了解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社会现实。狄更斯在小说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这里有一条交易法则:‘欺骗他人,因为他们要欺骗你。’这是真正的经商之道。”
普希金 俄国 《叶甫盖尼·奥涅金》 诗体长篇小说,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反映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的社会生活,真实地表现了那一时代俄国青年的苦闷、探求和觉醒,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别林斯基把它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人民性的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 《安娜·卡列尼娜》 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高层首长卡列宁的妻子,一次舞会上邂逅了年轻的伯爵渥伦斯基。二人产生了真爱,不顾一切地私奔,从而展开了一场爱情悲剧。表面上是写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失足的事情,实际上展示的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安徒生 丹麦 《卖火柴的小女孩》 描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除夕夜被冻死的故事,批判了当时不公平的社会制度,揭示旧社会贫富悬殊的问题,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穷苦悲惨的生活。
易卜生 挪威 《玩偶之家》 通过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海尔茂之间由相亲相爱转为决裂的过程,探讨了资产阶级的婚姻问题,暴露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向资产阶级社会的宗教、法律、道德提出挑战,激励人们尤其是妇女为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争取自由平等而斗争。
马克·土温 美国 《百万英镑》 描写了一位美国穷小子亨利·亚当斯在伦敦的一次奇遇。伦敦的两位富翁打赌,把一张无法兑现的百万钞票借给亨利,看他在一个月内如何收场。一个月的期限到了,亨利不仅没有饿死或被捕,反倒成了富翁,并且赢得了一位漂亮小姐的爱情。痛斥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1799—1850),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出生于法国图尔市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1816~1819年,他在法科学校学习法律,并先后在诉讼代理人和公证人事务所当见习生。通过形形色色的案件,他洞察了社会的丑恶,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大学毕业后,从事文学创作。
1829年,巴尔扎克第一次用真名发表的《舒昂党人》,揭开了长篇巨著《人间喜剧》的序幕。开始陆续发表《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等作品。

狄更斯:

狄更斯(1812—1870),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1833年开始文学创作,一生创作了14部长篇和百余篇中、短篇小说以及大量杂文、特写、游记、剧本等,代表着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1850年完成的《大卫·科波菲尔》是代表作,这是作家最喜爱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
狄更斯的思想和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始终坚持人道主义思想,对英国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和流血;
改良主义色彩浓厚;特别善于塑造“小人物”形象;善于用儿童的眼光观察社会,赋予平凡事物以奇异的色彩;
幽默与感伤的情调交替出现,人物描写喜用夸张手法,情节富有戏剧性。

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1820年,写成长篇童话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首创性地把民间故事和民间语言引入诗歌,成为俄国文学中第一首积极浪漫主义诗歌。
1824年,普希金因他诗歌的广泛流传而被沙皇政府派遣到南俄任职(实为流放)。
1823年,开始创作《叶甫盖尼·奥涅金》。
1828年,普希金在莫斯科的一次舞会上遇到了娜塔丽娅·冈察洛娃。次年,他向这位“莫斯科第一美人”求婚,遭到拒绝。
1830年再次求婚,获得成功。
1830年后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而且以别尔金的署名发表了五个短篇,为俄国短篇小说创造了典范,成为俄国现实主义散文小说的开端。
1831年,普希金结婚后定居彼得堡,并重回外交部任职。此后,完成了《上尉的女儿》《杜勃罗夫斯基》《黑桃皇后》《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死公主和七勇士的故事》等作品。
1836年,创办《现代人》杂志,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开辟了重要的理论阵地。
1837年2月,诗人在决斗场中受伤,两天后去世。

果戈理:

果戈理(1809—1852),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讽刺作家。出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省农村。
1828年中学毕业后,来到彼得堡,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831年,他结识普希金。
1835年,果戈理出版了中篇小说集《密尔格拉得》,内含4篇小说,它标志着果戈理现实主义创作的进一步发展。此后他发表了许多作品。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小说作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戏剧作家,是俄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奠基人之一。
1835年底,他创作完成了5幕讽刺喜剧《钦差大臣》。这部作品于1836年4月19日在彼得堡首次上演,即获得了惊人的成功。不久,旅居国外。
1841年完成了长篇小说《死魂灵》。
1848年春,他回到莫斯科定居。代表作《死魂灵》创作时间长达6年,以精湛的现实主义艺术技巧,广泛地反映了19世纪上半叶俄国社会的现实生活,具有史诗般的规模。

易卜生:

易卜生是19世纪后期挪威杰出的剧作家和诗人。是欧洲戏剧史上继莎士比亚、莫里哀之后的第三个高峰,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
1849年后,致力于文学创作。此后在奥斯陆的15年间,他除先后在卑尔根剧院和首都剧院担任编导外,还创作了不少具有革命激情的诗歌和10个剧本。
1864年后,旅居国外,1年后回国。
1906年5月23日,易卜生与世长辞,挪威国王为他举行了国葬。易卜生在长达50年的笔耕生涯中,除创作了20多个剧本外,还写了大量的诗歌。代表作有1879年发表的《玩偶之家》等。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1835—1910),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用纯粹美国口语写作的作家,有人称他为“美国文学之父”。
幼时家境贫寒,先后当过印刷厂学徒、报童、排字工人、矿工、水手和领港员。他的笔名马克·吐温就是水手的术语,意思是水深两寻,即水深12英尺,表示航船可以安全通过。
1863年,马克·吐温来到弗吉尼亚市,被聘为《企业报》的记者,开始写幽默小品,并使用马克·吐温这个笔名。1865年任《晨报》记者。同年在纽约一家杂志发表《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作品生动诙谐、幽默风趣,风行一时,马克·吐温也因此全国闻名。代表作有《竞选州长》(1870)、《汤姆·索耶历险记》(1876)、《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等。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
1828年8月28日生于莫斯科以南200公里的贵族庄园雅斯纳斯·波良纳。
1844年求学于喀山大学,三年后退学回家经营庄园。
1852年从军高加索,同年发表处女作《童年》(与后来发表的《少年》《青年》合成自传体三部曲),开始文学活动。
1856年发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开创了俄国文学描写战争的现实主义传统,为作者赢得了名声。托尔斯泰的主要创作活动,是在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到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进行的,这正是俄国社会大变动时期。
1863—1869年,他完成了史诗性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完成了第二部著名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1889—1899年完成了集中体现他晚年的思想和艺术特征的长篇小说《复活》。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简称一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原因:
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
1、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3、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二、过程:
1、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三次陆战和一次海战,即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日德兰海战,大战的主动权开始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3、第二阶段:1917~1918年,美国参战,俄国革命,德国投降。
三、性质:
总体上是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为独立而战,具体有民族解放性质,但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由各交战国的参战目的决定的。而各帝国主义参战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四、影响:
1、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1)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
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         
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 
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2)美日的崛起体现在:
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  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国 
2、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 
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①原因: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松控制引起的本国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影响: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3、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 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等等; 
② 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 
③ 一战改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


二次世界大战含义:

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的全球性战争。战争最高潮时全球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有19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交战双方是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等国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与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组成的轴心国集团。战火遍及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概况:

1、原因:
①根源:由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的。
②经济危机是加速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的矛盾的激化是二战爆发的诱因。
④法西斯侵略扩张势力,是二战的罪魁祸首。
⑤绥靖主义政府的影响:绥靖主义者充当了二战的帮凶。
⑥苏联客观上的绥靖主义作用。
⑦30年代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没有能够阻止世界局势朝着新的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
2、战争:
(1)局部:
①对日本制造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国际联盟没有采取真正的制裁措施。
②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英法控制的国联不把石油等战略物资列入对意大利的禁运范围;英国掌控下的苏伊士运河照旧供意军使用;美国推行“中立政策”,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双方运送武器。
③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英法采取所谓的不干涉政策;拒绝援助西班牙人民的政策;美国执行《中立法》,利利于叛军。
④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⑤二战爆发后:英法没有对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史称“奇怪战争”。
(2)全面:
①爆发: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二战爆发。
②扩大: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1941年12月,日军突袭珍珠港。
③转折:中途岛海战、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
④胜利:1943~1945年,意、德、日先后投降。
3、影响:
①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②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③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④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⑤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4、启示:
①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
②对邪恶势力不能姑息养奸。
③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④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应该和平共处、进行合作。
⑤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任何形式的侵略扩张昌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要求。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原因:
①法西斯的侵略战争不仅威胁到被法西斯侵略的国家的安全,而且也威胁到英、美资本主义大国的利益,法西斯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敌人。
②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将苏、美两个大国卷入反法西斯战争,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2、过程:
大战爆发后,随着法西斯势力的不断放大。美国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改变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强对英国等国的援助。
1941年秋,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联合宣言——《大西洋宪章》,提出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
同时,美、英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
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齐集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3、主要活动:
①为打败法西斯侵略者,美、英、苏、中四大国经常进行双边或多边的高级会谈,在政治上互相协作。
②为了发挥同盟国家的经济优势,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四大盟国在经济上互相支持。
③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战场,以苏联为中心的苏德战场和美苏盟军支持的北非战场在军事上互相配合,共同打击法西斯势力。
4、意义:
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过程。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1913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迦利》荣...”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