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然状态’是一种平等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一切权利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没有一个人事有多于别人的权利……不存在从属或受制关系。”“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政府的形式以最高权力,即立法权的隶属关系而定,既不可能设想由下级权力来命令上级,也不能设想除了最高权力以外谁能制定法律。所以,制定法律的权力归谁,这一点就决定国家是什么形式。”
    ——摘自约翰·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特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整理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洛克、卢梭的主要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中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专项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然状态’是一种平等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一切权利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没有一个人事有多于别人的权利……不存在从属或受制关系...” 主要考查您对

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

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
  • 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

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

1.产生背景:英国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动荡,最终实现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政治妥协。
2.目的:为1688年的“光荣革命”,也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进行了最有力的辩护。
3.主要主张:
(1)社会契约学说:人民通过社会契约组成政治社会和政府,其目的是保护人们生来就有的各种自然权利;如果国王或政府违背了人民意志,人民就有权使用武力推翻其统治。
(2)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在议会集体意志约束下的君主政体,是当今社会契约的最完美体现,因而应当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3)提出分权学说:国家存在着三种权力,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最高权力为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国王,对外权涉及和平与战争、外交与结盟,也为国王所行使。
4.意义:
(1)作为资产阶级分权与制衡学说的创始人,洛克的民主思想是17世纪英国革命的产物。
(2)其分权理论后来经过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改造,发展成为立法、司法、行政三权相对独立、彼此制约的政治理论,对18世纪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

1、产生背景:
(1)18世纪初,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根深蒂固,存在着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人民大众与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尖锐。
(2)法国产生了一大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试图运用真理与知识开启人们的头脑,使他们获得自由和解放,启蒙运动在法国兴起。
2、主要主张:
(1)抨击封建制度: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这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为了维护自由和平等,人类通过订立社会契约建立了国家与法,但文明每前进一步,社会对抗和不平等就加深一步。
(2)阐述“主权在民”思想: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描述了建立合理国家制度的方案,深刻地阐述了以天赋人权理论为基础的“主权在民”思想。 
3.历史影响:
(1)卢梭的民主思想是在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和君权神授思想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在当时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人们把它当作反抗封建统治、争取自由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2)卢梭的思想后来不仅转变成为法国《人权宣言》的基本精神,被凝炼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响亮口号,而且为北美独立战争提供了理论根据。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然状态’是一种平等的状态,...”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