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物理

首页
  • 单选题
    据某媒体报道,2007年2月5日,北京创出了167年来的最高气温16℃,是1840年北京有气象记录以来冬季里的最高气温,产生这种异常气候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地球大气层的严重破坏,产生了“温室效应”,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于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减少,产生了“温室效应”
    B.由于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产生了“温室效应”
    C.“温室效应”使地球大气层的内能增加,分子运动减慢
    D.“温室效应”使地球大气层的内能减少,分子运动加快

    本题信息:2007年内江物理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据某媒体报道,2007年2月5日,北京创出了167年来的最高气温16℃,是1840年北京有气象记录以来冬季里的最高气温,产生这种异常气候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地球大气...” 主要考查您对

分子的热运动

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做功、热传递)

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分子的热运动
  • 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做功、热传递)
  • 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不管温度高低,分子都在无规则运动,只是运动的快慢不同。扩散运动是分子热运动的宏观体现。
对比法判断分子热运动和物体的机械运动
(1)从概念上判断,分子热运动是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而机械运动则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从微观与宏观上判断,微观世界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肉眼看不到的,而宏观世界中的物体的机械运动则是用肉眼能看到的;
(3)从引起运动因素上判断,分子热运动是自发的,水不停息的,不受外界影响的,而物体的机械运动则要受到外力的影响。
分子动理论
内容 解释 实例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间存在着空隙 ①食盐能溶于水中
②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变小
③气体极易被压缩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现象就是南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引起的 ①墙内开花墙外香
②把蓝色硫酸铜放在水底过一段时间全部水都变蓝
③把铅块与金块紧压在一起,5年后它们相互渗透1mm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不过有时以引力为主,有时以斥力为主 ①同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固体不易拉断
②把两个铅块的底部刮干净,紧压一下,两个铅块就会连在一块,下面再吊一个重物,两铅块也不分开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1.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1)热传递: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的过程叫做热传递。
(2)热传递条件:物体之间存在着温度差。
(3)热传递方向:能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4)热传递的结果:高温物体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内能增加,持续到物体的温度相同为止。
注意:
(1)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而不是传递温度,更不是传递某种热的物质。
(2)热传递是把内能由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不是由内能多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少的物体。

2.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
(2)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少。
说明: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两种方式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注意:做功不一定都使物体的内能发生变化。做功是否一定会引起物体内能的改变,这要看物体消耗的能量是否转化为物体的内能。如举高物体时,做功所消耗的能量变成了物体的势能,并未转化为物体的内能,所以物体的内能就没有改变。
如何区别对物体做功和物体对外做功: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的实质是能量的转化,即内能的变化是由于内能与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引起的,对物体做功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则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则物体内能减小。
    如向下压活塞时,活塞压缩玻璃筒内空气,对筒内空气做了功(图甲)棉花燃烧表明筒内空气的温度升高了,也就是说,筒内空气的内能增加了。在这一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将一根铁丝快速反复弯折数十次,铁丝弯折处就会发热(图乙),表明铁丝弯折处的温度升高.铁丝的内能增大,铁丝内能的增大是由于人对铁丝做了功。

能源的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利用化石能源会造成窄气污染,加剧温室效应,加剧水土流火,使土地沙漠化,形成酸雨,对植物、建筑、金属构件造成危害,核滑漏会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伤害。
发现相似题
与“据某媒体报道,2007年2月5日,北京创出了167年来的最高气温16...”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