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下列内容与西藏历史发展不相符的是
    [     ]

    A.1951年以和平方式获得了解放
    B.60年代经过民主改革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C.70年代修建的川藏、青藏、新藏公路能到了“世界屋脊”
    D.今天已发展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
    本题信息:2011年山东省中考真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下列内容与西藏历史发展不相符的是[ ]A.1951年以和平方式获得了解放B.60年代经过民主改革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C.70年代修建的川藏、青藏、新藏公路能到了“...” 主要考查您对

西藏和平解放

第一个五年计划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西藏和平解放
  • 第一个五年计划
  •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
西藏和平解放:
是指于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称地方政府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双方同意西藏实行“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收回了对西藏的实际的管理权力。


西藏和平解放: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为了实现全国统一,人民解放军在解放西南各省后,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西藏的和平解放。
2、时间:1951年5月
3、经过:
(1)昌都战役后,1951年,西藏地区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
(2)1951年9月,人民解放军先遣支队进驻拉萨,受到西藏地方政府和市民的热烈欢迎。
4、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从此,祖国大陆各族人民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成果。
昌都战役:
昌都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部队一部在西北军区骑兵部队配合下,于西康昌都地区(今属西藏自治区)对反动的西藏地方武装进行的进攻作战。西藏地方当局为维护农奴制度,拒绝和平解放西藏,将其总兵力的2/3约10个代本(相当于团)部署于昌都地区,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为消灭藏军主力,扫除进军西藏的障碍,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以第18军一部及其它部队共6个团的兵力,发起昌都战役。
1950年10月6日,昌都战役的序幕拉开后,实施外线远距离大迂回的北线右路部队(一五四团和青海骑兵支队等),在高原上纵横跨三个省区(西康、青海、西藏),14天走了约1500华里,穿过横断山脉,两渡金沙江和澜沧江及许多不知名的山河,在甲藏卡和类乌齐等地打了几仗;因连续行进,许多战马先亡,不少骑兵变成步兵,终于在军、师要求的时间内,赶在藏军西撤之前到达昌都以西称为“五路口”的恩达,艰苦地完成了大迂回包围的任务。然后从西往东堵击由昌都撤出的藏军,胜利地配合主攻部队,将昌都地区的藏军全部、干净、彻底地歼灭。
从10月6日至24日,昌都战役历经19天,先后打了20多仗,共歼灭藏军5700余人,计有5个代本全部,3个代本大部。1个代本起义。共俘代本以上高级官员20余名,俘获在藏军中服务的英国人福特、柏尔及印度人2名。可以说,在昌都战役中,藏军主力已被消灭。
昌都战役不是为战而战,也不是只为消灭藏军和解放昌都而战,仍是为和谈而战,打下和平解放西藏的基础。昌都战役情况传播到西藏各地后,西藏上层统治集团一片混乱,发生分化,摄政达扎不体面地下台,达赖喇嘛提前亲政。达赖亲政后,即于1951年2月派出西藏地方的全权代表5人前往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进行谈判。其中,首席代表是阿沛·阿旺晋美。
第一个五年计划:
简称“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强烈愿望。第一个五年计划制订后,对三大改造、基本建设、工农业发展和交通便捷做出了突出贡献,使得中国的近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长春汽车制造厂: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1)1949年-1952年,党和政府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在当时各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封锁之下,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自立于民族之林。
2、时间与目的:
1953年-1957年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建设成就: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一五计划中,重工业在东北地区发展迅速的原因:
1.历史因素:东北地区的工业在民国就有发展,并且受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波及较少,工业基础好。
2.地理因素: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有着优质的煤、铁资源。
3.政策因素:中共的制订的正确的方针。
4.外国因素:苏联对中国援助,由于苏联离东北地区最近,便于交流的展开。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
新中国成立民族政策:
1、背景:
(1)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为主的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2)旧中国时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和旧中国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政策,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一般比较落后。
2、根本目地:
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内容:
(1)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政策。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党和政府根据少数民族的意愿,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民主改革通过和平的方式废除剥削制度,消灭了阶级压迫,建立社会主义经济。1958年以后,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了社会主义制度。
(3)人民政府从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少数民族支持,支援民族地区大批干部,技术人员,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是支援西藏的好干部孔繁森。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在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发展民族经济。少数民族的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5)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新时代我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措施。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内容与西藏历史发展不相符的是[ ]A.1951年以和平方式获...”考查相似的试题有: