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地理

首页
  • 单选题
    2006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沙漠和沙漠化”,口号是“莫使旱地变沙漠”,这个口号突出强调这一人类所面临的紧迫环境问题。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自然特征中,本身不包含着荒漠化潜在威胁的是
    [     ]

    A、干旱的气候条件
    B、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C、人口激增
    D、过度放牧
    2、在现代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常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

    A、草原、荒漠为主的植被
    B、人类活动
    C、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D、气候变异
    3、为监测并分析荒漠化面积的发展变化趋势,采用的现代化技术是
    ①全球定位系统②遥感技术③地理信息系统④雷达系统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本题信息:2011年期末题地理单选题难度较难 来源:王勐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2006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沙漠和沙漠化”,口号是“莫使旱地变沙漠”,这个口号突出强调这一人类所面临的紧迫环境问题。据此回答1~3题。1、下列自然特征中,本...” 主要考查您对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 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及作用: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概念: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①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②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①遥感(RS)技术的特点:
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②应用范围:
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2、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①信息集成与分析:
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②灾害评估与预报: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RS是数据获取手段(搜集、获取原材料——海量信息),GIS是数据分析手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得出结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这两个工具有机结合,可实施动态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从而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1、非工程性防御:
(1)概念:是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2)“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3)我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发展及成就

2、工程性防御措施
(1)概念: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2)工程性措施的三种方式:

方式

实例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
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

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硬件”和“软件”的差别
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主要自然灾害和部分自然灾害的具体防御:

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防御措施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①加强地震的科学研究,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地震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地震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台风、寒潮、沙尘暴、风暴潮等的气象灾害 ①加强台风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台风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气象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蝗灾、鼠灾等的生物灾害 ①加强蝗灾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蝗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蝗灾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蝗灾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部分自然灾害类型 防御措施
洪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修建水库,拦蓄洪水
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④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
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
⑥加固堤坝
⑦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
旱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
②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③开挖机井,抽取地下水
④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
⑤培育、种植旱生作物(针对旱作农业区)
⑥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入渗(针对旱作农业区)
沙尘暴 ①退耕还林、还草
②合理载畜量,推广轮牧
③植树种草,建立防护林
④工程固沙
风暴潮 ①修建、加固沿海塘坝
②建设、恢复海防林
③保护沿海堡礁
滑坡 ①植树种草,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
④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
泥石流 ①植树种草,做好泥石流区的绿化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等
蝗灾 农业防治:
①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②在荒滩坑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蝗灾发生环境的面积
③植树造林,改变蝗灾区的小气候,减少蝗虫产卵繁殖的场所
生物措施:
④保护或者饲养蝗虫的天敌(青蛙.白翅浮鸥等)
⑤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
药剂防治:
⑥人工或者飞机大面积喷洒药剂灭蝗
赤潮 ①建设污水处理设备,达标排放,治理水污染
②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
③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的使用
④使用无磷洗涤剂

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范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
干旱原因: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时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景观特征:水分条件自东向逐渐变干,自然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要特征
荒漠改造: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原生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水资源比较缺陷乏,改造难度大。人类活动形成的荒漠,其实质是类似于荒漠景观的严重的土地退化,表现为土地下伏沙层裸露,原因固定的半固定的沙丘活化,例如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等。这些荒漠的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容易治理和利用
(2)荒漠化的发展
移民开垦一方面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带来荒漠化问题,其中与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最为严重
在半干旱的旱农耕区周围,如科尔沁沙地和内蒙古后山地区,沙质草原遭到过度农垦,或者固定沙丘在被开垦后活化,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在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等地,常常可以见到这种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
在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主要是过度樵柴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造成沙丘活化,例如塔里木盆地边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和河西走廊等地区的绿洲周围
在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使得河流下游或者扇缘植被缺乏水原而生长衰退,加上樵柴破绿洲周围的固定沙丘,导致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例如塔里木河下游和石羊河下游等地
近年来,在工矿开展、居成点和道路等基本建设中,不重视环境保护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弃土弃渣等造成荒漠化发展迅速。这种荒漠化土地呈点、线状、邻过城镇或者在矿开发区,面积小而分散,但对人类生活和生存环境危害较大。相参集中分布的地区如内蒙古的东胜和准格尔煤田等

2.荒漠化的原因与防治
(1)荒漠化的成因
从自然因素看,西北地区的地表除山丘陵外,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条件
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相反,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的进程,但并非决定性作用
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2)荒漠化的防治
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整治模式:
首先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即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规,建立既防治荒漠化,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
其次,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这是因地制宜实施治理措施,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基本保证
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3)治理措施和经验
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飞机播种、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等造林技术世界领先
宁夏中卫沙坡头采用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便从土壤和岩隙间吸收水分;有的茎叶具有毛或细刺;或者退化无叶,以减少蒸腾;有的具有耐盐特性
“三北”防护林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发现相似题
与“2006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沙漠和沙漠化”,口号是“莫使旱地变...”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