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地理

首页
  • 综合读图题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使东南亚及南亚各国遭受巨大损失,读下图回答问题:

    (1)这次地震震中所在地的纬度是         ___ ,经度是             ___
    (2)图中字母A是        __洋,B是        __洋,C是        ___洲。
    (3)这次强烈地震发生在           ___板块与         ___板块交界处。
    (4)喜马拉雅山还在不断上升,请用板块运动观点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板块运动观点,今后红海的面积会         _____
    (6)请用学过的知识举一例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期末题地理综合读图题难度较难 来源:王千锁(初中地理)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使东南亚及南亚各国遭受巨大损失,读下图回答问题:(1)这次地震震中所在地的纬度...” 主要考查您对

地球仪和经纬网

大洲,大洋

海陆的变迁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地球仪和经纬网
  • 大洲,大洋
  • 海陆的变迁
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其缩小,制作成地球的模型,称为地球仪。地球仪可以方便的我们学习地球的地貌,了解地球表面地理事物分布,并且能够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运动状况、昼夜长短和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地轴:
在地球仪上,人们假想的穿过地球中心的,地球旋转的轴叫做地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做两极。北极指向北极星方向,不变,南极与北极星位置相反。南北极分别代表地球的最北端和最南端。

经纬网:

在地球仪上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就构成了经纬网。地球是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地轴是一根通过地球南北两极和地球中心的假想线),在地球中腰画一个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使圈上的每一点都和南北两极的距离相等,这个圆圈就叫作“赤道”。在赤道的南北两边,画出许多和赤道平行的圆圈,就是“纬圈”;构成这些圆圈的线段,叫做纬线。定义为地球面上一点到球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我们把赤道定为纬度零度,向南向北各为90度,在赤道以南的叫南纬,在赤道以北的叫北纬。北极就是北纬90度,南极就是南纬90度。纬度的高低也标志着气候的冷热,如赤道和低纬度地地区无冬,两极和高纬度地区无夏,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从北极点到南极点,可以画出许多南北方向的与地球赤道垂直的大圆圈,这叫作“经圈”;构成这些圆圈的线段,就叫经线。
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
纬线 经线
形状特征 与地轴垂直,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连接南北极 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指示方向 东西 南北
长度 纬线圈有长有短,赤道最长(4万千米),赤道向两极递减 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等长
度数起点线 赤道(厄瓜多尔基多市) 本初子午线(格林尼治天文台)
度数的划分 以赤道向南向北各分90度 以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度
代号 南纬(S)北纬(N) 东经(E)西经(W)
半球划分 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划分为南北半球 以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将地球划分为东西半球
特殊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本初子午、20°W160°E、180°经线

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的变化规律:以赤道为分界线,越靠近两极的地方,纬度越大,相对应的是,靠近北极是北纬(N),靠近南极的是南纬(S)
2.经度的变化规律:以本初子午线(0°)为起点,向东为东经(E),向西为西经(W),无论向西向东,都以180°为终点。


经纬网的划分:


东西半球的划分: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
在工程测量方面,应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技术,布设精密工程控制网,用于城市和矿区油田地面沉降监测、大坝变形监测、高层建筑变形监测、隧道贯通测量等精密工程。加密测图控制点,应用GPS实时动态定位技术(简称RTK)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和用于施工放样。
在航空摄影测量方面,我国测绘工作者也应用GPS技术进行航测外业控制测量、航摄飞行导航、机载GPS航测等航测成图的各个阶段。
在地球动力学方面,GPS技术用于全球板块运动监测和区域板块运动监测。我国已开始用兵GPS技术监测南极洲板块运动、青藏高原地壳运动、四川鲜水河地壳断裂运动,建立了中国地壳形变观测网、三峡库区形变观测网、首都圈GPS形变监测网等。GPS技术已经用于海洋测量、水下地形测绘。
大陆:
指地球表面面积广大的大陆块;

半岛:
指陆地延伸进海洋的部分;

岛屿:

指与大陆分离,面积较小的陆地;

大洋:
面积广大且包围大陆的水系;

大洲:

大陆主体部分及及其周围岛屿的合成,根据地理条件人为划分的区域;

海峡:
是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地球表面的主要构成:
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构成,陆地占29%、海洋占71%,即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
各大洲的分界线:
1.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2.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亚北美:白令海峡;
3.欧非: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4.南北美:巴拿马运河。

四大洋面积比较:

1.太平洋:18000平方千米
2.大西洋:9300平方千米
3.印度洋:7500平方千米
4.北冰洋:1300平方千米

大洲和大洋示意图:


七大洲的轮廓:


世界地理之最:
1.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中国、尼泊尔边界)海拔8848米
2.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中国西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3.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500万平方千米
4.最长的河流:尼罗河(非洲)6671千米
5.流量最大的河流:亚巴逊河(南美洲)入海流量每秒11万立方米,占全球入海流量的1/5
6.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亚马逊河(南美洲)700万立方千米
7.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中国)37千克/立方米
8.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美国、加拿大边界)8.24万平方千米
9.最大的咸水湖:里海(欧洲)37.1万平方千米
10.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1620米
11.落差最大的瀑布:安赫尔瀑布(委内瑞拉)979米
12.最大的平原:亚马逊平原(南美洲)560万平方千米
13.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非洲北部)777万平方千米
14.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亚洲)300万平方千米
15.陆地最低点:死海(亚洲西部)-392米
板块漂移学说:
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填海造陆运动:

填海造陆是指把原有的海域、湖区或河岸转变为陆地。对于山多平地少的沿海城市,填海造地是一个为市区发展制造平地的很有效方法。不少沿海大城市,例如东京、香港、澳门及深圳,均采用该法制造平地。

火山地震带:

全球有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两大地震带,前者约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70千米)、几乎全部的中源(70~300千米)和深源(300~700千米)地震。它围绕着太平洋分布,从南美洲的南端开始,沿西海岸向北延伸,到北美洲阿拉斯加,折向西经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到日本。
板块运动的特点:
1.在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
2.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成为火山、地震活动的多发地区;

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的变动;
2.海平面的升降;
3.人类活动(填海造陆运动)

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的联系:
1.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2.地球表面有一层很厚很厚的地壳,平常岩浆被地壳紧紧地包在里边。地球内部的温度特别高,岩浆在那里边流来流去,总想找个地方窜到外面来。有些地方地壳运动比较强烈,地壳又比较薄弱,这些地方受到压力的时候,岩浆就从这里冲出来了。这样,就发生了火山爆发。活火山、死火山这是指火山活动的情况。有些火山爆发了一次后一直不爆发,这些火山就成了死活山。


六大板块分布图:


火山地震带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