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物理

首页
  • 问答题
    声音的探究
    (一)他们首先做了如下几个实验:
    实验一:用手摸喉头,发声时,手在振动
    实验二: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发声时,感觉手在振动
    实验三:打击音叉,把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水面,激起水花
    实验四:把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刻度尺使它振动发声
    (1)他们发现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______,物理学把这种由几个现象得到一个共同结论的方法称为归纳法.
    (2)音叉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到,通过激起水花将振动放大反映出来,物理学上把这种方法称为______
    (二)小玉发现,轻拨与重拨钢尺,钢尺发出声音的大小不同.他继续用刻度尺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如图甲所示.记录的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1 2 3
    用力大小 较大
    尺的振动幅度 较大
    尺拍打桌子的声音 较大
    (1)小马发现他收集的数据有问题,请你帮他指出来
    存在的是:______
    (2)经过改正后,他们得出了正确论:______
    (三)小张发现塑料片快划与慢划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他选择如图乙所示的器材进一步探究,但忘记记录现象了.请帮他完成实验记载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则第______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如图丙所示,用薄塑料片在1、2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划两次,则______把梳子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
    (四)小马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
    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东西做媒介;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两个实验:
    a、两张课桌紧紧挨在一起.小丽轻敲桌面,小冬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
    b、两张桌子拉开,又进行了一次实验
    小马发现两个小实验的结果不同,其不同的地方是______.得出的实验结论验证了其中猜想______是正确的.

    魔方格

    本题信息:物理问答题难度较难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声音的探究(一)他们首先做了如下几个实验:实验一:用手摸喉头,发声时,手在振动实验二: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发声时,感觉手在振动实验三:打击...” 主要考查您对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声音的产生
  • 声音的传播
  •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声源: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是声源。
①钢琴是靠琴弦的振动发声的;
②笛子是靠空气柱振动发声的;
③哺乳动物是靠声带振动发声的;
④蝉靠胸部的两片鼓膜振动发声;
⑤鸟靠鸣膜振动发声;
⑥蟋蟀靠翅膀相互摩擦发声;
⑦蜜蜂、蚊子、苍蝇在飞行时才有声音,是因为它们飞行时翅膀在振动,如图所示。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 由于物体的振动
声音的停止 振动停止,发生停止
发声体 是一切正在振动的固体,液体,气体
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概念的理解:
1. 不同发声体的发声部位一般不同。
2.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存在并继续传播。

转换放大法理解振动发生:
   将不易直接观察到的微小现象,通过某种方式把它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这种方法叫转换放大法,是我们探究问题经常采用的一种可行的方法。
例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解析发声体都在振动。音叉的振动幅度很小不易觉察,可用丝线悬吊轻质小球靠近音叉,这样通过轻质小球的跳动,反映出音叉的振动,即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答案B

声现象:知识梳理

常见的发声体及发生原因

发声体 发生原因
腹基部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
机械唱片 唱针振动
人说话 声带振动
打击乐器 被打击物体振动
弦乐器 弦的振动
管乐器 管内空气柱振动
蚊子,苍蝇,密封 翅膀振动
小鸟鸣叫 气管和支管交接处的鸣膜振动

 介质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声的介质。任何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声音传播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的传播
传播条件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状态 固体 隔墙有耳
液体 说话声吓跑游鱼
气体 人与人相互交谈


声波水波类比
水波(铅笔轻点水面) 声波(击鼓)
振动源 铅笔 鼓面
传播介质 空气
现象 形成一圈一圈的波动向外传播 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外传播

理想化实验法研究声的传播:
  理想化实验法就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在物理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由于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可能直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或探究的物理规律。应用这种科学方法探究和认识物理规律时往往分两步:
(1)根据实验目的尽量创造条件.设计并操作实验,为探究或验证某一物理规律取得可靠的实验事实;

(2)在获取可靠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假想在理想状态下进行实验,并通过科学的推理得出实验结果(或结论)。如在“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实验现象是:随着罩内空气的不断抽出,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弱。但最后还是能听到声音,主要原因是实验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以及周围的固体还能传声。这时推理就显得很重要了,它能够突破实验条件的限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得出结论。
例 关于下面所示四幅图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图片a所示的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B.图片b所示的实验表明,频率越高,音调越低
C.图片c所示的实验表明,噪声可以在入耳处减弱
D.图片d中的蝙蝠利用发出的电磁波导航
解析 在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玻璃罩里面空气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里面闹钟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小,如果玻璃罩里面的空气被抽光,我们就无法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进一步研究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B是用转换法表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C项实验表明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D项中蝙蝠利用回声定位,故A正确。
答案 A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

探究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如图)

①实验器材:桌子、直尺

②实验步骤:把直尺一端压在桌子上,另一端伸出桌外,拨动直尺使它振动,改变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观察每次直尺振动的快慢,听每次发出声音的高低

③现象:直尺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④结论: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大,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认识振幅: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探究实验:探究响度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如图)

①实验器材:铁架台、细线、泡沫塑料球、音叉、小锤。

②实验步骤:先用较小的力敲音叉,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听两次音叉发出声音的强弱,观察两次小球被弹起的高度。

③现象:第二次音叉的响度大,小球被弹起得高

④结论: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发现相似题
与“声音的探究(一)他们首先做了如下几个实验:实验一:用手摸...”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