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0年前的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
    (1)据材料一,归纳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人员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的人员也有7000多人次。
    (2)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2008年3月22日台湾举行了“入联”、“返联”公投,因参与公投的人数均未达法定成案门槛,遭到否决。关心台湾与两岸前途的人都应同意,此番公投未过关的意义不比马英九以空前高票当选总统、终结八年绿色恶政来得小。
    (3)举例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在8·23金门炮战50周年之际,台湾传来了建设金(门)厦(门)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17海里,“小三通”客船只要40分钟左右就可抵达。台方提出的方案是和大陆共同合作,从厦门大嶝岛或是小嶝岛建立跨海大桥直通金门。当地不少民众认为,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是孤岛了,不但可以减少战争发生的可能性,还可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厦门的后花园”了。
    (4)对比材料一、四,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意义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专项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50年前的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 主要考查您对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台湾府的设立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台湾府的设立
  •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对“一国两制”的理解:

“一国两制”中的“一个国家”是指: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两种制度”是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在中国国内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
首先它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为各方所能够接受;
其次,它为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问题引起的国际冲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式;
再次它是中国解决统一问题的基本国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两制”构想的特定含义:

前提:一个中国
核心:祖国统一
两制:两种制度长期存在(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在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主体:社会主义
对台湾:比港、澳更宽松,可保留军队


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

1、酝酿:
a.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实现三通和探亲旅游)
b.1981年,叶剑英谈话《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2、提出: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确立及运用:
1984年5月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一国两制”意义:

1、“一国两制”构想是这是没有先例的天才创造,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为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供了政策保证,它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指明了方向。
3、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一国两制”构想: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  停止炮击金门:1979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

2、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1987年,民间交往开始,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1992年,两会达成“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


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分离:

(1)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直到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2)1895(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收回。

(3)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海峡两岸分离至今。

前两次分离是外来侵略所致,第三次分离是中国内战所致属于中国内政问题,所以与前两次相比有着本质区别。


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影响因素:

1、有利因素:
(1)强大的祖国;
(2)正确的方针;
(3)共同的信念;
(4)交流的加强;
(5)国际的公认。
2、阻力:
(1)一些国际势力的干扰;
(2)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猖獗。

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取得突破性进展:

1、国共两党、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良性互动,妥善处理一系列问题,推动两岸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
2、两岸恢复并持续进行协商,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3、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得以实现,两岸经济关系加快走向正常化、制度化和机制化。
4、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蓬勃开展,增进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5、两岸各界交往方兴未艾,大交流局面正在形成。
6、两岸同胞共克时艰,加深了彼此感情。
7、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得到国际社会积极评价和支持。


关于两岸关系的发展:

最值得注意的是两岸关系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平衡性以及由于美国的介入而造成的中国统一大业的复杂性。
有学者指出:1949年以来,台湾与大陆一直处于分离状态。两岸关系经历了军事对抗、和平对峙、民间交流、分裂与反分裂等几个阶段。就目前而言,两岸关系有两条相反的主线:
一条是两岸民间往来与文化交流持续扩大,两岸经济互惠互补并走向一体化,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全面展开,台湾民众对祖国与“一国两制”的认同增多;
另一条是两岸直航与完全“三通”仍未能实现,两岸政治僵局持续,台海潜伏着新的危机。
有学者指出了两岸关系中的美国:美国政府以霸权主义心态,从“美国至上”的利己主义出发,在战略上防范中国,在策略上支持民进党当局,竭力阻挠和拖延中国的统一大业。岛内的台独势力也据此挟洋自重,中国统一大业面临新的挑战。 关于两岸关系的发展 最值得注意的是两岸关系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平衡性以及由于美国的介入而造成的中国统一大业的复杂性。

海峡交流基金会: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1990年11月21日在台北成立。海基会是台湾当局为应付两岸关系发展和推行有限大陆政策的历史产物。
海基会采用“财团法人基金会”的形式,经费由“政府与民间共同捐助”。
海基会初成立时的定位是“以协调处理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地区人民往来有关事务,并以保障两地人民权益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该会的主要工作有如下7项业务:
(1)两岸人民入出境收件、核转及有关证件签发补发。
(2)祖国大陆地区文书验证、身份关系证明、协助诉讼文书送达及两地人犯遣返。
(3)祖国大陆地区经贸资讯的收集发布,间接贸易、投资及其争议的协调处理。
(4)两岸人民有关文化交流事宜。
(5)协助保障台湾地区人民在祖国大陆地区停留期间的合法权益。
(6)两岸人民往来有关咨询服务。
(7)“政府”委托办理的其他事项。
海基会的首任董事长为辜振甫,秘书长为陈长文。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1991年12月16日在北京成立。它以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
海协成立以后的工作重点主要有4项:
(1)逐步建立和发展与台湾岛内外民间团体和人士的联系与相互合作,发挥民间力量,共同促进两岸的直接三通和双向交流。根据国台办的授权,协会将负责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有关团体进行联系,处理相关问题。
(2)将就合作打击台湾海峡海上走私、抢劫问题与台湾授权团体海基会具体商谈。
(3)协会如受到委托,也将协同有关方面与台湾授权团体或人士就处理台湾海峡海上渔事纠纷和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之居民及相关问题进行商谈。
(4)协会将积极为台湾岛内外各团体、各界人士提供有关祖国大陆投资、贸易和其他交流活动的政策、法规等咨询和服务。同时也积极向祖国大陆有关方面和地方提供对台文化、学术、体育、科技交流等咨询。
汪道涵为海协会首任会长,唐树备为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为邹哲开。


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岛。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掠夺,并以台湾为跳板,不断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开发台湾:

郑成功对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的强盗行径,一直极为愤慨。从起兵抗清时起,他就暗下决心要收复台湾。1661年乘清朝顺治皇帝病死、清军无暇征战之机,郑成功开始了收复台湾的军事行动。这年4月21日,郑成功亲率25000名将士,100多艘战船,离开金门,经过澎湖,在台湾同胞的协助下,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在台湾强行登陆。经过激烈战斗,打败了荷兰殖民者。荷兰殖民者为盘踞台湾,曾以每年送给郑成功几万两饷银和土产为条件,要求郑成功退兵。郑成功断然拒绝,并严正指出:“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表现出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和高尚的爱国情怀。1662年,宝岛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军队分到各地去屯田垦荒。他还派农师向台湾少数民族传授汉族先进的农业技术。郑成功及其后代在台湾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为台湾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郑成功收复台湾意义:

郑成功抗击荷兰殖民侵略者、收复台湾的斗争,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和建设,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台湾当时叫夷州;
隋朝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台湾当时叫琉球;
元朝时,元政府在台湾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列岛和台湾。

清军进入台湾:

1、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一直处在郑氏子孙的统治之下。
2、1683年,清廷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军台湾。
3、澎湖一战,郑军大败,郑克塽(郑成功的孙子)投降,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清设台湾府:

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这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第二战场含义:

指欧洲相对于第一战场(苏德战场)而言的战场,即以英国为基地,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欧洲西部登陆,直接对德军进行打击。该设想早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即已产生,几经争论与延期,终于得到实现。在经过周密的准备并集中了庞大兵力后,1944年6月6日,美英等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1、背景: 
1943年各个战场反法西斯战场都取得了胜利;盟国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   
2、开罗会议的召开(1943年11月):   
参加国:中、美、英。 
会议内容: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意义: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承认。 
3、德黑兰会议的召开 (1943年11月):
参加国:苏、美、英 
内容:决定在1944年5月由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战后处置德国;成立国际组织。 
4、“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战  
时间:1944年6月6日 
(1)目的为了加速战争进程,早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由美国人艾森豪威尔指挥。 
(3)意义:从此法西斯处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加速走向灭亡。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50年前的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